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1818黃金眼”不同以往,竟然帶著一絲苦澀的味道。
一個20幾歲的男孩子,因為在馬路騎共享單車逆行被交警攔下,本來交警說服教育一下或者罰點錢就可以了,沒想到他在接到一通電話后竟然崩潰到摔手機,然后跑到河邊大哭。
在交警的關心和追問下,他邊哭邊說自己:“加班到12點,女朋友又沒有帶鑰匙,要他去送鑰匙······”
一邊哭一邊不斷的說自己“太煩了!”
哭了好一會兒情緒才稍微舒緩。
看過這個崩潰的視頻,心里真是五味雜陳,但凡能忍,誰會這樣在公共場合如此崩潰?
視頻下面網友紛紛留言說起了自己相似的遭遇。原來這樣的崩潰誰都有過。
成年人的崩潰大部分都是默不作聲的,但壓抑也是有極限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個男孩只是壓抑太久了,這個電話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個視頻拍到的仿佛是很多網友的內心戲,但也只是內心戲——都在忍著不崩潰。
但忍著就有用嗎?
這一年來很辛苦,不能再忍受
之前刷屏的“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好像倒出了生活的真面目,生活本來就不容易,因為不易,為了更好的行走,需要忍受。
2003年張國榮因為抑郁癥病情失控從香港東方文華酒店24樓墜下身亡,今年是哥哥去世16周年,4月1號也剛好是哥哥的忌日。
在墜樓前,他在寫下的紙條中說:“Depression,多謝各位朋友,多謝麥列菲菲教授。這一年來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先生,多謝家人,多謝肥姐。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
“如果這世界上有所謂的完美,那他就是最接近完美的人了。”然而即便完美也沒有抗爭過抑郁癥。
微博上關于“抑郁癥”的超話題有10億的閱讀量,21.1萬的帖子,9.2萬的粉絲。抑郁癥絕對不是不是一個個例。
我并非專業醫護人員,對抑郁癥接觸不多,但看到這個數字,還是感覺到震驚和揪心,這是大家對抑郁癥的關注,是抑郁癥者自我救贖,更是心情低落的人的一種心理出口的尋找。
2018年2月22日,發布了《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
其中,針對心理健康問題,有48%的人認為“現在社會上人們的心理問題嚴重”,有40%的人覺得自己心理健康問題“說不清”。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認為人們心理有嚴重問題呢?又為什么有將近一半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心理健康與否說不清呢?
我們有重視自己的內心嗎?
忍著并不能解決問題,為自己的內心松綁減壓才更加有效。這不一定能夠治愈抑郁癥,但至少可以讓內心往平靜和安寧靠攏。
? ? ? ? ? 孤獨的反義詞是什么?
想起了一天晚上,朋友問我:“孤獨是反義詞是什么?”
我一時語塞,孤獨,孤獨的反義詞,是不是“幸福”?
朋友說,孤獨的反義詞不應該是跟人多有關嗎?
我說:“那是熱鬧?”
感覺也并不像。
孤獨是什么?
中學的時候,學習英文單詞,英語老師為了讓我們區別“lonely”和“alone”,很明確的說過:自己一個人呆著是“alone”,不一定是“lonely”。但在一群人里呆著依舊還是感覺孤獨,那大概就是“lonely”,大概就是孤獨了。
孤單時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是有幾分道理的。
去知乎上看了一下,關于孤獨的討論少之又少。
對于這個問題的也答案不一,但大都是從內心的感受出發,有說是歸屬感、是自由,是知己,識動,是合群,是充實,是陪伴。更多的是在強調內心的一種充盈狀態。
孤獨恰如其孤獨本身,近義詞、反義詞都沒有哪個詞可以完美概括,大概“不孤獨”就是最好的解釋吧。
“不孤獨”也許就是一個人獨處也是一種飽滿的狀態。
孤獨并不代表抑郁,也并非壞事,但不孤獨或許離抑郁會更遠。
? ? ? 精簡也許是更好的為了飽滿
最近網上特別流行“氣球式社交”。
氣球式社交:關系易脹易縮 也一戳就破。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于“氣球式”社交,迅速熟絡又迅速冷淡,不需花心思對這段關系進行維護。
這種關系看似啼笑皆非,但也可以看出來現代人交往的心照不宣:大家都在向舒適的關系靠攏,都在精簡不必要的交往。
輕松的交往不正是人們所向往的嗎?
李銀河的《我們都是宇宙的微塵》,其中有一節:人生的高境界是收放自如。
里面提到,除了被稱之為人類的大群外,還有一個由熟人、半熟人、同事、一般朋友等的小群。
李銀河說:如果心不硬,就要多花很多時間在他們身上,無論是應酬還是煲電話粥。人人都有本難念的經,有各自的煩惱和關注,每個人和你聊十分鐘,你的時間就少了幾個小時,年代生命就耗費了不少精力。
按照李銀河老師的說法,“氣球式社交”大概就是一群人理智的心硬吧!
每個人的精力、時間真心有限,如果把時間分散到方方面面,那收獲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吧。
我的一個親戚,性格寬厚,做事大方,是能夠做出“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的仗義之人。
所以,從小時候的發小,再到初中到高中的同學,還有大學的同學,他都在維持著這些關系,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聚一次,吃吃喝喝,感慨一下曾經,雖然彼此工作不同,按說可以言說的共同點并不多,但依舊在維系著關系。
你問他累不累,真的是很累,每次招待、安排都費心費力,事情過后要歇上兩天。開心指數呢?不得而知。
與老友談心是人生一件快事,但這是心靈的默契與碰撞,而牽強的社交對彼此都是消耗。
有時候,人際關系的粘連,就像雙方手里就像有一條繩子在扯著,沒有一個人愿意做先松手的那一個,仿佛先松開的就是一種背叛,所以關系也就那樣的維持著。只希望這種關系帶給你的是一種舒服而并非束縛。
所以,氣球式社交,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高效的。省下時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去充盈飽滿自己的內心也是一種恰當的選擇。
不停的釋放壓力,才不會受到最后一根稻草的壓力啊。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記得要常想一二。
眾生皆苦,愿你是幸福輕松的奶茶味兒dei。
? ? ? ? ? ? ? ? ? E N D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吹吹風吧
? 輕松 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