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是一部打破傳統(tǒng)觀影體驗的一部文藝電影,兒童性侵和流浪兒童,這些都是現(xiàn)實敏感的社會問題。很多人把這部電影和《熔爐》、《素媛》相比,但是《嘉年華》和這兩部電影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沒有將痛苦放在兒童被性侵過程,而是用非常冷靜的鏡頭,將痛苦放在事情發(fā)生后來自社會來自家庭的反映。導演文晏有在歐洲學習電影的經(jīng)歷,她用自己獨特的美學、克制的敘事方式,營造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也沒有過多的背景音樂,利用大量的留白,甚至是冷漠的鏡頭打動人心。好的電影不需要煽情獲得觀眾的眼淚,好的電影是在觀影結束后讓觀眾沉思。
【角色分析】
小米
電影的開頭是小米在海邊廣場上閑逛,她對廣場上巨型的瑪麗蓮夢露雕像眼神中流露出的艷羨、留戀讓人眼前一亮。小米在海邊的一家小旅館打黑工做服務員,因為沒有身份證,每天做著繁重枯燥的工作每月卻只有幾百元的收入,在她稚嫩的臉上永遠掛著冷漠和倔強。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孩子,她只是13歲就離家出走流浪的生活讓小米的性格變得復雜,在社會漂泊中她渾身長滿的毒刺,對所有人抱著敵意,也有著不屬于她年齡的世故和謹慎。她謊報浴巾數(shù)從中獲得回扣,對前來問詢的郝律師開口要錢。她已經(jīng)懂得在生活的夾縫中求生存,堅強的讓人憐惜。她對錢的執(zhí)著來自于一個小小的夢想,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身份證,一張可以光明正大獨立生活的憑證。
郝律師在醫(yī)院里問小米想不想回家的時候,小米的眼神里透露出對家的憎恨,從她的言語中能聽出她在自己的家里是個不被重視的孩子,連自己的出生日期都不清楚,她沒有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關愛,寧愿流浪過著艱辛的生活也不愿意回家。最后小米在被小混混逼迫著出賣肉體,她在廣播中聽到一則社會關愛少年兒童的新聞后,這諷刺的一幕讓小米覺醒,她選擇用石頭砸開電動車上的鎖鏈,也砸掉一直束縛她的鎖鏈,選擇逃離選擇自由,在夕陽下朝著夢露的方向駛去。
小文
小文的父母離異,她的成長父愛是缺失的,母親對她的冷漠和責打,讓她一早就失去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她變的沉默倔強。她和小米的倔強都來自于,缺乏關愛的成長環(huán)境,雖然她們生活沒有交集,但是都被世界不公的對待。
小文在第一次體檢后,生活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她選擇離開母親和父親生活在一起,在時間和父親的陪伴下,她們漸漸的要走出陰影變回原來的自己。第二次在醫(yī)院檢查時,她的私處變成了一個舞臺讓權威和輿論輪番檢閱,法醫(yī)和婦科主任冷漠的表情,刺痛了小文,她獨自坐在檢查臺上留著眼淚,那個天真爛漫的小文消失了,她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郝律師
電影中王隊長問“都是這類案子,沒想過做點別的”,郝律師堅定的說“這類案子需要做”,她短短幾個字,像一陣暖流。她是一個救贖的角色,她不僅救贖小文和小米,她也給了我們希望和正義感,她是真正去關心這些孩子的心理的人。
小文媽媽
小文媽媽一出場觀眾就明白小文的性格是在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造成的,劉威葳把一個離異女人的痛苦和扭曲刻畫的十分生動,她把對丈夫的仇恨轉嫁到小文身上,對小文隨意的打罵。在面對小文被性侵這件事上她不認為自己有責任,不去盡一個母親的責任去關心和保護小文,反過來認為是小文的衣著和頭發(fā)才是小文被性侵的元兇,她不停的推卸和逃避,看得出她也是一個缺少愛的人,如果小文走不出性侵的陰影不能正常的成長,很有可能她在成年后變的和她媽媽一樣。
小新父母
小新父母在小新被傷害后,他們愿意接受施暴者的經(jīng)濟賠償,認為經(jīng)濟賠償就能彌補一個人犯下的罪行。在第二次驗傷時小新的父母也積極配合,向社會公布兩個孩子并沒有受到侵犯,在他們眼里女兒處女膜的完整就保住了孩子以后的清白,也保住了他們一家人的名聲。他們的做法太讓人心寒,但這又是多么殘酷的現(xiàn)實呢?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家長最后選擇了這樣的解決方式呢?
【寓意深刻的鏡頭語言】
瑪麗蓮夢露
瑪麗蓮夢露裙子被風掀起的經(jīng)典造型雕像貫穿整部影片,“夢露”象征著完美女人是男權社會下希望女人該有的樣子,她的性感是社會附加與她的,她的豐滿和風情是許多女性羨慕和渴望的。小米和小文都對這個高大的女人形象充滿感情。“夢露”在小文眼里是她母親的形象,她渴望母親的愛,在和媽媽大吵一架離家出走后無處可去,最后她還是選擇蜷縮在雕像下睡去。在小米眼中,“夢露”是成熟、獨立、自信女性的象征,那也是她一直渴望和追求的。
廣場上“夢露”的雕像上貼滿了小廣告,讓人惋惜和無奈,就像女人在如今的男權社會里總是被冠以各類標簽,被物化被世俗化。最后“夢露”還是被拆除,導演安排逃走的小米和“夢露”在高速路上相遇,小米追逐這“夢露”駛遠方,留給我們一個值得回味的結局。
大喇叭
小文和小新(被性侵的另一個孩子)懷著好奇來到一個建筑里玩耍,兩個孩子從大喇叭里鉆了出來大聲喊叫,這一幕才意識到這是兩個孩子,她們的世界本該很簡單、無拘無束對世界充滿好奇,但是卻要在這個年齡去承受不屬于這個年齡的痛苦,這應該是性侵事件后她們最開心最放松的時刻。她們在大喇叭里顯得那么渺小,就像兩個小螞蟻一樣對著這個偌大的世界呼喊,但是沒有人看得到,也沒有人聽得到。在成人世界人們只關注事件本身卻不關注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可她們終究還是孩子。
【思考】
國內(nèi)外此類題材的電影都是把重點放在被侵害的孩子的過程,這部電影是把痛苦聚焦在孩子被侵害之后,用客觀的鏡頭講述人們面對孩子被性侵后社會的冷漠和沉默。被侵害的孩子沉默、旅館老板沉默、小新的父母沉默、小米為了保住700塊工作也選擇沉默,是強權堵住了他們的嘴,還是自私本身讓他們變得沉默。孩子在被侵害之后家長選擇沉默,是社會輿論不放過他們,現(xiàn)實中經(jīng)常是被害者也要背負指責,讓許多受害者不敢報警不敢站出來指認罪犯,這降低了犯罪成本壞人得不到懲罰。
我們對待新聞的態(tài)度總是三分鐘熱度,此類的新聞一旦爆出總能在社會中引起巨大風波,全民聲討。但是事件發(fā)生后又有多少關心這些孩子的心理恢復問題,又有誰真正關心他們最后能不能走出陰影,大家往往只不過是一群看客而已。我們的社會沒有一個健全的保護機制,如何妥善的處理才能不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學校和家長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才能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呢?好的電影不直接提出問題,它引導人們從故事中思考,并改變著我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