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小說最巔峰的作品。厚重的時代感,細致入微的描述,展現(xiàn)了當時俄國社會,包括上層貴族,普通民眾的一副生活圖景。
但是,它更是一個讓人唏噓不已的愛情小說。小說的開頭是那句著名的“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同”,勾勒出作品的基調圍繞愛情,家庭展開。
小說實際上兩對主人公的故事穿插進行,一個是安娜和伏倫斯基,一個是列文和吉娣。兩個不同身份、場景的愛情,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安娜的凄美愛情
安娜和伏倫斯基,兩個人屬于一見鐘情,電光火石的交互之間,就確立了彼此之間的愛慕。伏倫斯基在初次見到安娜時,“忽然覺得必須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為她長得美,也不是因為她整個姿態(tài)所顯示的風韻和嫵媚,而是因為經過他身邊時,她那可愛的臉上現(xiàn)出一種異常親切溫柔的神態(tài)”。后來舞會上,通過吉娣的觀察,把這兩個人互相愛慕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每次他同安娜說話,安娜的眼睛里就閃出快樂的光輝,她的櫻唇上也泛出幸福的微笑。不,現(xiàn)在他每次對她說話,總是稍稍低下頭,仿佛要在她面前跪下來,而在他的眼神里卻只有順從和惶恐”。
兩個陷入愛情的人怎么辦?何況這段愛情本身就不一個符合社會倫理。安娜很勇敢,不滿足于一個名存實亡的婚姻狀態(tài)中。她沖破了道德的束縛,拋棄了一切,選擇和伏倫斯基一起私奔。有愛情她就很幸福。從陶麗去看他的時候安娜的狀態(tài)就能看得出來。
兩個人平靜幸福的過了一段時間,但愛情維系的生活,終究沒有躲過現(xiàn)實的磨練,自由的要求。安娜是只要愛情就可以了,伏倫斯基還需要上層社會的接納,社交生活的參與。安娜覺得只要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就可以了,伏倫斯基去還想著自己的孩子需要正當?shù)纳矸荨?/p>
在安娜看來,伏倫斯基想做的一切都是對他們愛情的妨礙,她不斷地懷疑伏倫斯基,也就透支著他們之間的感情。這種懷疑成為他們愛情的摧毀劑,直到伏倫斯基不堪重負,無法跟上安娜對愛情的要求,而安娜如飛蛾撲火一般,在對愛情的失望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所愛的人獨自神傷。
兩個人的感情不可謂不深刻,從沖破一切阻攔,安娜丟夫棄子,可以看到這個女人把愛情放置的高度。伏倫斯基也算是丟棄了自己的前途,也許一開始是感情所致,后來就有點滄海難為水的無奈了。
唯一讓安娜在愛情之外牽掛的恐怕要數(shù)他的兒子謝遼沙了,他對兒子的愛時時會撞擊她的心靈,也是她遲遲不能和列卡農離婚的原因。盡管如何,他還是狠心地拋棄了兒子,這會伴隨著兒子可能的誤解,憎恨,作為一名母親,她的情感犧牲是無比巨大的。
而他的丈夫卡列寧,我個人對他是心存同情的。他就是那種千千萬萬的不懂愛情,只把仕途地位看的更重的典型社會人。像很多同類型的人選擇配偶,他和安娜本身就是沒有愛情的結合,一個外表勉力四射,能在上層社交世界里如魚得水的女人適合當他的老婆,而他一個仕途強大的人也適合作為一個婚姻的依靠。同樣沒有愛情,卡列寧可以平平靜靜地享受家庭狀態(tài)。安娜卻不能,愛情就像空氣一樣,存在自己的生活中。這種平衡在安娜遇到熱情的伏倫斯基后被打破。
我們贊揚安娜勇敢追求自己感情的同時,也不能過多苛責卡利寧,他們是兩種不同的人,當然也不可能有同步的追求。而且,在得知安娜和伏倫斯基的事情以后,他提出了可以在維持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下,讓安娜有愛情的自由。這一點是卡利寧在那個特定的文化歷史背景下的一個權衡利弊的決策。站在他的立場上,我覺得無可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