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受益匪淺,這種感覺就像《習慣力》中的自發式反饋一樣,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 ? ? 現實生活中,作為文明社會的人,我們很少會想到自己和“暴力”能扯上關系,但是細心注意和他人的對話方式,仔細分析不同談話給彼此帶來的感受,我們發現確實有些話很傷人,比如“你怎么總是這樣”“你每次都遲到”“你怎么經常發脾氣”等等,這種看似很正常的對話,如果我們是語言承受者,我想我們當下的感受并不好,我們甚至會反擊“我哪里總是這樣”“我不就這次遲到了么”“誰愛發脾氣了”等等,于是便可能會出現爭執的結果。
? ? ? 在《非暴力溝通中》作者闡述了非暴力的溝通模式,分享給大家:
? ? ? 一、評論與觀察
? ? ? 所謂評論就是指站在一定立場或角度表達主觀感受,而觀察是指客觀論述事實。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在溝通中描述客觀事實可以讓對方更容易接受,比如對方遲到,我們可以說“我看到你離我們約定的時間晚了些,有什么事耽誤了么?”描述客觀事實不參雜主觀感受會避免觸及他人當下的“逆鱗”。
? ? ? 相反,如果別人對我們妄加評論,深知非暴力溝通技巧的我們,能清醒地察覺到對方的主觀感受是不是真正反映了自己,如果不是,我們便可以左耳聽右耳跑,或是不予理會,因為我根本就不是你口中的那類人啊,我干嘛要用你的評論來挾持我的感受,我們因此可以變得更豁達。
? ? ? 二、主觀想法和內心感受
? ? ? 很多人會想這兩個詞有區別么?當然有,主觀想法是基于自己對他人的主觀臆想,常用的詞匯是“我感覺你…”“我覺得你…”等,這些詞語非常容易挑起別人的反擊,而內心感受都是靠幸福、感動、吃驚、焦慮、難過、擔心等這些詞匯所展現的,說出自己當下的內心感受,會更容易引起對方共鳴,達到多頻共振的效果。
? ? ? 三、說出內心需求
? ? ? 有溝通就有需要,很多傷人的話背后是說話人的訴求,責備、苛責他人愛發脾氣、愛遲到是因為自己希望對方能好好理智的溝通,能準時守約。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生活中,勇于說出自己的訴求,可以有效的化解危急,當然我認為訴求本身必須符合實際,無理訴求說出來對方會更崩潰!
? ? ? 四、試著提出要求
? ? ? 這一步,并不是要對他人高高在上的指手畫腳,也不是自以為發自內心的主觀期望,提出要求不能告訴他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告訴他做什么(內容一定要具體)。讓別人做什么,不少人會出現要求或是命令的口吻,這時效果又將逆轉,我們可以試著用“你可不可以+具體肯定事由”的模式表達,這樣會讓人比較有意愿幫你。
? ? ? 五、常出現的誤區
? ? ? 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和別人對話,可能會被別人拒絕,我們要避免走進“一定要說服他,一定讓他采納我的建議”誤區,非暴力溝通方式并不是遇到任何溝通障礙都會迎刃而解,但用這種方式會更容易被人尊重和理解,運用這種溝通技巧培養自己強大的內在更重要。
? ? ? 不要因為對方和自己的價值觀沖突,自己就認為對方有問題,就能站在所謂的“制高點”上對其施加語言上或是身體上的暴力,學會非暴力溝通技巧很重要,在此,與大家共勉,共同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言值”,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