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認識世界
?每個人認識世界都有一套自我的心智模型,我們心智模型的形成過程如下:
心智模型
我們普通人認識事物的方式基本可以由上圖概括,人跟人之間之所以會出現認識上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們教育水平、社會關系的影響導致;心智模型的不同直接就導致我們不同個體間思維方式的差異。書中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讓你把“牛、草、猴子”三件事物憑第一感覺迅速分成兩個小組。東方人傾向于選擇“牛、草”一組,“猴子”一組,原因是“牛會吃草”。美國人傾向于選擇“牛、猴子”一組,“草”一組,原因是“牛、猴子都是動物”。東方人更加注重事物之間的聯系,而美國人更加注重事物的屬性。這和我們所受的教育、所處的社會關系有關。
拆“墻”
心智模型其實就是我們所習慣的對事物的認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固定的思維,這些思維有一些是局限我們的,只有沖破思維的舒適區,我們才會發現原來有些事物不一定是我們認識的那樣,每有一次這種刺激,我們的認識就會進行一次升級,逐漸有一個不同的認識,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拆“墻”,思維的“墻”倒塌了,外面的世界也就呈現在眼前。猶如迷霧散開,視野也就自然開闊。
認知升級
為自己而活
受生活和教育程度的限制,大部分普通人心智模型有太多值得升級的地方,需要我們不斷的自我提問,你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生命有時候需要這樣的自我提問,個體自我的反省是防止被世俗心智模型綁架的有效手段。自我提問加上敢于冒險的嘗試,人生的可能性會不斷增加。否則,世俗那些愚昧至極的心智模型一定會將你綁架,綁架的結果就是你無法跟隨自己內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活成你七大姑八大姨喜歡的樣子。
人生是自己的,你沒必要也沒義務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為自己而活,活成你想要的樣子,不辜負內心,就是生命該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