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開始在家給孩子做雙語啟蒙,一開始的時候我備課,興致勃勃地給娃上課,但是他很抵觸,一點都不配合,也就是在看英文動畫的時候有點興趣,連我說做游戲都是抵觸的。每次我說English Time 都是直接跑開。
因為這事兒,我和娃生氣過,也試著找個小伙伴跟他一起學,但是效果都不好。后來發展成只要我一說英語娃就問我是不是在上課,和我說不要說英語。
這種情況我始料未及,也認識到我一開始就跑偏了,我暫停計劃,和娃說我不是給他上課,是陪他玩游戲,告訴他世界上有人是說英語的。由于他挺喜歡外教的,我還說是為了能和外教聊天等等,所以需要學英語。并且告訴他我只是隨便說說,不是為了上課。但是他還是很防備,只要我開口,就很抵觸。
后來我聽課,老師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她說:家是休息放松的地方,媽媽要認清自己的角色,不能把家當學校,媽媽更不能給孩子當老師!在英語啟蒙中,家庭需要做的是陪孩子玩,讓孩子忽略我說的是漢語還是英語,玩的開心就好。同時,通過場景、肢體語言、借助實物等方法,讓孩子理解英語的意思,慢慢地對英語產生親近感之后,再逐漸拓展。
后來我完全放棄了功利心,也不再教孩子英語,只是聽兒歌、看動畫、做游戲,慢慢修復孩子對我說英語的抵觸心。這么做了一周左右,孩子就完全不抵觸我說英語了,有時候還會主動問我某個東西用英語怎么說。現在也開始輸出,聽著兒歌自己會跟著唱,也開始說一些簡單的句子。至此,英語親近感算是基本建立了,我也逐漸加大日常生活英語的輸入,娃也一點都不抵觸,相反,理解正確性和接納度也都越來越好了。
通過這次短暫的跑偏經歷,我深刻體會到媽媽與孩子之間互動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家里可以教孩子,但是方式很關鍵。孩子在學校里已經學習負擔很重了,回家還不能放松,和自己媽在一起還像和老師在一起一樣,孩子肯定不愿意,會抵觸。
前兩天我等紅燈時,碰見一個媽媽問她兩歲多的女兒:你說現在能走嗎?為什么不能走?什么時候能走?女兒說不出來,媽媽就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說:這是紅燈,不是告訴過你紅燈不能走,綠燈才能走嗎?看,現在變綠燈了,才能走,記住了嗎?
我在旁邊聽著,看著小女孩的樣子,不禁想到,過個馬路都會被考,這肯定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在家里,我會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媽媽而非老師,不考孩子,不攀比,控制好自己的焦慮,從整體和長遠出發,以孩子為中心,引導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