楊矗
一、原文
第五章天道非“人道”(題目為學而觀復所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譯文(意譯)
天地無所謂仁愛,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樣“麻木不仁”;圣人以天道為法,也把百姓當成芻狗。你看天地之間不是就好像一個大風箱嗎?你怎樣地“以空使空”地使用它,它都不會不夠用,而且越鼓吹使用它,它的能量反而越有增無減。但是你若妄用你的主觀意志,卻只會加速減少你可從中獲得的能量,因此不如老老實實地守持這“中空”的法則來依道而行。
三、釋詞
仁:《說文解字》釋為:“仁,親也。從人,從二。”本義為以人道待人,即講仁愛。用于道德范疇指人與人互相友善;又引申指同情,憐憫。
芻:本義為割草,引申為喂牲口的草。“芻狗”指用草扎成的狗。
橐龠:“橐”,本義為一種無底的袋子,盛物時須用繩捆扎住兩頭。又特指古代冶煉鼓風用的裝置。“龠”,本義為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可吹奏。“橐龠”連用指燒火鼓風的“風箱”,橐即風箱,龠即風箱中的吹風管。
虛:本義指古人穴居的廢窯包,即廢墟,此處用其引申義:使空,空起來。
屈:本義為尾巴盤曲于身后,此處用其引申義:缺欠,虧,虧損。
愈:本義為病好轉,此處作副詞,表示:越發,更加。
言:本義為吹奏樂器,引申指說,陳說。
數:本義為查點,計算。此處指su(四聲),通“速”,指快速或加速。
窮:本義為達到盡頭,此處指用盡,使盡。
中:本義為氏族社會的徽幟,引申指與四周、上下距離相等的部位;或兩端之間的位置;或指不偏不倚等。
四、闡解與應用
此章仍然是一面講道的特點,一面講如何“用道”,依次講圣人如何“用道”,一般人又應該怎樣“用道”。它共有以下要點:
1道非“道德”
《老子》的“道”不是講仁愛友善或是非善惡的倫理學、道德學的概念,即我們一般所熟悉的社會生活領域的“道德”,這種道德是人際間共同約定遵守的行為規范,具有合乎人性、保護人文秩序的價值功用,而《老子》的道則是“宇宙級別”的,它高于人際社會,是指客觀的宇宙法則,天地萬物的大規律,它不講人情,不講偏私,而是完全按照運動、平衡、循環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宇宙法則運行的,在《莊子》則把它比喻為:天道、大道、真宰、天鈞、天倪、道樞、天平、天地等。
此章開宗明義,明言“天地不仁”,即天地本不遵依什么人間規范,天道非人道,它自有其高于人類社會的“宇宙法則”或“天地規律”。
《莊子·天道》篇里提出了“天道”、“帝道”、“圣道”三個不同級次的概念,有助于我們理解此處的“不仁”之“天地”,《莊子·天道》說:“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積”在這里指“停滯”、“止息”;“六通四辟”指六合四方,即全方位。《莊子·天道》認為帝道、圣道皆來自于天道,天道的本質是不斷運行而不停息的“無為而無不為”,即“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故“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即遵天道而居于上位者是帝王、天子,居于下位者是玄圣素王;依道而守靜者為圣,依道而追求在社會上建功立業(外動)者而為王。但其基本精神都應該是“樸素無為”的,這才是天下之“大美之境”。
《莊子·天道》也把“天道”稱為“天地”:“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即天地是自古以來最高、大、上的存在者,是黃帝、堯、舜等圣人所共同崇尚(贊美)的目標。所以后來古代君王治理天下,都干了些什么呢?不過是順乎天地法則而行罷了。
《莊子》的“天道”或“天地”就是《老子》此章“天地不仁”之“道”(宇宙法則)。
“道”在中國文化中有很多含義:①道路,路程;②方向,目標;③方法,技藝;④規律,事理;⑤思想或學說體系;⑥道德,道義;⑦原則,規矩;⑧言說,談論;⑨《老子》之“道”等。
“道”在《道德經》中差不多共有四層意思:第一,從來源或原因上看,道是萬物的總根源;第二,從本質上看,道是萬物的本質或本體;第三,從事物運行變化的必然性上看,道是萬物存在、變化的總規律;第四,從實踐應用的方法和智慧看,道是人們對待世界、為人處世的總法則。或者說道是萬物之根、之本、之法。而“德”則是人對道的掌握,“德”者得也。德字原來寫作“悳”,即道在人的心中的意思,即心里得道才是真正的得道。因此,道和德原本是一回事,區別只在于道為體,德為用;道是抽象的,德是具體的。
《老子》的“天地不仁”之“天道”,亦可說是天的視角、宇宙視角,或上帝視角,是迄今為止人類文化中的最高視角,它對人類文明,對人的視聽言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凡事都要用宇宙之“天道”來衡量、來要求,比如天人合一、生態平衡等價值目標即是。它確立的是“宇宙人”的“天地人格”,追求的是人格宇宙和自然宇宙的完美統一,是天地大美的至真至善至美之美。也是我們今天最需要重新認識和確立的頂級價值目標。
2中空之道
此章把道比喻為“橐龠”,把道之運動、功用,比喻為風箱的鼓吹、抽動和無窮盡的“氣能”、“動勢”,而風箱正是以“中空”為用的,橐龠或風箱如果沒有了它的“中空”結構,也就失去了其奇妙之神力、神功。
橐龠或中空結構當然都是比喻,是在強調道具有無限的根源性的生產活力,它的“中空”意味著它具有可涵括一切的可容、可納、可承、可載的最大的“框架結構”,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制度、體制、機制等一樣,是決定事物的那個“基礎”或“根據”。
俗話說:虛懷若谷;宰相肚里能撐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胡適也說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等等。你能容人嗎?度量大、寬宏大量,這“可容性”正是《老子》之道的一大特征,它具有最大的“可容性”,它可大到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其至深處則是那個無限的“虛無”。只是它并不僅限于空洞的“虛無”,反而卻是天地萬物之大有世界所從而生、所由而出的總根源。是故,一個國家,一個社團,一個個人,有沒有這“可容性”和“可產性”的“中空結構”,便非常重要,因為它是生命、活力之母。
崇尚中空結構,在《老子》形成了一些具有“空間性”的特殊喻象,比如橐龠、山谷、旋渦之水流、女陰、門、車轂、戶牖、室等。
3氣化之道
中空的風箱不是為空而空的,它的空全在于為了更好地推送“氣流”以形成一種“氣力”,是故《老子》的橐龠之喻就具有“氣道”之內涵,這顯示出它與崇尚陰陽二氣的《易經》之“同源”性。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道”也是一種“氣化之道”,即視陰陽二氣之交融化生為天地萬物之根源的“天地觀”。
氣是傳統中國哲學、美學的一個基元性的總原型、總范疇,這是因為它是一種既實又虛的感性物質,具有無遠弗屆的彌漫性、生命性、活力性或可聚可散的靈活性、動態性,可彌漫充塞于天地之間,天然地符合中國文化把天地生命化和追求天、地、人相統一的天人合一大世界觀念和理想的要求,但它又畢竟太物質化、太感性、太具體了,不具有更理想的抽象概括力,故又被以善于權變的實用理性為特征的中國哲學思維所巧妙地“生發演化”為一個十分多樣的“氣概念群”,使它呈現出“一身而多相”的“家族”形態,比如在我看來,它的形而上形態就是《老子》的“道”,形而中形態是“意境”,形而下形態則是“象”,如宋代哲學家張載就說過:“凡象,皆氣也。”
當然它也是充實于《老子》“橐龠”之內的那個“實體”,而在生活中,我們做人講志氣、正氣、浩然之氣、骨氣、氣度、氣概、氣質、靈氣等,作文講氣韻、氣勢、氣象等,也都是與《老子》的“氣道”一脈相通的。《莊子·知北游》也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天地不仁”之“道”也有氣的稟賦,它像氣那樣包裹天地,充塞宇宙,化生萬物,鼓動人神。
4忌主觀妄為
那么如何達到道的境界呢?此章講圣人是可以像道那樣按宇宙大法則而行的,那么一般人呢?《老子》從反面發話,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言”也是個比喻的說法,實指人對自己主觀意志的“偏愛”、“倚重”,或屬于“弄巧成拙”、“聰明反被聰明誤”那樣的“機心”、“小聰明”或“主觀意志”,因為“言為心聲”,故“言”在這里就可代表著人的“弄巧”之“機心”。“多言”之“多”是在強調這“言”的程度,實喻人的欲望、動機已達偏頗之境。再說得直透一點兒,“多言”就是指人與道相違的“主觀妄為”,其結果則是迅速地枯竭、衰敗或歸于滅亡。
5守中為要
“多言”的反面是“守中”。
“中”原是原始部落的“族旗”,后演變為原則、標準,或事物的中心、中點,同時也有符合的意思。故這里的“守中”就應該有兩層意思:①《老子》的“道”就是居中而兩兼的,如它既有又無,既實又虛,既靜又動,既無為又有為,即道的實質就是“中”,就是“平衡”,因此它才是“天鈞”、“天倪”、“天平”,所以“守中”就是堅守“天道”。②“中”即符合,指“合于道”,符合道的原則、道的標準,以道的尺度為尺度。
或者簡便一點,“守中”就是“守道”,就是依道而行的意思。而道的原則是什么?“無為而無不為”,或如天地大橐龠:生氣流動,元氣鼓蕩,神氣淋漓,氣象無邊。當然,還一定應該明白的是,其中的“真宰”則正是那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地大法則:如運動、平衡、循環……
《莊子·天道》篇有言:“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以“無為”而“有為”才符合“天地不仁”之宇宙法則。
我們需要時刻清醒的還有:我們的言行是否符合這個“法則”?是否依道、“守中”?要知道,能“守中”才能如橐龠那樣“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讓我們都能自覺地時時以“橐龠”自勉自勵。
五、心得妙語
大道無私情,只按法則行。此則非彼則,天地為元宗。芻狗為“物喻”,橐龠尚“中空”。動能豈無盡?一氣可貫通。機心必為拙,妄為定“數窮”。做人有大要,“守中”才能贏。
2016年9月12日星期一
(更多精彩文章請用微信搜索我的微信公眾號:“學而觀復”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