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這種職業(yè)我覺得有它存在的意義,至少能夠讓一些懵懂的少年學習到一些東西。有些有職業(yè)素養(yǎng)的托會根據“魚兒”的實際水平來決定從你這里抽出多少的油水。記得大學的某一年,和班里的幾個同學一同去找兼職,可被那些不良的中介(事后我覺得他們就是托)坑了,索性代價不是很大,為此交了30塊錢的學費(3塊錢一餐的話,也有10餐的哦),可從此以后做事就變得謹慎多了。
一個有良知的托應該更多的了解一些人性及“魚兒”的需求,盡量做到事后讓人不那么痛恨這個行業(yè),毀了自家的飯碗可不是一件好事呀。即便你吹牛也好,至少讓受害人享受到了一場“高上大”的交流,說不準還真被你給“釣”上了,我這么想似乎也太邪惡了。
在我之前寫的文章中,給托這個職業(yè)寫了一些建議,朋友看了后就說“她們要是有這種覺悟,就不會來找你了”或者是“要是那樣的話,人家就是高級公關了,哪還看得上你”。看來是我小看自己提的那些建議了。其實我的本意并沒有朋友想象的那么多,只是希望他們在現有的基礎上上一個臺階,或者說是從托這個職業(yè)中轉型出來,做一個能夠真正見光的人。
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喜歡跟團旅行,自助游的話又對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不了解,這時本地化“導游”就應運而生。這群帶外地人進行深度旅游的人他們本身嚴格來說并不是導游,沒有任何的證件,只是對本地的吃、住、行非常了解,加上本身又比較喜歡玩。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從中獲取利益,比如推薦一些餐館、酒店、酒吧之類的,又可以讓旅行的人玩得開心,雙方都能夠滿意。如何找到客源?現在這類的平臺已經出現了,只要依托于它們,就有源源不斷的客人,有游客的時候帶他們出去玩,閑的時候可以文藝一下,為平臺創(chuàng)造內容,同時也為自己這個品牌作宣傳。
以上的一個建議純屬我自己的瞎想,但也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至少能夠讓自己變得正大光明。
我個人的情感是討厭托這個行業(yè),甚至覺得他們比那些乞討者卑微了好多,乞討的人們至少是在烈日和風雨中工作,他們的所得完全是在你自愿的前提下,沒有欺騙,有時還會向你表示致謝,而托們就和小偷一樣,偷偷地把手伸到你的錢袋子里,在虛情假義下無情地把它騙走。
與其花費巨大的時間在研究如何騙一個人,還不如想想其它的出路,謀求一個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