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醫患的現狀是什么?
最近在讀一本中醫書籍,書中有一段描寫了現在的醫患關系是患者依靠醫生的診治,原文如下:
現在很多患者對醫生也是這樣,他們先說你是醫生,醫生就得有醫德,就要救死扶傷,就不能休息。之前我也有過被人堵在電梯門口,不讓回家的經歷。我確實是醫生,但我首先是一個人,人既得工作,也需要休息。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一直工作。我的工作是救死扶傷,但是不是普救眾生,我如果連自己的健康都保證不了,又拿什么去治病救人呢?
這一直是醫患關系的現狀,現代人不論生什么病,都不內觀,急急忙忙的趕快去看醫生,卻不想想自己的病是自己怎么造成的。
人吃五谷生百病,五谷吃不對自然會生病,任何人對待自己的身體,應該小心呵護,因為病不是一下子來的,而是日積月累來的,所以對于我們的身體,我們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02
什么是營養?
——薏米紅豆湯、牛奶的誤區
“營”和“養”兩個意思,“營”指刻意為之,是需要學習的。而“養”是強調順其本性、天性。而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是注重“營”而忽視的“養”。
比如,網絡上宣傳說喝薏米紅豆湯去濕氣,許多人都跟風天天去喝薏米紅豆湯,有些人喝了有效,非常開心,繼續宣傳;有些人卻越喝越濕,但不知道為什么。這就是過于重視“營”而忽視了“養”。
薏米紅豆湯其實是針對濕熱體質的人祛濕的,如果你的體質是寒濕,就不適合吃。
搜索薏米紅豆湯的時候,其實文字中有提示,薏米紅豆湯都是在夏天喝,而不是冬天,為什么?因為夏天的人容易濕熱,所以要喝薏米紅豆湯。
但是現在夏天的環境,辦公室有空調,公交車有空調,回家都要開著空調睡覺,所以大部分人,尤其是女生,體質基本都是濕寒,而不是濕熱,這時候再喝薏米紅豆湯,自然效果不好,時間長了還會痛經。
所有人跟風去喝薏米紅豆湯,就是“營”,是從網絡上不斷收集的資料,用在自己身上,認為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而“養”是內觀我們的身體,根據我們的身體情況調節飲食,順天順時順其性。
如果你是農民伯伯,又在悶熱的廣州,天天忙里忙完不進空調屋,那么忙完一天來一碗薏米紅豆湯,才是真理。這也是為什么南方多為咸粥,北方多為甜粥;去了廣州就要喝糖水,就要喝老火湯,都是老祖宗教我們要學會“養”。
現在很多人都關注“營”,忽視“養”,原因在于太多人已經忽略了自己的本能,這個本能就是——身體知道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可以多吃,什么必須要少吃。
這個結果造成的原因就是——我們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外”,而忘記“向內看”。
我們知道我們情緒不好,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情緒不好;
我們想吃一種水果,但是忘記了自己吃了這個水果會不舒服;
很多家長從孩子斷奶就開始給孩子喝奶粉、喝牛奶,原因就是看了各種文章、廣告說牛奶補鈣、營養好,有利于孩子成長發育,還因為孩子不喝而苦惱不已,卻不知道孩子是最會選擇自己的食物的,他們知道自己吃什么最好。
牛奶等等奶制品,陰寒,小孩體質是雉陽體質,天天喝陰寒的牛奶、奶粉,自然會變成痰濕體質,會引發虛胖、鼻炎、濕疹等疾病。除非孩子的體質是陽氣有余而陰生不足,可以喝牛奶。
所以當商家大肆宣傳一個我們生活中沒怎么出現的食物的時候,先自己查查資料它的屬性,適不適合自己的體質,根據自己身體的需要去選擇。
或者吃一次試試,內觀自己身體的反應,看看身體是歡喜的還是排斥的,這是本我、本能的反應,是最直接、最正確的。
如果你的身體沒有反應,那就該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跟自己的內心交流了?
要想恢復本我和本能,可以每天抽出時間來靜心、冥想或者站樁,這都是跟自己交流的機會,都是讓內在的聲音重新發聲的時機。
這個我深有感觸,每天冥想與不冥想比較,每天冥想,我的內心會更平靜,會更好更快的做一些事情,而且會選擇哪些食物多吃,哪些食物少吃,身體也會比較舒服。
靜聽內心的聲音,讓身體順應天時,好好利用“營”和“養”。
03
自我療愈
“自我療愈”這個理論是巴赫醫師提出來的,巴赫醫師是當年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免疫學家和同類療法醫師,他發明的巴赫花精是用情緒作為診斷方式,著手于身體的疾病的新的療愈法。
目前,巴赫花精已經被國際衛生組織納入自然醫學與預防的醫學體系。巴赫醫師發明的急救花精,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尤其風靡與歐洲和日本,很多明星都是隨身必備。
巴赫醫師認為,我們才是自己最好的醫生,而醫生只是我們的陪伴者,我們要對自己的疾病負責。
正確的醫患關系是:
醫生——幫助病人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
病人——為自己的疾病負責,修正所犯的錯誤,培養相對的美德。
每一個疾病的背后,都有一個負向的情緒,這個負向情緒只能自己跨過去,而不是吃藥吃好的。
吃藥可以醫好的身體上的“病”,而情緒這心里的病,是醫生幫你醫不好的,而且它會不斷引發身體上的“病”,所以我們要找出根源——我們內在的負向情緒,讓自己的身體達到身心的平衡。
其實我之前接的花精個案,基本上都是解決他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情緒,比如:
對自己沒有自信、夢魘、失眠、失戀、原生家庭導致的一些情緒問題、小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二胎的家庭小孩子同時生病或者容易打架、還有嬰兒晚上啼哭不睡覺等等。
直到有一次我自己突然引發嚴重的咽喉腫痛,用巴赫花精來處理,沒想到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大優于抗生素的效果。
出差學習回來我突然第二天咽喉疼,當時沒有在意,沒想到午休醒后疼的更加厲害,像針扎一樣疼,疼得我下一秒都可以掉眼淚。
因為處于孕期不能吃藥,所以我第一反應是求助我的老師,他是一名中醫師,他也是我的花精老師。我本想希望老師給我開一副中藥喝,沒想到他選擇了巴赫花精,問了我的情緒,并讓我內觀自己。
我覺得很奇怪,雖然我會用花精治療一些皮膚病癥,比如濕疹、曬傷引起的過敏,但是像咽喉疼這類疾病,我首先想的會是芳香療法和中醫。
芳香療法有太多禁忌,而且用量需要好好把握,否則會對胎兒有影響。巴赫花精是最溫和安全的,嬰幼兒、孕婦、老人甚至重病的人,都可以用花精。但是我還沒有用它治療過一些急性的疾病,既然老師提到了,我就真的認真內觀了自己的情緒。
開始沒想出來自己有什么情緒,后來自己靜下心的想,終于發覺了幾天前發生的事情,其實當時自己是有情緒的,但是壓制了,而且覺得自己放下了,但其實內心并沒有放下,它被壓抑在我的潛意識下,并通過喉嚨痛爆發出來。我當晚喝了花精,沒想到的是,第二天醒來,喉嚨的痛感完全消失。
要知道,睡前我的喉嚨還是痛的不行,痛的我想把嗓子割掉,醒著的時候不停喝水來緩解痛疼。
終于見識了巴赫花精療愈疾病的力量是如此強大,比抗生素等等都要有效而且安全。
跟老師做了交流才更深入的了解巴赫花精,老師在中醫診所,遇到癌癥等很深入的疾病,無法從中、西醫的角度給出方案的時候,他都會從巴赫花精的角度切入,得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巴赫花精是實證醫學,是科學的、有效的、可以快速的解決疾病的核心,讓病人恢復身心平衡。
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巴赫醫師說的那句話——
醫生——幫助病人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
病人——為自己的疾病負責,修正所犯的錯誤,培養相對的美德。
療愈是一種心靈成長和蛻變的過程,沒有任何一位治療師或醫生可以給予,唯有自己才能啟動自我療愈的機轉。
這個觀點與同類療法之父——哈尼曼的醫學觀點完全相符。
04
總結
要注重自我療愈,關注自己的情緒,關注“養”。
“營”是需要我們參考學習的,具體的實踐還是要根據我們自己的身體情況。
多多內觀自己,靜心、冥想、站樁都好。
要“自我療愈”,醫生只是幫我們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我們自己才是治療疾病的“良藥”。
祝福所有人小年快樂,身體安康,歡欣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