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上流行一段子:
一個家庭就是一部西游記,孩子是唐僧,一路受著保護,有時還不辯好壞,忠奸不分。媽媽就像孫悟空,一路坎坷,不畏艱險,有時還費力不討好,吃喝拉撒全負擔。長輩就像沙僧,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爸爸就像豬八戒,沒什么用,就知道吃,一不小心還有可能被妖精勾引了去。
我說:有時候長輩也想當孫悟空,打怪除妖,吃喝拉撒都想管,沒有爸爸媽媽什么事。
在中國式家庭里,我們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包辦吧!真是無包辦,不人生啊!
有時候不能說對我們不好,出發點也是好心,但是太好作主,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去安排。結婚后還管兒子,有了孫子管孫子,吃喝拉撒睡都想管。說是分擔,其實是包辦。而且過的還是以前三口之家的生活,似乎不在乎兒子還是一個父親、一個丈夫,孫子還有一個媽媽。
很多家庭現狀:有一個強勢的媽媽,一個啥都不管的爸爸。有了孫子以后,就成了一個包辦一切的奶奶,一個寵孫子的爺爺,一對沒有發言權的所謂啃老族。
以前在農村總會有拿著戶口本到派出所分戶的,按農村的說法是分家。也許你會不理解,但又在情理之中。你會說不就是分家產嗎?那時候在農村就那幾間房子,能有什么可分的,不像現在舊村改造,都能分好幾套樓房。表面上分的是“家”,其實是多分出了一份“責任”。
想象一下,為啥房地產市場還這么火爆,結婚還要買房?不管是大是小,是新房還是老房子,房產是不是自己的,畢竟是自己的小家。
2.
大蔡小蔡,兄弟倆,年紀比寶爸大不了幾歲。當初兩個人一起闖蕩,很不容易。什么事情都是自己作主,自己掙錢買房子。現在都成家了,小日子過得很幸福。
前幾年,老家舊村改造分房子,兄弟倆沒要房子,要了補償款,老大舉家遷回去了,又買了新房子,生意也越來越好。老二留在了我們這邊,他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做飯好吃,家里有什么東西壞了到他手里,都能給修好。
據說大蔡是早就相中了孩子他媽小玲,把人家挖到了他的店里。小蔡的媳婦娜娜,應該是在店里上班的時候被盯上了,沒想到就成了。人家自力更生,特別自立。相比他們,我們很多人有點自慚形穢。
寶寶爺爺經常跟大蔡視頻,有一次他本來是要出門的,但那天有事沒去。大蔡問怎么不去?爺爺回答:在家做飯。大蔡說,他倆不會做飯嗎?雖然是句很普通的話,或者是句玩笑話,但是聽了覺得很尷尬。
其實沒孩子的時候都是自己住,哪能不會做?懷孕后寶爸還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和做飯的任務。只是現在有了孩子,考慮再三,答應暫時一起住。
在別人眼里,有人幫忙帶孩子多好啊!其實最理想的狀態是,離得遠的,父母可以過來幫我們帶孩子。離得近的,白天把孩子送過去,晚上接回家。不住在一起,都能有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自己變成一個低能兒,變成孩子眼中懶惰的父母。
3.
順便都幫你們干了,還不都是為了你們啊!
如果父母不肯放手,孩子就被道德綁架,就沒有自主權,也沒有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感。
郭德綱的相聲,說于謙帶著媽媽去上學,到了吃飯時間掀起衣服要喂奶,還喊著班長、王老師、校長一起吃。當然這是逗大家開心的,樂一樂就完了。
就像喂奶一樣,寶寶小的時候我們就像奶牛一樣努力地產奶,在最需要的時候付出才有意義吧!等到他要斷奶的時候,你還不肯讓他離開我們的懷抱嗎?但他是會長大的。反過來,如果孩子不肯斷奶,就不會真正的成長,就像網上說的那個才20幾歲的青年一樣,竟然餓死了。
同樣被冠以“父母”的頭銜,我們還繼續做著擁有孩子地位的“巨嬰”。雖然我們也鬧獨立,也有很多想法,但到底是什么讓我們欲說還休,欲走還留?是我們的父母不放手,還是離不開他們?是我們依賴太多,還是他們管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