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駱駝祥子還沒有死去,可這個“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就要被埋掉了。
我忘記了到底有沒有認真地讀完《駱駝祥子》,反正他的故事留給我的,就只有年輕時奮發向上與年老后破罐子破摔的強烈對比。好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很困惑,到底祥子身上發生了什么事情,竟會讓一個那么努力的人那么輕易就放棄了拼搏和努力?
這次再讀,老舍先生反反復復的再說的,是“個人主義”害了他,他就是一個墮落的 自私的,不幸的,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如果是祥子的性格問題,那他的悲劇其實是祥子的人生一開始就要注定的。社會也只是個催化劑,主要還是他自己的問題。如果真的是他自己的性格或心理導致的,那老舍先生還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我想,老舍先生生活的那個年代,中國舊文化與新思想正在互相糾纏。處在那個激烈碰撞的浪潮中,先覺醒的人看到生活的世界的丑陋,自然是要出來猛烈的批判和攻擊以前的陋習。魯迅先生便是那個年代的代表,文章句句扎心,刀刀見血,決絕而絕不留一點余地。在這樣苛刻的語境下,應該徹底革命,應該摧枯拉朽,人情冷暖似乎不應當被關注,每個人必須堅強的像鐵一樣,內心軟弱是可恥的。
祥子的故事,悲劇就悲劇在這點上。他想努力,想自強,可他生活的那個社會,帶給他的沖擊遠超了他的認知水平,于是祥子開始困惑,開始懷疑,開始精神內耗。然而并沒有人幫助他,去開導他,安慰他。他就只能孤獨的在他落后的認知范圍內自我拯救。這不都是那個年代的罪嗎?為什么要批判他呢?
在他迷路的時候沒有人幫他,在他傷到傷痕累累以后,反而要他大度,要他博愛,還要他整整日常,要追求進步,到底是誰有病呢?沒有人去愛護他,沒有人去拯救他,沒有人去同情他,倒是都愿意背起手來批判他,那個吃人的社會啊!
即使現在,我們自己看看自己的心里,誰不墮落,誰不自私,誰不是不幸的,誰不是社會病胎里的產兒,誰不是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這都怨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