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舌職為人聰明正直,是晉國的大夫。
有一年晉國遭遇饑荒,盜賊蜂擁而出,晉國大臣荀林父找到郤雍來幫助治理盜賊,郤雍這個人有個特殊的本領,就是走到街上,用眼睛一看,就能分辨出哪個是盜賊,而且準確率特別高。
所以自從任命了郤雍,每天都能捕到數十名盜賊。
羊舌職看到這種情況,就對荀林父說:“這不是長久之計啊,這樣捉下去,盜賊不僅不會減少,郤雍還會有生命危險。”
荀林父驚訝地問:“為什么啊?”
羊舌職說:“古人認為‘能看到深淵里的魚是不吉祥的,能看到別人隱藏的罪惡的人會遇到災難’。單憑郤雍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盜賊制服的,但是如果盜賊聯合起來,郤雍不是很危險了嗎?”
過了幾天,郤雍在郊外遇到一伙盜賊,盜賊們合力把郤雍殺害了。
荀林父聽到這個消息,憂憤成疾,過了沒多久也死了。
晉景公聽說了羊舍職之前跟荀林父說的話,就把羊舌職召進宮,向他請教消滅盜賊的方法。
羊舌職說:“用一個智謀去抵抗另一個智謀,就像用石頭壓草,草還是會從石頭縫里長出來。用一種暴力禁止另一種暴力,就像用石頭互相擊打,石頭一定都會碎掉。所以想要徹底的治理盜賊,就要教化民心,讓他們懂得禮義廉恥,不以擁有越多越好,盜賊自然就沒有了。大王如果選擇一個品行高尚的人,對他大加贊賞,并且讓他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那些品行不高尚的人就會自慚形穢,不愿再去做盜賊了。”
晉景公聽了羊舌職的話,就讓羊舌職推薦一位品行高尚的人,羊舌職就推薦了士會。
羊舌職評價士會說:“士會為人講究誠信忠義,溫和而不諂媚,廉潔而不矯情,正直而不卑亢,威嚴而不兇猛。要論品格,沒人能比得上。”
于是晉景公就讓士會代替了荀林父的職位,統領三軍,加封太傅,分封在范縣。
士會上任以后,將懲治盜賊的法律條文一律作廢,專門教化民眾與人為善。
于是晉國的奸佞之民紛紛轉逃他國,全國上下一片安寧,再沒有盜賊了。
不用懲罰的手段,只要教化民眾做善,盜賊就可以消失,這個故事有沒有現實中的可行性呢?
盜賊在生活中是很常見到的一類人,我從小就見過當盜賊的人被一群人圍住打得頭破血流的場面。
在新聞上也常刊登有盜賊入戶偷盜的事情,有時還會演變成入戶搶劫殺人的兇案。
因此很多人對盜賊是又恨又怕,我也不例外,只是我也想不通一個人為什么要鋌而走險去做盜賊?
后來發現最常見的盜賊其實不在外面,而是長在每個人的心里。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歷,比如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但是孩子為了能多玩手機,就會變得偷偷摸摸。
他拿你的手機說是去查查作業,實際上是偷偷去打游戲。
然后這時候身為對孩子有監督權的家長,就會自動變身為警察,總是用各種方法和手段揭穿孩子的騙局。
結果孩子就變得越來越難搞,反偵察手段也越來越先進,而且絕對是不到最后一刻,絕不承認自己玩游戲的事實。
這個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是不是也像郤雍眼睛只盯著盜賊一樣,家長只盯著孩子玩沒玩手機這個點看,然后不僅孩子玩手機的問題不會被解決,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
這就像我曾經認識的一個朋友,周圍很多相互認識的人都對那個朋友有成見,唯獨我對那位朋友的印象一直很好,原因就是剛認識的時候,那個朋友就無私的幫助了我。
所以無論別人說什么,我都堅信那個朋友有非常好的一面。
而且事實證明那個朋友一直對我與眾不同,從來沒有做過讓我覺得不妥的事情。
以上這兩個小例子是不是說明了當自己決定用什么樣的想法去面對別人的時候,基本上也決定了別人會以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自己。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有個老師到某一個地方講課,碰到一個傻子。
每天早晨出門的時候,他就會碰到那個傻子。
見到那個傻子,老師就會雙手合十說一句“阿彌陀佛”,但是那個傻子就會回他一句“他媽的”。
老師也不生氣,每天依然用雙手合十加阿彌陀佛的方式和那個傻子打招呼,那個傻子也同樣用罵人的方式和他打招呼。
但有一天那個傻子突然不罵人了,他學會了老師的動作,也用雙手合十加阿彌陀佛的方式跟老師打招呼。
傻子為什么會罵人?
是不是曾經有很多人那樣罵他,他才學會了罵人。
其實不僅僅是傻子,每個人身上的壞毛病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都是經過日積月累,才會形成根深蒂固的問題。
那改掉壞毛病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好的習慣代替壞的習慣,發現自己有壞習慣無法克服,那唯一有用的方法就是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壞習慣上,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怎么去培養自己的好習慣上,當自己的好習慣越多,壞習慣自然就會越來越少。
那面對孩子的壞習慣也是一樣,怎么才能幫助他克服壞習慣呢?
那就是家長要堅持用自己的好習慣來影響孩子,再就是去強化孩子的好習慣,將關注點從盯著孩子的壞習慣到去多發現孩子的好習慣。
當孩子的好習慣越來越多,壞習慣自然就會越來越少。
這就是這個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啟發,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