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年畫
在天津呆了三天,游覽了楊柳青如意大街、石家大院、五大道風情區、天津之眼和天津古文化街。所到之處,除了天津全運會結束后余下的現代氣息之外,更多感受到的是天津特有的古老的文化味道。
我們首先去的是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于千年古鎮楊柳青中心,京杭大運河橫臥在它的前方,一尊魚童手捧鯉魚的巨大金色塑像矗立在大門南面,整修一新的河道兩岸垂柳輕搖,碧水蕩漾。石家大院兩邊,是一排帶有鮮明北方風格的建筑,青磚灰瓦,紅柱藍底,色彩斑斕。走進這里,你仿佛回到了100多年前的晚清時代。
石家大院原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住宅。石家原籍山東,祖輩漕運發家后在清乾隆年間定居楊柳青,曾有“天津第一家”“華北第一宅”之稱。進入大門即是一條寬闊的長長的甬路, 甬路上有形式各異、建筑精美的5座門樓。從南向北門樓逐漸升高,寓意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門都是3級臺階,寓意為“連升三級”。道路東西兩邊各有五進院落。整個大院,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石家大院內的戲樓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宅戲樓。大戲樓寬敞華麗,可供200人聽戲飲宴。走進去,里面正在舉行慶祝國慶68周年專場演出,兩位戲曲演員精彩的表演,不時贏得臺下觀眾熱烈的掌聲。大院內陳列著楊柳青年畫、泥塑、木雕、磚雕及楊柳青婚俗,“新笤帚掃新席,小兩口睡覺別著急。”“被子短褥子長,生了小孩兒會叫娘。”這幾句婚俗民謠頗為有趣。院中有一處“新中國反腐敗第一大案展覽館”,陳列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具影響的腐敗案件。新中國反腐敗第一大案主角劉青山、張子善,當年辦公地點就是“石家大院”。展覽館中還展出了近幾年中紀委查處的大案要案,令人震撼!
御河人家一角
如意大街緊鄰石家大院,是一處獨具華北民居特色的文明街。
從街道南首向里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牌坊上方的藍底金字的“楊柳青”三個大字。街道兩側店鋪林立,一色的仿古建筑,大約有一里多長。街道上,游人如織,兩旁擺放著各種地方特色的年畫、糖畫、牛皮糖、古玩等,尤以賣楊柳青年畫、葫蘆、核桃、玉石的居多。走到“如意大街”盡頭,會看到一個“喬家疙瘩胡同”,胡同狹曲,路面不平,因此得名“疙瘩”,胡同里面有名人字畫展覽等。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離開了石家大院,我們來到了五大道風情區,這是由成都道、馬場道、西康路、馬場道與南京路交口的一片長方形區域。這里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花園式洋房2000多幢,其中風貌建筑和名人故居300多處,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館”。民國總統曹錕、徐世昌以及北洋內閣多位總理,美國前總統胡佛和前國務卿馬歇爾等中外名人曾在此居住。
五大道馬車
我們還近距離觀看了世界第一摩天輪“天津之眼”。這是一座世界上唯一建在橋上的摩天輪。摩天輪外掛裝64個透明座艙,摩天輪直徑為110米,到達最高點時,距離地面的高度可達到120米左右,相當于35層樓的高度,能看到方圓40公里以內的景致,是名副其實的“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
最后我們來到了天津古文化街。這里是天津老字號店民間手工藝品店的集中地,有地道美食: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餅果子,老翟藥糖,天津麻花等。旅游景點有天后宮,喜馬拉雅,大清郵幣,泥人張彩塑等。
古文化街南街口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津門”是天津的別稱,“故里”是老地方的意思,“津門故里”就是天津衛的老地方,有天津衛的發祥地之意。
走進古文化街,你才感到什么是摩肩接踵的滋味,人擠人,人貼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與同行的人走失。
天津古文化街整體建筑為仿清民間式建筑風格,天后宮(媽祖廟)位于全街的中心。元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后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政府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并在沿海城鎮建起天后宮。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云集,熱鬧非常。“皇會”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游此會而得名。傳統的演出場所在天后宮前的廣場以及宮南、宮北一帶。古文化街建成后,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辰吉日)在此舉行盛大的“皇會”,表演龍燈舞、獅子舞、少林會、高蹺、法鼓、旱船、地秧歌、武術以及京戲、評劇、梆子等。
在天后宮內供奉的是“天后娘娘”——林默,其廣場有兩棵豎立了600余年的大帆桿,在廣場的東側、臨近海河方向有一座戲樓,天后宮廣場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空間。據傳,在天后宮建成后不幾年,為了保佑出海的人們永遠平安,在天后宮的門外建起了這個帆桿,在每年的皇會和天后生日的那天,這兩棵高大的帆桿上各掛有24個大紅燈籠,用以祈盼出海人們平安返航,相傳到了夜晚,返航的人們剛剛進入大沽口,就可以遠遠望見家鄉的帆桿了,歸航的人們更是歸心似箭,總是連夜返航與家人團聚。
古文化街有近百家店堂,有經營天津地方特色的楊柳青年畫的楊柳青畫社,經營泥人彩塑的泥人張彩塑工藝品經營部,有經營全國各地的景泰藍,雙面繡,牙玉雕,藝術陶瓷,中西樂器,金銀飾品等上萬種名優工藝品的幾十家店堂。
在這里,我參觀了“天津民俗博物館”。參觀免費,但要憑身份證領取入場券。這里介紹了天津漕運興起、漁鹽的發展和習俗;天津民間各路花會特別是“皇會”沿街表演;迎親嫁娶、夫妻拜堂、洞房花燭和津門獨有的“拴娃娃”習俗;天津店鋪懸掛于門前的各式招幌;民間生活用品、鄉土風情;衣食住行民俗;楊柳青年畫、風箏、磚刻、泥塑、絨花、剪紙、編織等民間手工藝品和民間戲曲藝術。
這里的主要收獲是明白了“天津衛”這一說法的意思。天津衛其實是天津古時候的叫法。天津作為軍事重地,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合一,歸并于天津衛。
戲樓
到天津,如果不了解“天津三絕”,不品嘗“天津三絕”,算是白來了。“天津三絕”又稱“天津風味食品三絕”,是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這三種天津的傳統美食。
三種食品都有關于它的來歷的傳說。
先說“狗不理包子”的來歷。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間,一個十四歲的叫高貴有的孩子,從武清縣楊村老家來到天津,當了劉家蒸食鋪的小伙計。這家鋪子專賣什錦蒸食和肉包,主顧大都是往來運河碼頭的船工、纖夫、小商販。高貴有在店里專管做包子,因為他幼年性格很強,父母給他起了個“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靈,做出來的包子好吃,賣得很快,受到人們的稱贊。他十六七歲時,利用所積攢的錢,在附近開起了包子鋪,人家喊慣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經營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
高貴有一手做包子的好手藝。他是天津最早放骨頭湯做餡,第一個用米發面做包子的,因此,大小整齊,色白面柔,咬開流油,肥而不膩,味道鮮美。當他二十多歲時,因羞于再用小名做鋪名,曾改為“德聚號”。可是人們仍然喜歡叫他“狗不理”。當時,慈禧太后吃了袁世凱送的“狗不理”包子,也派專人到天津去買。從此“狗不理”包子的名聲就更大了。
再說“十八街麻花”的來歷。1927年,天津衛海河畔十八街上新開張一間麻花鋪,掌柜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人稱劉老八,其所售麻花,外形精致、色澤均勻,口感香脆,故深受百姓喜愛。因其地處十八街,百姓們稱之為“十八街麻花”。
當時的天津城內已有九國租界,洋人們陸續帶來了各種東洋、西洋糕點,加之天津本就是九方雜居之所,南北美食也越來越多地涌入天津,天津市面上能叫得出名的糕點小吃,就有四百多種。“麻花還能做得更好吃嗎?能在眾多的糕點小吃中脫穎而出嗎?能做出一種融合眾家之長的麻花嗎?”這讓劉老八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為此,劉老八暗下決心,要做出一種可以融合百香的麻花!
隨后,劉老八南下江南,在西湖邊找到最清香的余杭天落桂花;北上吉林,在白雪皚皚中找到金果花生;三登燕山,在反復比較后選擇了獅頭核桃……歷時三載,精心挑選了數十種原料調制成功了百香餡料!
可麻花不同于包子、餃子,無法將餡料包裹起來,要將這百香餡料加入到麻花之中,同時又讓麻花呈現完美的形態,真讓劉老八犯了難。經過潛心研究,劉老八先是將餡料制成條狀,便于與白、麻條相輔相成,隨后又不斷調整白條、麻條,餡條的粗細、長短及數量的比例搭配,更在搓制麻花的技巧、力道上不斷摸索,終于形成十八街麻花獨特的搓制技法。待炸制后,十八街麻花終于呈現條松而不懈、餡溢而不散、均勻飽滿、緊致有序、造型周正,金黃通透的完美形態。
加入餡料的“十八街什錦夾餡大麻花”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人們驚奇于這種加餡麻花絕妙的婀娜之形,更驚奇于這種加餡麻花的絕妙之香!于是十八街麻花鋪的生意更火了!
隨后劉掌柜并不滿足,他又不斷改進工藝,不僅使十八街麻花在色香味形以及品質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更使其具有了久放不綿的特點!一時間,十八街麻花受到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布衣百姓的推崇,甚至被洋人帶到了國外。
自此,十八街的什錦夾餡麻花自成風格,被譽為“津門首絕”!
1956年,十八街麻花店進行了公私合營,改字號為“桂發祥”,取“桂子飄香、發憤圖強、吉祥如意”之意。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說說“耳朵眼炸糕”的來歷。耳朵眼炸糕生產有百余年歷史,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于精工細做,并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由于劉萬春做的炸糕選料精、作工細、味道好、口感妙,物美價廉。在眾多的炸糕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買賣日見興隆,贏得了“炸糕劉”的美稱,又因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針市街上的染料莊、當鋪、銀號、布鋪、鞋帽店,富戶、百姓人家過生日、辦喜壽事,借“糕”字諧音“高”字,取步步高發財之吉利,提前預約購買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劉記炸糕店顯露了名聲。因炸糕店緊靠著一條只有1米多寬的狹長胡同——耳朵眼胡同,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鋪。雖日偽時期曾改名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鋪則越叫越響。炸糕也被稱為“耳朵眼炸糕”了。
天津,一個古老而現代的城市,一個津味十足、魅力無限、活力四射的城市。天津,為你點贊!
古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