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本為歌詞,也就是說離不開調。調是音樂的形式,或稱其調門種類,或言及音調長短、調門高低或調的多少。牽涉到音樂就復雜了,況且詞的音樂功能逐漸衰弱,以致變成文人詩詞,獨立存在,有關詞的音樂規定或知識,就更難講請和理解了。這里,試試著綜合講清一些問題。
一、嚴格來說,每一個詞牌就是一個樂調。詞牌名稱規定了音樂名稱和格式。比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滿江紅》。因此當一個詞牌常有幾種名稱時,就是說這段音樂有幾種叫法,叫同調異名。比如《十六字令》,又名《歸字謠》、《蒼梧謠》。許多作者喜歡人人前人或自己填寫的詞中提出幾個字為詞牌再起一個名。如蘇軾用《憶仙姿》填詞,嫌其名不雅,因原詞中有“如夢”疊句,就改個名叫《如夢令》:賀鑄用《搗練子》填詞改名《杵聲齊》。
音樂固定了,而歌辭卻可以有些變代,許多詞牌常有幾種體制,彼此的段、句、韻、字數都不完全相同,這叫同調異體。例如《南歌子》有單調、雙調一兩體,單調二十三字,平韻;雙調五十二字,分平韻、仄韻兩體。
詞有長短。依據詞的字熬多少,把詞分為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
詞的段落叫做“闕”或“遍”,簡寫作“片”。遍是唱完一遍,即一個樂段。最初的詞大都是小令,一般只有一段,所以一首詞叫做一闕詞。后來發展到一首詞不止一段,于是一段詞就叫一闕或一片。根十片詞的段數的多少,詞可以分為四類。一首詞只有一段的稱為“單調”,有兩段的稱為“雙調”。第一段叫上闕,或上片、前段,第二段叫下闕或后段,下片。有三段的稱為“三疊”,陽關三疊,四段的稱為四疊。分別稱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闕、段、片。
小令和雙調是最常見的升式。
最后說說詞的宮調。詞本為歌詞,每首詞的歌曲,都分別屬于某種音調。我國歌曲的音調,稱為“十二律”,即十二種音調。但通常使用的只有“七律”,即七種音調。
宋詞歌曲,常用七宮十二調。十二調:越調、大食調、雙調、小食調、歇指調、林鐘商、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黃鐘羽、般涉調。
唐宋人填詞,是要根據題材所抒發的思想情感來選擇宮調的。因為不同的宮調有不同的色彩,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吳梅《詞學通論》說:大抵商調(林鐘商)、南呂諸詞,皆近悲怨。正宮、高宮之詞,皆宜雄大;越調冷雋:小食風流;各視題肯之若何,以為擇詞張本
現流傳的唐宋詞中,一些詞人專輯大都標注每首詞的歌曲屬于什么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