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Vol.38:關于「三天可見朋友圈」
2017.6.11
因為微信好友早就達到5000人上限,每次添加好友都要先刪一個「騰位置」,最近翻了很多很久不聯(lián)系或者不太認識的人朋友圈,作為是否刪掉的標準。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不少人都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好友僅3天可見」。
先是讓我想到了一個吐槽段子:陌生人還可以看10條的朋友圈,但好友卻只給看3天,要你這好友有什么用?
這個段子非常「段子」,拿不適合對比的事情做對比,目的就是為了放大了情緒,達到吐槽、傳播的效果。我拿一個朋友實驗如下:一個個人微信,開了「對好友可見3天朋友圈」以及「對陌生人只看10條朋友圈」,作為好友身份,我只能看到3天的朋友圈,但作為陌生人(是的,我讓他刪了我),看到的內容一致。略有不同的是下面的提示變成了「非對方的朋友只能顯示最多十張照片」。
所以上面的段子不成立,但「好友3天朋友圈」可見這個設置的舉動背后,象征的意義和細微的心理卻挺值得玩味。
和一個這樣設置的朋友聊過,她的表達總結下來有2點:
? 不太喜歡過去的自己,一個月前、三個月前、半年前;
? 她并不希望其他人覺得,她自己的生活就只是朋友圈展示出來的那樣;甚至她會覺得,別人的這個潛在的看法會潛移默化影響她自己,認為她的生活就只如朋友圈里的那樣。
可能這個朋友的理由過于「非典型」,但卻說出了一個現(xiàn)象:大家對朋友圈的認知,已經(jīng)逐漸成熟,它并非一個人的全部,也并非真實的樣子,朋友前就像是美圖秀秀的濾鏡一樣,充滿了迷惑色彩。并且很多人已經(jīng)有了對朋友圈的「反濾鏡功能」。
這個問題我朋友也反問了我。我的朋友圈常年門戶大開,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微信好友都隨便加(這部分之前聊過,我把朋友圈當做一個我的觀察窗口,可以看之前一篇文章)。我之所以從來不對朋友圈展示做限制,甚至幾乎不刪朋友圈的原因在于:
? 我也覺得過去的自己有些幼稚、可笑,但我完全接受自己過去的不堪和傻逼,那也是我的一部分。大廈不可能沒有地基,那反而是我一步步變成現(xiàn)在樣子的路徑,在我看來反而是珍貴的;
? 我的朋友圈盡我所能保持真實,我怎么想就怎么發(fā),不做過多修飾。我的朋友圈經(jīng)常是被某個東西出觸發(fā),然后情緒的直接流露。真實的東西沒什么好遮遮掩掩的,線上線下這都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盡可能地保持真實;
? 由于第二條的存在,這些朋友圈內容反而成了我的「記憶輔助線」,它能快速幫我回憶起某個時間我的情緒、狀態(tài)、心情,有段時間非常焦慮,我看到那個時段自己的朋友圈時,渾身都不舒服,好像又回到了那個狀態(tài);相反,看到某個時段的朋友圈,我甚至會不由自主笑出來。它成了我抵抗時間流逝、信息碎片化、個人信息量過大的一個小方式。
我還沒來得及問更多人為什么要設置「好友3天朋友圈可見」,我覺得應該會有更多有趣的原因。如果你是,不妨后臺留言,我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