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第二次來烏鎮戲劇節的“老司機”,這次如愿在三天時間內刷完本屆總共18部青年競演作品,以及包含在《初戀》、《初吻》中的6部往屆優秀競演作品。這種感受,就好像每30分鐘就踏上一段嶄新的旅程,或是做上一場不愿醒的夢。這些夢所呈現的內容、表現形式各異,有對禁斷之愛的探討、有對病態教育的反思、有對文明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也有對愛與自由的追求、更有對無情戰爭的批判。看完這每一部戲,讓人覺得大夢初醒又不愿醒,因為她們帶給我太多對世間美好的向往以及對生命深深的思考。
? 以下會帶給大家幾部我心目中最優秀劇目的觀劇分享(排名不分先后,僅代表個人觀點,內有劇透~)
1、寒鴉戲水
這是我在烏鎮看的第二部戲,散場后的第一感受“這是一部有冠軍相的劇”事實也正如所料,今天看到她順利進入決賽。
“寒:我們躲起來,躲在柜子里,晝伏夜出
? 鴉:要不我們流浪吧,去一個沒人認識我們的地方。總會有那么一天,會看到彩虹!”
結束時掌聲持續了整整兩分鐘,一個是孤兒院里沒有父母的瘦弱男孩寒,一個是沒有父親,成績也不好,處處受欺凌的鴉。
兩個對世界失去期望的男孩,準備結束自己悲哀的一生,卻碰巧在天臺相遇。他們一起去澡堂洗澡,互相搓背,看著這么相似的對方,產生了情愫。他們知道這不被世俗允許,但是他們無法控制感情的發生,他們用力地相擁,享受世間唯一的美好。
但是這個世界不能接受他們,鴉被公司開除,老板口里充滿了戲謔。寒的大學室友要搬出去,說他搞基,有梅毒,同學甚至用衣服擋住嘴,好像那不存在的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充滿了厭惡和恐懼。
世界之大,他們的容身之所在那里?是他們錯了,還是這個世界錯了?
他們有著炙熱又浪漫的愛情,純粹且干凈,與所有的愛相同卻不被承認和接受。我希望有彩虹,終有一天能照耀到他們身上!
2、哀鳥鳴
如編劇所訴“死亡并不可怕,小鬼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無人可訴,無言以對”。
一個即將臨終的得了阿茲海默癥的母親,遲遲不愿離去,兩個勾魂使者試著假扮女兒,滿足她的心愿、或是使她絕望,但都沒用,老母親心心念念,一定要跟女兒說最后一句話。最后真女兒現身,一段眼淚狂飆的母女分別情節,將觀眾情緒調動到最高潮!結果,女兒也是勾魂使者請來“演戲”的,一切都是假象,女兒沒有冰釋前嫌,她心里充斥的仍是濃濃的對母親從小苛刻教育的憎恨。
完美的劇情,有笑,有淚,有神反轉(充滿了對現今家庭教育方式的諷刺,母親演技好到無法用語言形容,唯有感受)
3、瘋狂的鸚舞
古裝演繹,借古諷今,對當代社會中的少數政治腐敗的現狀做了很好的詮釋。
某地某官要政績,查找典籍發現本地有一姑娘叫小灣,自幼定下娃娃親,誰曾想男的沒出生就夭折,小灣恪守婦道七十年,官覺得此事可以大力弘揚,于是叫黑白手下抓緊落實,找到小灣遺骸。不想黑白二人挖出了沉冤的怡紅院頭牌史姑娘遺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史姑娘的遺骸當做貞潔烈女小灣給宣傳神話了。為了還原真實,還特意弄了只鸚鵡陪侍在史姑娘左右……史姑娘一心尋仇,卻不料得知最不可置信的真相。
比較有意思的是戲里對gdp的解釋:“你吃一塊狗屎給你100兩銀子,吃完后你想不通,于是讓我把剩下的狗屎吃了就給我100兩銀子。吃完后你發現咱倆錢也沒變,光吃狗屎了。我說不,在這個來回之間創造了200兩銀子的gdp。”
4、容錯計算
一張被誤診的婚前體檢報告檢測出男方HIV測試為陽性帶來的一連串“信任”危機。秘密經得起質詢嗎?信任可以計算嗎?包容的限度究竟在哪里?
或許在我們每個人在親密關系中都有著“容錯率”。是真的選擇信任對方,還是以信任為借口欺騙自己?這是一個好問題。
最后分享編劇的金句:戲劇的動人時刻在于“選擇”,而悲劇的動人時刻在于“怎么選都錯”。
5、容乳與共的生活生生不息
這是一部我認為在本屆作品中,將民族風與對人與自然的思考結合最棒的作品,雖然民族但一點兒不晦澀。
哲布從小在牧場長大,他既是獸醫又是奶牛飼養員,他熱愛牧場的生活和奶牛,牧場的時間過得很慢。
一天,哲布遇到了苔米,苔米美麗熱情,向往大都市的生活,她鼓勵哲布和大公司合作,將牧場融入到工業大生產中去,這樣她的臉就可以和牛奶一樣,走向全世界,她以為這就是“容乳與共”,在愛情的驅使下,哲布出賣了自己的牧場,融入到工業生產中的牧場不再有往日的平靜……
牧場就是我們當代生活的寫照,我們與鋼鐵森林榮辱與共,不停勞作與生產,別無選擇。
6、小螞蟻飛
這是一部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戲,除了劇情本身吸引人意外,還在于她有4個演員,同時也有4個導演~
生活能否容納我們的夢想?一只工蟻來到了一個自己從沒有到過的地方(一個瓶口很深花瓶中),這里愜意、安全,但他決定尋找出路,離開這里。
螞蟻的世界是二維的,它們時時刻刻都處在三維世界生物所帶來的困境中。我們也是時刻身處困境中的,但這種困境不是外來事物帶給我們的,而是我們有夢想且求之不得,那么夢想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我們這般忍受痛苦追尋夢想,可生活到底能否容納我們的夢想呢?
7、花吃了那女孩
最后不得不提到這部《花吃了那女孩》,作為去年的“最佳戲劇獎”得主,當時我隔著一個30寸左右的電視屏幕,在沒有任何聲音的情境下,被這部劇深深的震撼住了。所以在去年沒有完整地看完這部戲,成了我的一個心結。還好今年終于有機會“再圓夢”。
這部戲講訴了4個初中花季少女,原本的她們善良、單純,但由于各自原生家庭的不幸遭遇,使她們內心產生了扭曲的狀態,進一步發展成為可怕的校園霸凌事件。
這部戲貴在“真實”,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動作、每一聲控訴都直抵人心。在同情她們遭遇的同時,也不得不讓身為大人的我們陷入反思:孩子本性純良,到底是誰錯了?
18部戲,18顆璀璨的夢~每一年來烏鎮都像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在體味他人人生的同時~何嘗不是在自我反思呢?也許當你陷入困境時,轉角就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