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快到了,疫情再怎么煩人,咱該有的甜蜜還得有。借這個日子,也想和大家聊聊親密關系里的那點兒事。
開始今天的嘮叨前,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最好的朋友慕容哥(化名),在眾人眼中是對老婆比對親媽還好的“國民老公”。
在羅志祥事件曝光的前一天,他與另一半結束了8年的婚姻,原因和前者類似。
唯一的區別是,他并沒有通過“時間管理”式的道歉來挽回這段關系。
以下是他最后一次和妻子的對話:
這么多年,你對我的好難道都是裝出來的嗎!
對你的好都是真的,只是這些好對我來說太累了。
你認為的好,對TA來說也許是殘忍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好說話”的人。
環顧下你身邊的那些“老好人”,他們中有些人在生活里是眾人標榜的 “國民老公/老婆”,對另一半百依百順,說一不二;有些是職場中的“活雷鋒”,讓你充分感受到,只要有難處,處處都有TA的溫暖。
這些好說話的人,在你我的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可能你本人也在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正是因為這些老好人的存在,成就了你我一身的壞毛病。讓我們能夠以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去和對方提出各種 “所謂合理”的要求,最后發一張好人卡當作報酬。
但是,也許有一天,你眼中的“老好人”可能會突然天色大變,變得不再好說話。而當你發現這些變化時,通常為時已晚。因為,他們已經忍了你太久。
慕容哥的例子,說實話,除了讓我感到惋惜外,更多是引發了一些思考。讓我第一次感到,“好人”在一段關系中,或許已經變成了一個中性詞。甚至,你認為的那些好,也許早就在侵蝕你們彼此之間的關系。
那么,對一段關系而言,哪些做法是重要的經營之道?憑著本人那點兒微薄的生活經歷,試著總結了2個小建議供大家參考:即言,慎思。
1
即言
“別耗著,愛TA就要說出來”
“愛不是說說而已!”基本上,類似的話我聽到女同學講的比較多。
這話我先同意一半兒。為什么留一半兒?這里大家不妨把這個邏輯倒一下:如果連說都懶得說,可能已然早就不愛了。
有人問,那說什么?整天把三個字掛嘴邊多膩歪阿!
我先澄清一下,這里指的不是“我愛你”這三個字,這誰都會說。這里我們說的是,當你們之間出現一些可能對關系造成隱患的問題時,你是否能在問題惡化之前講出來。
事情發生的前一周,慕容哥和我說,他和他老婆之間常年埋著一顆定時炸彈。
8年的婚姻,他萬萬沒想到,所謂對一個人的好,換來的竟然是無盡的妥協和犧牲。為了照顧對方的感受,他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穿著符合對方品味的衣服,看著自己不感冒的電視劇,甚至連打個游戲都要迎合對方的喜好。
這顆炸彈沒炸的時候,看似一片祥和,慕容哥也一直成功出演著大家眼中信服的“國民老公”。但他很清楚,導火索點燃的那一刻,一切都為時已晚。
事情發生后, 我很好奇地問了慕容哥一個問題:“好像每一件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為什么當時你不和對方說出你的感受?” 我得到回復和例子中標黑的內容差不多,總結下就是:為了不傷害對方的感受,決定隱忍自己真實的想法,男人,就是要對自己狠一點兒。
慕容哥的這種心態,我相信多數人在一段關系中,一定會有類似的感觸。這背后的原因其實也簡單,我總結了兩個發現。
發現一
在一段與他人的關系中,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一道選擇題的答案之間徘徊:
(A)維護關系
(B)說出事實
這道選擇題適用一切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關系,而遺憾的是,越是重要和關鍵的事情,我們卻越是本能地陷入到非A既B的選項中。
怎么定義重要和關鍵的事情?
也很簡單,這類問題通常會具備三個要素:事關重大、意見不一、情緒激烈。這3個特征構成了一個紅三角(如下圖),我們稱為關鍵對話。
大家可以回想下,在一段家庭或工作關系中,當面對符合這三類特征的場景時,有多少人會出于避免矛盾,或是照顧對方感受的原因,做出和慕容哥類似的選擇?
也許很多人都處于相似的境地,骨子里真心希望改變現狀,但又找不到“病因”在哪兒。
這也引出了我的第二個發現,或者更準確地說,是3點結論。
發現二
1. 衡量一段關系是否健康融洽(工作或家庭關系),只需要參考一個核心變量:你們從發現問題,到坦誠談論問題之間隔了多久。
2. 間隔越長,對關系和結果造成影響的可修復性越低。
3. 縮短間隔取決于人們在重要時刻進行關鍵對話的能力。
回到慕容哥的例子,聽到他說“為時已晚”,我其實一點兒也不驚奇,因為太多埋怨的淤積,導致這段關系已經錯過了問題的最佳解決時機。
在一段親密關系中,沉默不是金,而是彼此關系的終結者。
“我們的生存本能在夸大開口的風險,但同時卻低估了沉默的代價。”
如果你真的在乎這段關系,請把你在意的,可能影響彼此的問題在第一時間說出來。
2
慎思
“一個精彩的故事,可能感動得只有你自己”
慕容哥這個例子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和他的老婆也是多年的朋友。
因此,這就給了我一個可以從各方視角審視這段關系的機會。在問題發生后,我和慕容哥的老婆,小南(化名)也聊了聊。
小南說, 和慕容哥相識8年, 從感情上早就變成了”情同手足”。剛開始兩人的婚姻幸福美滿,慕容哥對她真的很好。直到發生了一件事,兩人之間發生了變化。
這件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她無意間看到了慕容哥的一條微信,是和一個陌生的女人。她把這條信息發給了我,內容也很簡煉:
女:今天晚飯聊的很開心,謝謝款待!
據說,那天晚上慕容哥和小南說,要在公司加班到很晚。
這件事的后續,是小南對慕容哥洪水般的咆哮,據說言語極端到類似“已婚撩妹渣男”。并且打這之后,小南開始對慕容哥進行“捆綁式管教”,只要對方脫離自己的視線,都要進行時間、地點、人物式的排查。
更嚴重的是,小南開始不自覺地干涉對方的工作和業余愛好,通過綁死對方,來建立所謂的安全感。
這里先暫停下,回到事件中這句簡單的微信:“今天晚飯聊的很開心,謝謝款待!”
我問一個問題:
如果你們都是小南本人,當看到這句話時,有多少人腦子里會瞬間腦補出類似畫面:
一個有情調的餐廳(估計還是燭光晚宴)
兩個異性之間的聊騷
有多少人接下來又會腦補一些信息:
??這肯定不是他們第一次吃飯
??聊的內容肯定和工作無關
??女生應該挺漂亮
??除了吃飯他們還做了別的事情
如果你想到了上面的任何一條,恭喜你,你還算是個正常人。但同時,正是因為你正常,接下來的做法通常對一段關系而言,也是最致命的。比如小南的做法。
在一本高情商書籍《關鍵對話》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對一段關系而言,經營的好壞取決于你情商的高低,而決定情商的關鍵,是面對同一個問題,你是否能有意識地干預正常的思考邏輯。
這里給各位支一招兒,如果你是小南,通過這個方法也許能達到更好的結果。
有意識地避免“入戲過深”
什么意思?
這里還是用小南的例子做個比較。當普通人(我指絕大多數人)聽到或看到一件讓自己精神緊繃的事情,通常會下意識地做一件事情。
我稱為“講故事”,說白了,就是給看到或聽到的這件事情添油加醋,腦補出自己認為合理的劇情。比如文章上面問道大家腦補畫面的那個問題。
接下來,也是最要命的,普通人會按照這些腦補的劇情“過渡入戲”。打定了這些劇情就是真相。接下來他們會用行為來強行驗證這些劇情,將腦補的推斷等同于真相。比如小南的一句“已婚撩妹渣男”就是在證明自己想的就是事實。
有句話說,“感天感地,發現最后感動的只有自己”。情商高手和普通人在這兒最關鍵的區別,就是當他們看到或聽到同一件事情時,會有意識的避免自己“入戲太深”。
他們也許也會給這件事情添加自己的“故事”。但很關鍵的是,他們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哪些是不爭的事實,哪些是可以再琢磨一下的推斷。
比如,慕容哥和一個陌生女人在一天晚上吃了頓飯。這是個不用爭的事實。但至于他們聊了什么,吃飯的目的是什么,吃了幾次飯;這些劇情,只要你不在現場,都只是你的推斷。
因此,高手這時候會基于這些推斷,試圖通過獲取更多的信息, 來還原事情的全貌。
比如他們常用的對話句式類似以下3步:
說事實
01
“我無意間看到你的一條微信,那天晚上你和一個女生吃了頓飯,但我記得你和我說要在公司加班。”
講感受
02
“這讓我首先有種被欺騙的感覺。其次,這讓我在一段婚姻關系中感到不安全。因為我不知道你們吃飯的目的是什么。”
邀請分享
03
“如果有什么我不知道,或理解有誤的地方,我也希望聽聽你的解釋。”
這樣三個步驟看似簡單,但對于一段可能出現矛盾的關系而言,至關重要。
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斷章取義地下結論或貼標簽。如果你能做到以上3步,會發現原本一件讓你感覺毀三觀,甚至違反倫理道德的事情,也許只是一個你自編自演來感動自己的故事。
有時候,你只需要通過分享和詢問,給對方一個平等開口的機會,也許得到的信息就足以推翻你之前所有的推斷。
事后問起,慕容哥回憶說,那天確實在公司加班,臨時收到了大學時代攝影社的一位學妹的邀請。由于很久沒見面,一同吃個飯聊聊攝影。
慕容哥和小南已成定局。小南通過捆綁式管教最怕發生的問題,最后變成了事實。
除了惋惜,我希望給更多在親密關系中,面臨類似問題的朋友一個誠懇的建議:
永遠不要讓自己的故事,
變成影響彼此關系的事故。
如果你真的在意,
請在第一時間讓彼此意識到問題。
如果能重來一次,不要再讓你在乎的TA當一個沉默的“老好人”。如果你真的在意,或許你在這里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