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
非凡精讀館上新了復旦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沈奕斐教授的新書《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因為是親子教育方面的書籍,我迫不及待的利用做家務的時間,一邊干活一邊觀看視頻。
老師說話的語速很快,除了偶爾看屏幕的字幕,我還特意看了導圖和文稿,總結出來最核心的三個點。
一、優勢累積教育法
1傳統糾錯教育帶來的影響
我想很多80后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不管是上學還是生活中我們取得了一些進步,親戚朋友就會當著父母的面表揚我們,我們內心是特別期待特別高興的。但每當這個時候,父母擔心我們會驕傲,所以經常會否定我們取得的一些進步,讓我們很“難堪”。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對于我們的成長卻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好不容易建立的自信就這樣被一點一點打擊掉。
另外,就是父母認為孩子犯了一個錯誤以后,假設不去制止他,他就一定會犯另外一個更大的錯誤,即多米諾骨牌邏輯。比如說,孩子小學成績不好,就上不了好的中學,上不了好的中學就考不上好的高中,甚至上不了大學。那以后也找不到好的工作,人生從此就完了。這是在很多父母的口中聽到的邏輯。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建議愛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2優勢累積教育法
優勢累積教育法旨在告訴我們,對于孩子的一切行為需要密切關注,而不是什么都不管;但是要謹慎出手,不要一遇到問題就立馬去干涉;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把問題變成技能,引領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3強化正面標簽
孩子只有特點,沒有優缺點。
孩子的每一個優點,發揮在不同場合里,可能會變成缺點;每一個缺點,發揮在另外一個場合里,很可能就是優點。所以我們真正地要欣賞孩子,就是要改變對孩子優缺點的看法,欣賞才能創造奇跡。
正面標簽法——對孩子可復制的正確行為進行肯定。
第一,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第二,這個行為是可復制的,它不是偶然性的。
第三,這個行為是正確的,然后我們才對他進行
肯定。
你對孩子說什么樣的話,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在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我們采用正確的方式對他進行表揚,孩子的表現一定超乎你的想象。
二、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父母不同的陪伴方式。
0-3歲,父母更多的是要跟隨孩子,因為很多道理跟他是講不通的。在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多關注他。
4-6歲,孩子開始對情緒有認知,語言不也有一定的能力。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語言,身體力行來跟孩子交流這些感受,以及規范他的行為。這個時間段,父母通過游戲的互動,以及通過游戲力去提升孩子的能力,這個階段需要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對于學習的建議,“玩中學”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7-12歲,陪伴。孩子這個階段會犯很多錯誤,我
們需要做的就是放手和鼓勵。孩子每犯一個錯誤,也是他的自我變得更強大的過程,孩子成長就是個試錯的過程。
13-18歲,用啟發式提問的基礎,引導孩子去思考。家長不一定要給出答案,但是讓孩子不斷去試錯,自己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多問問看,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辦法?你希望我怎么做?
三、如何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1孩子80%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2問題變為技能,把“不要”做什么,變成“要”做什么才能解決問題。
3游戲化教育,把“你應該”,變成“我愿意”。
你的孩子,其實并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孩子是成長和幸福的主角,我們需要做就是,引導孩子把每個問題都變成成長的機會,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快樂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