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來自@kentzhu的一條微博,彼時iOS 版微信 6.3.7 版本剛取消上線一年的下拉拍攝小視頻,于是很早之前的一篇所謂的打臉文悄然浮出水面。
文中騰訊唯一一個 p4(專家級)女產品經理在分享微信產品原則時提到了這個案例:
不一定按數據說話,按用戶需求和價值說話。
案例:小視頻發送入口有兩個:一個是頂上下拉發小視頻,另一個是朋友圈右上角發小視頻,請問你認為哪個入口使用人數更多呢?停頓兩秒讓自己思考下吧。答:朋友圈右上角占 95%,上方下拉只占了 5%,朋友圈右上角加號入口雖然更深,但用戶已形成通過右上角加號發新內容的操作體驗,而下拉體驗用戶沒有形成習慣那么,為什么只有 5% 的用戶通過下拉來拍攝小視頻,還沒把這個入口干掉,如果按數據說話應該干掉這個入口,那為什么沒干掉?
因為我們不是完全按數據說話的產品,更重視用戶體驗:主界面快捷方式對于要拍攝稍縱即逝的瞬間,需要最短路徑馬上拍攝,如果撤掉,當遇到非常好瞬間要拍攝的時候,拍攝路徑太長會導致錯過很多好的瞬間,并且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的內容價值可能遠高于慢慢從固定路徑錄制的內容價值。Os:清醒地知道產品每個功能的價值,數據只是反應現狀的參考指標,而不是結果本身。
肯定會有不少人看到這個案例后會將作者原意曲解為“按數據說話就是扯淡”,至少覺得“按數據說話也沒那么重要”,但毫無疑問按數據說話是極為重要的。
這個案例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描述了下拉拍攝小視頻的典型使用場景,“不一定按數據說話”這個結論只是句正確的廢話。
整個論證過程也不嚴謹:要上線一個功能是權衡利弊的結果,不能僅僅因為想象中的一個很好的使用場景(我們朋友圈中的視頻真的有那么多稍縱即逝需要抓拍的內容嗎)就上線,至少在這個案例中下拉誤操作的弊端就很明顯。
當然我覺得打臉這種說法有些可笑,且不說這是不是哪個產品經理的本意,即便真是也很正常,沒有人永遠正確,也沒有一種產品理念永不過時。
絕大多數產品團隊都是實用主義者,他們小心翼翼的遵守著那些標準的產品設計準則;微信產品團隊的強大在于它有很多做法違背了人們心目中的一些產品設計標準甚至常識,但卻經常能取得不錯的效果或者口碑,顯得有些理想主義:比如產品設計準則告訴我們應用開啟過程中應盡可能少加載一些東西,但在微信3.0版本中設計了邁克爾杰克遜的啟動畫面;“朋友圈”如此高頻卻依然放在二級導航。
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實用主義,即常規的產品設計準則;只有少部分情況下才需要理想主義,跳出常規的產品設計準則,但這需要極強的經驗和能力,多數人會因此弄巧成拙。
比如搜索引擎的流量來源中有很多所謂的垃圾流量,如用戶在使用瀏覽器過程中不小心通過拖拽操作進入了搜索結果頁面,自然點擊率就很低。于是會有人提出這部分流量我們就應該通過程序讓它自動關閉,這是廉價而蒼白的理想主義。一方面這部分流量占據了總流量的相當比例,貿然去掉影響很大;另一方面自動識別這種流量并自動關閉實現起來成本太高。比較實際的處理方式是想辦法提高這些流量的點擊量。
那么回答開頭那個問題的答案:
1、太多人缺乏獨立思考,會曲解原意。
2、微信的很多產品理念有些理想主義,只有level極高的人才可以駕馭,普通人貿然學習會弄巧成拙。比如喬布斯說我從不做市場調研,但多數人肯定還是要做市場調研。
3、張小龍那句很經典的話:我所說的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