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的墻讀書筆記
作者:古典
一!安全感的奴隸
1一座房子毀掉一個夢想
2職業安全感奴隸
安全感是一個力量強大的主子,它用一個看不見的牢房來囚禁它的奴隸們,這個房間用恐懼做墻,用惡毒的信念做水泥。
3愛奴 ? ? 張愛玲的白玫瑰紅玫瑰,不過是在愛情中沒有安全感的唯美表現而已。安全感絕對不是來自婚姻,如果你是想要安全感而進入婚姻的話,這個婚姻80%會出現問題。
安全感獰笑著奴隸你,然后用你去毀掉你身邊的人、毀掉你的生活,然后在人群中尋找下一個受害者。 ? ?愛不是依賴;別把愛自己當成了愛別人;混亂了愛與喜歡。喜歡是指向行為的,而愛則是指向一個人的本身。不是所有行為都值得喜歡,但是這個世界,卻是所有人都可愛。
六招快速提升安全感一、小范圍地冒一冒險二、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在地球上,如果你想搞廢一個人,那就提供一個沒有經濟壓力、隨時可以上網玩游戲吃飯的房子吧。三、珍愛生命,遠離恐懼四、做一個恐懼保險箱五、做成功日志,你就成為牛人。六,面對恐懼,觸底反彈。當故事一旦被講出,過去的事情就會被燙平在生命的衣服之上,不會像空中的幽靈一樣襲擊著你。當故事一旦被講出,過去的事情就會被燙平在生命的衣服之上,不會像空中的幽靈一樣襲擊著你。
恐懼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恐懼事情本身。
第二個恐懼是害怕失去背后的價值。
恐懼的第三個層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懼,是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失去。
比如說很多人害怕公眾演講,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你發現,自己真正害怕的不是公眾演講,而是怕講砸。但是在最深的深處,你真正恐懼的不是講砸,而是自己沒有能力面對講砸的狀況。那才是你內心深處的不自信與恐懼。
If you're hurting,you need to help somebody ease their hurt.If you're in pain,help somebody else's pain.And when you're in a mess,you getyourself out of the mess helping somebody out of theirs.
如果你受了傷,你要幫助他人減輕傷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幫助他人減輕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團糟,讓自己去幫助其他處在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安全感是給出來的,不是拿回來的,請你一定要記住。
第二章讓有趣的生命撲面而來
興趣(interesting),來源于拉丁文詞根“inter”,在……之間,后面加上了代表最高級的“est”和代表當下的“ing”。這仿佛在告訴我們,興趣就是你以最高級(est)的形式投入到當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也就是說,興趣就是讓你自己完全身在事物其中。當你真正完全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中去時,不管這個事情多么簡單卑微,你都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樂趣來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
1. 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
2. 成功的嘗試能收獲到成果。
3. 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獲到智慧。
4. 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
有些人總是充滿快樂和激情,全情投入。他們在成功的時候收獲到成果,在失敗的時候收獲到智慧,而不管什么時候,他們都收獲到過程中的快樂!
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live like it's heaven on earth.
跳舞,像沒有人看著那樣;熱戀,像從未受傷一樣;唱歌,像無人聽著那樣;活著,就把人間當天堂。
帶著關愛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你會發現能力與樂趣接踵而來。
心理學認為,快樂來源于“緊張感的釋放”,一旦一個需求已經完全被滿足,緊張感就會消失,快樂也就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了持續的興趣。
為你的生命找到一個長期的、深層的、不能被滿足的樂趣。讓這個永恒樂趣帶領你穿透生命的無常。
第三章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的大腦從外界接受信息,然后又拋棄它們中的大部分,只使用其中一小部分來建立一個內心世界,以此代表外部的世界。這樣,我們好像戴著一副看不見的鏡片在看世界,鏡片過濾掉大部分的東西和信息,我們通過自己的內心來填充這個世界,就好像你填充字母一樣。如果你的妻子懷孕,你會突然發現滿街都是大肚婆;如果你買了一輛大眾汽車,你也許會驚奇地發現滿街都是大眾汽車!
周易·系辭上》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簡單地說,你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為什么同一個班的學生收獲卻完全不同?為什么同看一本書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悟?同樣是一個機會有人視而不見有人馬上行動?為什么同卵雙胞胎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原因很簡單,雖然他們同在一個世界,但是他們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教禪宗會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有形的事物)的說法,這句話翻譯成心智模式的說法就是,一切真實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對于你來說,都是實在的世界。
我們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師,我們給自己搭建了一個幻想世界,然后在現實中讓這個幻想慢慢實現。
愿上帝賜我一個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并且賜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這說的就是心智模式的智慧:找到那些我們內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找到那些不能突破的地方去接納。
如果你想被關愛,那就生病吧
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
混沌—察覺—醒覺—超越四個步驟,是心智模式升級的必經之路。
不知不覺~后知后覺~當知當覺~先知先覺
第四章成功學不能學
成功永遠是小概率事件
別被名人的成功故事忽悠了——史泰龍的“被造假”經歷
佛教中間三毒之一“癡”,就是指這種執著于形式而不是結果的行為。
你今天這樣苦苦地堅持,這堅持背后,是在堅持結果,還只是在堅持方式?
馬云的話
很多時候少聽成功專家講的話。所有的創業者多花點時間學習別人是怎么失敗的,因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一兩個點。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少聽成功學講座,真正的成功學是用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講任何話都是對的。
success這個詞來自中古英語“succeden”,前面是拉丁文前綴“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個代表“走”的詞根“cess”。所以“success(成功)”這個詞的本義,不像今天我們理解的那樣:有錢、超過別人或者是最終達成一件事情。那都不是成功的真正意義。
成功的真正本義應該是:越走越近。
《荒島余生》
I gotta keep breathing.Because tomorrow,the sun will rise.Who knows what the tide could bring?
我不能停止呼吸,因為明天,當太陽升起來,誰知道潮水能帶來什么?
當你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外界,你會把自己陷入一種不可控的焦慮,一種得到前恐懼、得到后空虛的生活當中。你的天花板是別人的地板,而你總在向上看,從來沒有留意過窗邊的風景。
只有當你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內心,你才能夠真正獲得可以掌控的幸福,獲得那種貫徹始終的幸福生活。你可以安心地靠在窗口看看風景,然后更快上樓。
回顧你的生命,那些讓你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刻,是不是都是來自于生命深深的底部?那些最艱辛的日子你默默地堅持,那些黑暗的日子你的眼睛里面閃著理想的光。回顧過去,那是你生命中一無所有的時刻,也是你生命中走得最快的時候,而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當幸福來敲門》
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If you want something,go get it.Period.
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么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爭取。就這樣。
當你走在人生之路上,沒有必要去羨慕那些走在高處的人,也沒有必要輕視那些走在你后面的人,因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腳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當你疲憊,那就歇息。
當你苦惱,那就哭泣。
當你快樂,那就小小地忘乎所以。
1. 美國哲學家厄爾·南丁格爾:成功就是逐漸實現有價值的理想。
2. 成功就是實現人生目標的過程。
3. 成功可以分為兩部分:你怎樣看待自己;別人怎么看待你。
4. 成功=what you have been/what you should be。
5. 成功的意義在于遇到許多好的問題。
6. 羅蘭:成功的意義應該是發揮了自己的所長,盡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種無愧于心的收獲之樂,而不是為了虛榮心或金錢。
7. 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8.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 羅素:A good life is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 guided by knowledge.
10. 愛因斯坦:在一個崇高的目的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會獲得成功。
11. 李開復:成功的定義其實就是讓自己快樂。
12. 古典: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
13. 現代社會的三種毒藥:消費主義、性自由和成功學。消費主義以品牌為噱頭,以時尚為藥效,戀物成癮。性自由以人性為噱頭,以性愛為藥效,縱欲成癮。成功學以速成為噱頭,以名利為藥效,誤導急于走捷徑成為人上人的年輕人投身其中,投機成癮。
14. 我的野心是要證明一個沒有野心的人也能得到所謂成功。不過,我必須立即承認,這只是我即興想到的一句俏皮話,其實我連這樣的野心也沒有。
15. 對于我來說,人生即事業,除了人生,我別無事業。我的事業就是要窮盡人生的一切可能性。這是一個肯定無望但極有誘惑力的事業。
16. 在上帝眼里,偉大的失敗也是成功,渺小的成功也是失敗。
第五章 如何找到鐘愛一生的職業
不要只和要結婚的人談戀愛
嘗試總是冒險的,而不嘗試是最大的冒險。
興趣有三種境界:興趣、樂趣和志趣。
興趣是讓你好奇的東西,讓你覺得可以嘗試一下。興趣被快樂地強化以后,就會成為樂趣。
樂趣會讓你在其中獲得快樂,也讓你可以快樂地進入其中。
志趣會讓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讓你覺得你可以投入一輩子。
還是用戀愛來打比方,戀愛有三種境界:一見鐘情、兩情相悅和白頭偕老。你需要一見鐘情很多人,兩情相悅一些人,然后才會白頭偕老一個人。
最好的方式是——年輕的時候你可以一見鐘情,但是到了年紀你就該兩情相悅一段,然后選擇和一個人白頭偕老。
最糟糕的方式莫過于這樣——年輕的時候你遇見誰都想白頭偕老,年老的時候,你看到誰都一見鐘情。
職業也一樣。
如何找到最適合的工作——這樣選擇職業不后悔
選擇職業和選擇天堂一樣,很多很適合你的工作會顯得不那么炫目,而很多聽上去的“好職業”,也許恰恰是“廣告”。
如何拆掉“職業藝術照”這堵墻?
第一,別相信有完美的東西。
如果一個東西過于完美,那么一定是有問題。
第二,看看卸妝照。
如何給職業的藝術照卸妝——看穿職業背后的隱藏面
一、做一個在職人士的職業訪談
二、嘗試一個與目標職業相關的培訓
三、進入一些專業職業論壇或者博客群
四、看招聘網站和公司網站
五、找一些職業數據庫
網友錄制的職業信息是我最推薦的一種,比如職場引路人,(www.yinluren.org ),這種數據庫比較真實,而且很多是音頻或者視頻的。
不遞簡歷也能入職的八種求職法
一、職業訪談
用這種方式求職的最核心要點是:第一,認真傾聽,尊重對方;第二,永遠不要在職業訪談里面談求職的事。
二、給名人寫信
三混論壇
四參加培訓與學習
培訓和學習是最輕松的把大家聯合在一起的方式,
五加入俱樂部
六、義務工作進入
七、成為客戶
中國人說久病成良醫,這其實是一種職業進入的方式。
八、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吧
千萬別做太完美的職業規劃
像阿甘一樣,對未來的生活保持憧憬,生活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如果生命是旅途,你的眼睛就好像探照燈。你永遠只能看到你所在之處的一百米處,一百米開外的地方到底怎么樣你并不清楚。你能聽到很多傳奇和故事,但是無法做確切的計劃。在你的視野范圍之內,你需要精細的計劃;在你聽說的范圍之內,你需要大方向的規劃;而在那些你連聽都沒有聽到過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不要為一個水杯約束你的生命
一件事情的價值,不取決于現在你判斷的價值,而取決于在未來情況中的價值,這就叫做未來價值。
職業選擇是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三個選擇之一,在職業選擇中,尤其是對年輕人,考慮一份職業未來的價值,遠遠重要過考慮它當下的價值。
決定我們10年后成就的完全不是工作的起薪,而是工作的平臺、發展機會或者是眼界——這才是一份工作對于人的未來價值,而起薪是最不需要看重的東西。
平臺、資源、眼界、機會、好老板、失敗的經驗,這都是未來會升值的潛力生命股票,年輕的時候,即使犧牲點別的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也要購買這些東西,它們會在未來的時間里面,增值百倍。
法國詩人勒內·夏爾有兩句詩:懂得靜觀大地開花結果的人,決不會為失去的一切而痛心。
如果一個人手里拿著一個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選擇是做什么?
有人說應該去裝水,有人說應該分享給別人,有人說應該分析自己,用最好的方式來利用水……
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告訴大家,一個人手里拿著水杯,他應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有什么必然關系?
你答對了嗎?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這樣的水杯。我們害怕失去而死死地盯著這個杯子,限制我們的眼界,僵化我們的思維,阻礙我們看到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有人的水杯叫做“專業”,有人的水杯叫做“感情”,還有人的杯子叫做“安逸的好工作”,你的杯子叫做什么?
無論如何,請你記住,不要為一個水杯約束你真正有價值的生命!
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你也將失去群星
如果你的餐盤掉下來,你又無力挽救,那你該怎么辦?
最佳答案就是:用盡全力,把餐盤拋向離你最近的沒有婦女和孩子的方向。
這道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你已經損失,那就讓自己的損失少一點。
如果這道題變成這樣,你會怎么回答?
如果一份工作、專業或者感情,已經確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該怎么辦?
最佳答案就是:用盡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棄。
這顯然和我們的經驗不符合,我們身邊滿是不愿意放棄的人。我們不愿意放棄明知道不合適的工作,因為“我們畢竟做了這么久”;我們不愿意放棄專業,因為害怕“四年白讀了”;我們也不愿意放棄一份完全絕望的感情,因為“我們在一起太久了”。
我們為什么這樣熱衷于根據過去的投入,而不是未來價值來作決定?經濟學有一個專門的術語來解釋這種現象,叫做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
沉沒成本其實是已經損失的成本,為了這個損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會頭破血流。
越是自尊心強,或者越是由于“自卑而自大”的人,他們的沉沒成本模式越嚴重,因為他們總希望證明自己是對的,沒有走彎路。
害怕損失的人,損失最大——怕痛的人最容易死。
為了隱瞞一件小事情,而撒了一個小謊。然后為了不讓自己的小謊言被揭穿,于是繼續撒一個更大的謊來彌補,最后你終于無法收拾,一敗涂地。所以千萬不要為了一個謊言,而再說一個謊言。
哀嘆是不是一種沉沒成本?無比懷念上一個戀人是不是沉沒成本?面子是不是一種沉沒成本?抱怨過去是不是一種沉沒成本?
現代的工業社會深諳這種損失的小心理,所以他們發明出來超市這樣的購買方式。
損失從來不會讓你安全,只會讓害怕損失的你更加損失。西方傳說中的吸血鬼,貌美英俊,在吸血的同時,會向你的血液注入讓你感覺快樂的毒素。你甚至會在被吸血的時候有一種快樂安詳感,這讓你無力反抗,最后慢慢被抽干為一副軀殼。沉沒成本模式就是你頭腦中的吸血鬼,為了不面對小小的損失,你會面臨更大的損害。簡單來說:怕痛容易死。
我們都知道:Don’t cry over spilled milk,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但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人?
人對損失的感受比獲得的感受強烈約4倍。(嘗試在內心體會一下,如果我借你100元,還你102元的快樂;和我借你100元,只還你98元的惡心感。)在同樣的刺激下,人們總對失去有過高的判斷。
所以我們總是害怕損失,而忘記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如果勇于承受這些損失,我們便有機會把我們的生命投向無限資源的未來,找到更好的途徑來彌補這些損失。
印度詩人泰戈爾(Tagore)在他的詩中寫道: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你也將失去群星。
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失去太陽的時候,主動地去擁抱星星,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IMPOSSIBLE和I'MPOSSIBLE:你離成功只差一點
為什么有的人能力很強,腦子不笨,手腳不慢,但是卻一直沒有大的發展?因為他們只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卻沒有思考過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漂泊者很多,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精力充沛、夢想遠大、適應能力強和沒有真正的目標。正是因為他們缺乏真正的目標,他會下意識地進入一切真或假的機會,卻在真正需要堅持的時候落荒而逃。漂泊者注定一輩子在躲避些什么,而不是在追尋些什么。
我們還能看到另外的一些生涯發展者,我稱之為航行者。你可以在每一個行業的頂尖人物中找到他們。航行者同樣精力充沛、夢想遠大、適應能力強,但是他們擁有一個真正的目標。
航行者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這也讓他敢于放棄一些機會,同時真正勇敢面對那些需要堅持的地方。
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是誰在讓你不開心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按鈕,也讓別人掌控著自己的生活。有一些人的按鈕放在胸前,一看就能看到;有一些人隱藏得很好,在很隱秘的地方才能看到;還有一些人被按到后自己感覺痛苦,就到處去按身邊人的按鈕。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的生活經常失控。他們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別人來掌控我的生命,導致我現在的狀態。
受害者習慣把痛苦和快樂放在別人手上,有的時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時候是朋友同事,還有的時候是過去的自己。你很容易從人群中辨認出他們。因為他們面帶怨氣,講話使用
虛擬語氣加過去完成時:
“就是因為他,如果不是……我早就……”
“那個時候我太小了,所以……”
“他怎么可以這樣!”
“他都這樣做了,我們只好……”
不管外界怎么樣,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這種人總能找到當下更好的方法,因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樣,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們自己的!老板發火我可以選擇去溝通,也可以選擇離開;孩子不聽話,我可以選擇去教育,又或者調整自己講話的方式;堵車的時候我可以選擇下次不在這個時間出來,也可以選擇用這個時間聽聽音樂或者練練聽力……這種人我們稱為掌控者。
對于掌控者來說,每個事情都是生命的一件禮物,但是你可以選擇是否打開他。
受害者與掌控者損益表
一、受害者天堂的第一條法則:推卸責任、保住面子。便秘就怪地球沒引力。
二、受害者天堂的第二條法則:安心做壞事
三、受害者天堂的第三條法則:讓我們一起分享“凄慘故事會”
有人迷戀超女,有人迷戀韓劇,而受害者天堂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嗜好,迷戀受害者的故事:打開收音機,你會發現流行的歌曲中,有一大半是關于受害者的故事,因為這樣的歌曲最容易獲得認同。
“……怎么舍得怪你犯了錯,是我給你自由過了火,如果你想飛,傷痛我背……”
“……明知道要你離開他的世界不可能回,我還傻傻等待奇跡出現的那一天,直到那一天,你會發現,真正愛你的人獨自守著傷悲……”
當然,還有更賤的:
“……你身上有她(小三)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該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
的宗旨可以概括為“我比你更慘”的故事。老婆必須出軌,男友一定不忠,兒子肯定不孝順,嘉賓互相咬起來……“我比你更慘”的節目收視率相當高,因為受害者往往都是很好的電視觀眾:有的人在里面找安慰——對對對,這個世界上怎么還有這樣霸道的人?有的人則在里面找快感——我慘不算慘,還有人更慘,哈哈哈。每天晚上,受害者天堂的人們滿意地關上電視機,安心入睡。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別人的受害者故事中獲得不少廉價的快樂。
四、受害者天堂的第四大法則:用受害來輕松獲得同情和幫助
在受害者天堂,職員很早就知道通過假裝自己無能來獲得幫助:啊,(嘴巴張大,撓頭)這個我不懂,這個我做不來,能幫幫我嗎?然后自己偷著干別的事情。
我們身邊也有更多人以精神乞丐為生。如果你想輕松地獲得幫助,最好的辦法就是哭慘哭窮,到處訴說自己的傷心事和糟糕經歷,然后找幾個溫暖的人待著。你很快可以輕松地出賣你的悲慘,換得足夠的情感和物質支持。
終于有一天,他們自己會完全進入自己營造的受害者世界,這個時候業余受害者會升級為一個專業受害人士——成為一個“情感黑洞”(心理學術語叫做邊緣性人格),他們會無休止地尋求關愛,表現得猶如孤獨的棄兒,抑郁、酗酒、暴食,帶著過去的慘痛經歷尋求幫助。當他們身邊所有的支持者都被他搞得身心俱疲、無力支持的時候,他們會大聲抱怨一句:“原來沒有人愛我,你們都拋棄了我!”然后跳到下一個好心人群體中去……如果沒有好的幫助,他們的一輩子,都會以這個為生了。
此類人格障礙患者——主要為女性——在自我形象、心境、行為和人際交往中表現不穩定。他們相信自己由于在童年被剝奪了充分的關愛而感到空虛、憤怒,有權要求撫愛,因此他們無休止地尋求關愛。在精神科和其他各類衛生保健機構中,此類人格障礙最為多見。當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感到他人的關心時,他們表現得猶如孤獨的棄兒,為抑郁、物質濫用、飲食障礙和過去遭受的虐待尋求幫助。但當他們害怕失去別人的關心時,其心境會發生戲劇性改變,往往表現出不適當的、強烈的憤怒。與此同時還伴有對世界、對自身以及對他人看法的徹底轉變——從黑到白,從恨到愛。反之亦然。
五、受害者天堂的最后一條法則:自我傷害,綁架他人
瓊瑤的小說處女作《窗外》發表后,大獲好評,并搬上了銀幕。父母在電影公映的第三天去看了電影。看完之后,母親瞪著眼看著瓊瑤。瓊瑤回憶道:世上再沒有那樣的眼光,冷而銳利,是寒冰,也是利劍。不知瞪了多久,母親狂叫:“為什么我會有你這樣的女兒?你寫書罵父母不夠,還要拍成電影來罵父母!你這么有本事,為什么不把我殺了?”瓊瑤“撲通”跪下了,抓住母親的旗袍下擺,淚如雨下。母親啊,為什么要博得你的歡心,是這樣的艱難?
……
母親并沒有饒恕瓊瑤,她要用她的自虐來折磨和鞭撻瓊瑤的良心,她要用自身肉體的痛苦把瓊瑤推上審判席。她要重新取得勝利,讓女兒俯首稱臣。第二天,母親開始絕食。大家輪流到母親床邊,端著食物求她,母親就是滴水不進。第四天,瓊瑤從一大早就雙手捧著碗跪在母親床邊,哀求母親吃點東西,但母親理都不理,閉著眼睛不說話。到了第五天,瓊瑤六歲的兒子小慶跪在奶奶跟前,說:“奶奶,你不要生媽媽的氣了,我端牛奶給你喝!”
母親依然不理,小慶又說:“奶奶不吃東西,媽媽不吃東西,大家都不吃東西,小慶也不敢吃東西……”
瓊瑤再也忍不住,走過去和小慶一起跪在那里,小妹也走過來跪下,大家一齊跪下了,那場面十分凄慘。母親終于一邊掉著眼淚,一邊喝了小慶捧著的牛奶。
看到了嗎?受害者母親先是插自己一刀,然后要求女兒為這一刀負責。如果稍有遲疑,就再給自己來一刀——不信你不聽!這就是受害者最高級的“葵花寶典”。
通過自我傷害來綁架他人如此好用,在我們身邊家傳著不少套路:一哭二鬧三上吊,絕食自殺和今夜不回家都是經典橋段。
當生活沒有壓力的時候,我們真誠地希望自我掌控。但是一旦遇到問題,我們的受害者模式又習慣性地帶我們回到這個受害者天堂。受害者模式變成我們的心理嗎啡,我們通過它來逃離短暫痛苦,讓自己陷入無法自控的長久折磨中去。
我們在這個天堂獲得短暫的快樂和安全,卻損失了自信、自省以及對未來的期待和盼望。最可怕的是,我們失去了對自己生命的掌控。因為受害者深深堅信,自己快樂與否、成功與否掌握在他人手中。
對生命屈服有很多種,最可怕的是那種喜歡被奴役。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掌控者,我們往往會因為外界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的意愿。不管是3小時還是1小時,都不要把你的舵,放到他人手上。
老板可以掌控嗎?公司可以掌控嗎?當然不能,你唯一可以掌控的是自己。你不能夠讓你老公不抽煙,但是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心平氣和與他溝通這件事情的女人;你不能掌控股票不跌,但是卻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情,同時學會在下一次避免風險;你不能掌控運氣,但是你可以開始掌控自己識別與抓住機會的能力。在這個故事中,你無法掌控公司和對方部門經理要不要你,你卻可以掌控你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加被需要的人。Lily很快發現了自己的誤區,她決定反擊:掌控我的老板!
這個世界不公平——出國會讓事情變好嗎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嗎?
有人說世界是不公平的。每個人生下來的起跑線就不同,有人抱怨自己沒有一個好父親,有人抱怨自己沒有好的天賦,他們覺得世界太不公平啦!但是當他們看到有人天生沒有腳,有人出身于連飯都吃不上的赤貧家庭,他們又覺得這個世界還是蠻公平的。
有人說這個世界也是公平的,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死亡,而每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都需要直面自己生命的價值,而這個價值,是你可以去創造的,與起點無關。
有人說社會就是一棵大樹,樹上爬滿了猴子。每一只猴子都笑臉向上,屁股向下。如果你向上看,看到的全是屁股;如果你向下看,看到的全是笑臉。如果你今天爬在樹的中間,你會作何感想?你會不會想說,我踩著你們的頭,上到頂就好辦了!但是當你有一天上到樹頂,你才發現,你爬上去的是森林里面最矮的一棵樹,其他樹上還有無數在你頭頂拉屎的猴子!也許你還有一口志氣,于是你繼續向上爬,等到你爬到森林最高的一棵樹的樹頂,突然“嘣”的一聲撞得眼冒金星,你才發現,這個森林上空的藍天其實是貼上去的,那只是一層無法打破的玻璃鋼。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就越會意識到,世界的本質其實就是不公平。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較友善的想法是,如果這個世界到處都不公平,你可以找到一個自己能夠忍受不公平的方式或者能夠忍受的程度,然后快樂地待下去。
我最喜歡的想法是,如果這個世界到處都是不公平,那么你應該找到那個能讓你改變的不公平,然后用你的方式去影響他們。這會不會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一些?
如果你還年少,你相信世界是公平的,那是天真。
如果你已成年,你還在尋找絕對的公平,那是愚蠢。
我們無法讓這個世界永遠公平,我們也找不到一個永遠公平的地方,我們需要學會的是一種對不公平的免疫力。
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遠遠比學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
美版俞敏洪的故事——我們如何面對不公平
于是Kaplan(人稱“美國”俞敏洪)。
Kaplan引發的“考試革命”,被稱為“教育民主運動”,他改變了整個美國對人才的選拔機制,被稱為“美國教育之父”。
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遠遠比學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不公平是我們生命中的契機,是生命提供給我們,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領導機會。
面對不公平,無聊的人抱怨、懦弱的人受害、聰明的人跟隨、清高的人躲避,而勇敢而智慧的人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改變,掌控我們這個世界。我尊敬那些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世界不公平的人,一個人面對不公平的態度,最能反映他的品德。
不公平就好像空氣,充滿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我們每一瞬間都在其中,無法脫離。關鍵是,在呼吸之間,你是在做有意義的事情,還是讓自己只是慢慢老死下去?其實我們總可以為自己的生命掌控些什么。
我愿意用我的精神偶像列儂的話,結束關于掌控的這一堵墻。
Imagine 幻想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你也許會說,我只是一個夢想家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 但是我不是唯一的一個
If some day you join us 如果有一天,你也加入我們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世界會合而為一
如何拆掉受害這堵墻
一、后知后覺
一、后知后覺
1. 找到自己的受害者情景
定位自己最容易受害的情景是讓自己找到受害者情節的最好方式。不妨對自己留心一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受害者模式,有一些人總覺得自己是情感受害者,有一些人一旦遇到惡劣的服務就怒不可遏。有一些人則是遇到別人的評價就照單全收,然后暗自委屈。問問自己,什么時候覺得自己最沒有掌控感,最沒有力量?那就是你的受害者模式。
2. 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我只有受害的份?受害者模式其實來源于過去某個時刻的故事。故事的主題往往是:面對……我沒有辦法。
比如前面提到的口罩男傳奇。那么多的市民之所以沒有成為“口罩男”而是成為受害人,是因為我們從小被灌輸一個信念:“面對政府決定的事情,我沒有辦法”,或者是“面對有背景的工程承包商,我沒有辦法”。他們有很多受害者故事:“這不是我能管的事。”“我有家有口,怎么得罪得起?”其實真正解決問題只需要一張海報與一個口罩。
再比如被男人拋棄就活不下去的女子,她們從小也許會被反反復復灌輸“沒有男人活不下去”或者是“除了愛,只有死”的故事。所以當她們真的不幸失去了自己心愛的人,留給她們的選擇真的不多。
無法拒絕別人要求的面子受害者,他們的腦子里面有什么樣的故事?也許是“我很孤獨,我沒有朋友不行”或者是“我不能讓別人看不起”這樣的故事。
3. 給自己一個新的掌控故事
找到這個故事,然后說服自己:過去的是過去,我可以現在就掌控我的生活。嘗試把這個情況當成別人的事情,給自己寫一封信關于掌控者的故事:
如果這一切發生在你身上,我覺得你可以做的是……
二、當知當覺
1. 盡快意識到自己的情緒
受害者的情緒往往伴隨著一種凄涼的自憐情緒,就好像痛苦得喝酒買醉的那種隱隱快感。一旦有這種感覺,就要注意,你的老朋友要來啦!
2. 讓自己與這種模式待一段時間
別著急一下子擺脫這個模式,讓這個模式與自己待一段時間,好好摸摸這堵墻的高度與厚度,真正理解和認清后再下手!
3. 嘗試拆掉它
你可以開始根據自己的故事試著拆掉這堵墻,按照新的故事行動起來吧!
三、先知先覺
觀察這個情景發生的地點,提前調整好心態。
一個父母的受害者找到自己的掌控故事后,可以在給父母打電話之前重溫一下自己的掌控故事:
你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和他們溝通,即使他們完全不可理喻,你也可以選擇不受他們的干擾。
然后再打通父母的電話。
四、不知不覺
這是想要達到的最佳狀態,有了這個心智模式的人,會發現自己體會到了那種久違的掌控自己生命的感覺。他們會輕松跨過那些生命中很多人止步不前的地方。偶爾還會回頭看看那群被隔絕在自己思維之外的人——奇怪,為什么他們不這樣做呢?
恭喜你成為這個自我掌控的人。
《不抱怨的世界》,很好的自我掌控的手鐲。
《誰在操縱你?》,關于掌控狂與被掌控狂的書。
《生命的重建》,每一個人都應該去讀的關于生命的書。
第七章,幸福是一種轉換力
你活在父母的劇本里嗎
我覺得人生的悲劇不是你不具備得冠軍的實力,而是你的親人根本不讓你去做運動員,所以只能看著別人得冠軍了。
中國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作出那么多的犧牲,同時又給他們那么多的要求。他們總是把自己缺失的東西強行附加到孩子身上,并從小教育他們,這就是幸福。
我們的父母很容易有這樣的思維方式,把自己缺失的東西放大,強加于他們的兒女身上。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兒女占用了所有的資源,所以也應該承擔他們所有的希望。當資源付出到一定程度,這樣一場對兒女愛的綁架就開始布局——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計劃發展,我就要傷心,就要內心壓抑偷偷飲泣。我這一輩子把你養大,現在過得這么累,全都是因為你!
父母為孩子苦心寫好一場生命的劇本,仔細打磨,多方求證,打理好所有演出成功所需的明暗規則,只等待孩子戴著面具,上場表演他們寫好的劇本,等待他們在看臺下的掌聲。
孩子帶著怨氣表演,最后無法掩飾內心的難過,摔掉面具罷演。
父母爽——我不爽的雙輸游戲
活在讓別人為你設計的生活中也一樣:這種生活什么都好,也許就只有一個缺點,那不是你真正熱愛的生活。你可能會享受幾天,然后忍受幾個月或者幾年,然后在最后選擇放棄自己或者放棄別人。這里沒有好結局。
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為你的不堅持,卻讓別人進來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輩子的還是你啊。
因為你的懦弱、你的無主見,你會讓整個家庭陷入我很不爽—父母不爽的狀態。其實我們有更好的一個選擇。
我爽——父母不爽的雙贏游戲
對于那些打著愛的旗號,試圖設計你的生命的人來說,不管他們的武器是循循善誘、哭天喊地這樣的情感攻勢,還是外面世界很無奈、你年紀太小不懂事之類的恐嚇,你都要堅持如下的心智模式:我爽—你們不爽。因為只有堅持做你喜歡的事情,你才會真正地幸福起來。而父母親會慢慢發現,他們堅持的只是讓你幸福的方式,如果你真的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他們也會真正地快樂。
在我們今天這個物欲橫流、價值單一、家庭壓過自我的世界,堅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需要勇氣但是絕對值得的事情,尤其在剛剛開始那幾年。
李宗盛的《和自己賽跑的人》。
和自己賽跑的人
親愛的藍迪
我的弟弟
你很少贏過別人
但是這一次你超越自己
雖然在你離開學校的時候
所有的人都認為你不會有出息
你卻沒有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我知道你不在意
因為許多不切實際的鼓勵
大都是來自酒肉朋友或者遠房親戚
人有時候需要一點點刺激
最常見的就是你的女友離你而去
人有時候需要一點點打擊
你我都曾經不止一次的留級
在那時候我們身邊都有一卡車的難題
不知道成功的意義就在超越自己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未來拼命努力
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
前方沒有終點
奮斗永不停息
在人生的董事會上,你永遠是最大的股東
一、不要抱怨
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套系統,社會系統(男人)負責滿足外界要求,換回生活需要。而自我系統(女人)負責滿足內心需求,把這些東西轉換為我們心靈需要的價值,讓我們快樂。社會系統總去做更有用的事情,自我系統總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如果你覺得你的生活出了問題,也許并不是因為你賺得不夠多,名聲不夠大,而恰恰是因為你缺乏一種把物質轉化為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種轉換力。
社會的你其實不喜歡成功,你喜歡的其實是比別人成功。而自我的你其實也不喜歡成功,你喜歡的是成功的過程與希望。對幸福來說,成功就是越來越近。
誰動了我們的幸福
一、我要比你更好
我們把自己弄丟了
第八章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
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嘗試。
——特蕾莎修女
花時間來郁悶,是等待成本。花時間來嘗試,是穿越成本。
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于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我把這個模式稱為“等死模式”。
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
等待最好的道歉時機,是不是讓你曾經失去過朋友?
等待最好的表白機會,是不是讓你曾經失去過愛情?
等待自己準備到最好的狀態,是不是讓你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的一部分生命,就是在這樣的等待中死去。
穿越也許會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永久損失。
戰勝拖拉》的作者尼爾·菲奧里在書中寫道:“我們真正的痛苦,來自于因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的焦慮,來自于因最后時刻所完成項目質量之低劣而產生的負罪感,還來自于因為失去人生中許多機會而產生的深深的悔恨。”
花費你的一部分過去,去購買一個未來
滾石不生苔,轉行不聚財。
——你在激動情況下作出來的決定,根本不足以讓你堅持做下去。
約會原則,在社交場合認識的男孩女孩,拿到對方聯系方式以后的72小時之內,都不會給對方打電話。因為這被認為是一種尊重。72小時之內,你對對方的感情都只是生理沖動和激情。但是如果3天以后,你還是情不自禁,那么就好好投入這段感情吧。
只有那種不可抑制想開始的開始,才是有結果的開始;而那種能夠等幾次就沒有了的開始,基本上屬于沖動。
如果你要區分一個開始是愛情還是孽情,是投資還是消費,是職業跳槽還是職業跳樓,是冒險還是冒傻氣,都可以這樣判斷。
總的來說,開始是這么一個東西,它讓人可以丟下不滿的現狀,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希望中去。但正是因為全新,所以你會損失很多過去。花費你的一部分過去,去購買一個未來,那就是一個開始的價值。
也許正如紀伯倫所說:“There is a staying in my going,there is a going in my staying.”在每個開始中都有過去,在每個過去中,都有開始。
壞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開始,不妨試試看一個壞的開始吧。因為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來到。
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壞的開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第九章,成為為自己的樣子,給殘酷世界的溫暖計劃
我們總是混淆兩個概念,一個是價值,一個是價格。一件事情有價值,也有價格。價值來自于內在系統,價格來自于社會系統。
價格是來自統一規定的,每一個小體系都有自己的規定。工資1000元的想升到1萬元,學位學士的想讀碩士,碩士想讀博士,科長想升處長,等等。沒有價格,就沒有規矩,社會就不會有進步。
價值是來自內心的感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系統,書柜里面發黃的信紙,對別人不值一文,你卻1萬元也不賣,這就是價值。價值讓人感到生活的意義,讓人活得幸福。
價格讓孩子爬向高分,讓青年人爬向加薪,讓女子爬向中年富男,讓夢想家爬向房奴。我們在無限可能的生命中擁擠在別人劃好的小道上,還覺得天經地義!?
錢會讓你幸福,錢也會讓你失落。但是記住,工作不是用錢來算的。
感情是不能放在秤上面稱的
有很多東西屬于幸福系統:夢想、愛情、成就感、貢獻……這些東西是無法用成功系統的東西來量化的。一旦你開始用金錢來代表成就,用價格來代表愛情,用秤來稱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毀滅,是理所當然。
幸福不是用來講的——口是心非原則
從心理學來說,一個人缺什么,就會投射到身邊人的身上,他會覺得身邊的其他人也覺得自己缺。于是他就會不斷地表達說自己其實不缺,一不小心就過了。這個結果就是,他不斷地表達的東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這個法則我把它命名為口是心非法則。此法則看人非常有用:你看一個人覺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斷強調什么就好了。
如果把口是心非原則用于生活中,你會發現那種越是強調價格的人,往往內心越缺乏這件事情的價值。
需要不斷強調衣服是名牌的人,他(她)的審美能力就很值得懷疑。
需要反復強調自己有房有車的男人,自信心很有問題。
需要不斷強調自己工資的人,工作成就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需要不斷強調自己職務的人,工作能力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如果你有一份需要你不斷地告訴別人,這是一份好工作的工作,又或者你有一份只有在炫耀職位或者拿工資單時才覺得快樂的工作,請趁早辭掉。
你是一個笨蛋!有人說。
笨人會勃然大怒說,你才是笨蛋!
真正的智者會微笑回答說:是的,所有人都是愚者。
性格不是測出來的——我怎么知道我是誰
躺在自己的床上,盯著上鋪的床板睡不著,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我對自己說:你身邊的所有人完全不了解你,他們不知道你的過去,從明天起你完全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你自己喜歡的人。但是,你到底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別用生命點燃別人眼中的光環
如果饑荒,買不到吃的,你拿著黃金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心荒,換不回快樂,你頂著光環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為了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命,來點燃別人眼中的光環?
楊瀾說過,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能不成長。但是什么是成長?
加繆說過:“人是這樣奇怪的一種動物,一方面希望自己進入群體,一方面又需要自己與眾不同。”人一方面有社會性,需要社會評定,一方面又希望有自己的個性。所以亞里士多德也說:“人格就是社會與天性的結合。”
成功就是我們在群體里面玩的一種游戲,成功的標準由社會評定,標準而單一。這也意味著人人成功永遠不可能,且不說關于結果的攀比,更大的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生而不同,又怎么可能用同一個尺子衡量我們的成功?
什么是成長?那是你內心的一個尺度。你能夠感覺到你的成長,你內心知道你會成長為什么樣子,就好像一棵橡樹籽,無須教導,也會成長為一顆挺拔的橡樹。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長為自己最好的樣子,同時我們也擁有關于成長為這個樣子所有的資源。
,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我實現的快樂,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對方存在的樂趣而不是競爭。
這個世界因為我而有所不同,我因為這個世界而更加精彩,這就是這個新世紀的價值觀。
給殘酷世界的溫暖規劃
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也由三個支架組成:自我、家庭與團體和職業。這樣的支架支撐著我們的靈魂,它在記錄我們的生命。
現在很多女孩子不是要找一個“與自己奮斗”的人,就是找一個“讓自己不用工作”的人,在我看來,這兩種想法都莫名其妙。如果要找一個與自己奮斗的人,干嗎找丈夫?找個合伙人就好了!至于后者,在我看來,讓自己不工作是毀掉家庭的最迅速方式之一。
二、莫當漏斗人
我們的生命如何才能有意義?
生命是一個高腳杯(并非杯具,囧),而你就是那個杯底,而杯子的半徑,就是你生命的半徑。如果你能先讓自己過得不錯,那么慢慢地你可以擴張到你的家人,然后是你的團隊,甚至更大生命半徑的你可以為你的國家、為世界做些什么。如果你慢慢地這么做,你會覺得內心踏實,甜甜蜜蜜。
但是有這么一種人,他們的外壁很大,但是底部卻是空的!他們不像高腳杯,卻像一個漏斗。隨著能力的增強,他們的外壁越來越高,他們需要承擔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是他們卻從沒有收獲到內心的快樂。
這是因為他們底部的那個洞,他們沒有照顧好他們自己。所以不管你倒入多少幸福、成功,這些東西都會從洞里面漏走。這種人就是漏斗人。
一個人如果成為了漏斗人,他就會有源源不絕的責任、壓力,卻很少收獲到內心的喜悅。他們一邊給予,一邊又對對方的回報耿耿于懷。因為他們自己也需要愛啊!
但是愛不是給出去的,而是溢出來的。只有充滿自己的心靈,然后還溢出去的,才是愛。
如果你是漏斗人,想讓身邊的人快樂,快讓自己快樂起來吧!
三、在這三個時間段里減少工作
幸福有的時候就好像股票,只要有一兩次在正確的時候作正確的選擇,那就賺大了。讓我來告訴你最好的投資幸福的幾個時間段。
1. 結婚前兩年
那些一上來就結婚、買房子、生孩子的家庭,會陷入到下一段以孩子為目標的沖刺中去。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不需要太多家庭支持,他們倆才開始重新回到兩人世界,開始補當年欠下來的課。所以為什么那么多家庭會在孩子大一點的時候離婚,就是之前兩年沒有做好!
2. 孩子0~3歲,14~18歲
孩子0~3歲,是基本的性格養成的階段。而14~18歲,則是世界觀養成的時間段。前一個階段的母親參與,后一個階段的父親參與,都是孩子們性格成長的最關鍵時刻,需要我們從職業中抽出更多時間來,投資在家庭中。
3. 父母70歲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