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沒有看過原著,電影版看了一半,就忍不住倫理的沖擊棄劇了。在當下爛劇橫行的年代,一年不看兩部國產劇的我,苛刻的我,看了電視劇《白鹿原》感嘆史詩經典的來之不易。電視劇劇情打折扣的改編,讓原著黨義憤填膺,對于沒看過原著的我,萬幸之至可以拋開成見,一睹史詩巨著的美化風采。觀眾不由自主被正義道德化身的白嘉軒鎮住立場,發現封建禮教似乎并不是吃人的,鹿子霖的幽默與腹黑結合起來,猶如臭豆腐,觀眾聞之臭,吃之香。該劇讓一些內心有“高尚道德”的“君子”不由自主回憶道統大行的美好,心中扛起弘揚傳統文化的大旗,在一起心理施暴田小娥這個“道德渣滓”。該劇竟然能成為封建禮教的招魂幡,令筆者嘖嘖稱奇。封建禮教雖死尤生,百年來不過是一再改頭換,秉承道德壓迫的本質從未被根除。
? ? ? ? 辛亥百年矣,而今回看這百年里的風云變幻,只感嘆我們的先輩們在多少個原上,又能如白鹿原一樣幸運,經歷了那個時代大潮而幸存。白鹿原靠民心民意立起了白嘉軒這樣理想化的族長,從禁毒到兵禍、天災,如此高大的族長成為白鹿原的中流砥柱。如此完人的族長,也是白鹿原禮教的執法靠山。然而禮教的堡壘仍然是擋不住資本的滲透,擋不住自由和革命的風吹入,瘋了一個石頭,又瘋一個秋月,何其無力。觀影者是否發出嘆息,時也命也,白嘉軒如此盡力維持也擋不住,一波又一波的反抗。他無耐與拼搏,成就了這些人心中禮教的豐碑,仁義豐碑。
? ? ? 然而白鹿原不過是編劇筆下一個封建禮教的烏托邦,一個不存在地主的渭河南原,一群自耕農的天下。離經叛道者的反抗源于內在追求而非外部所迫,才會讓一些觀眾無不自帶依附心理,不自覺成為封建禮教的支持者。可是普天之下又有幾個白鹿原,又有幾個富饒得能自給自足的渭河南原。兵荒馬亂的中原大地,豺狼盡走,民不聊生。總有人問禮教原有那么多好的一面,為何總有人為了自己的追求跳出來散播主義,散播革命,來打倒道德高地的白嘉軒。正如白鹿原故事開啟的四十年前,在北京在大殿之上,洋務派和守舊派一番論戰,要不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又如二十年前,維新派與洋務派、守舊派論戰要不要變法,最后辯無可辯,等到辛亥年,革命者一腳踢翻了舊棋盤。如果中國孤立與世界,那封建禮教的烏托邦永遠延續,正如她亂治循環兩千年。如果中國足夠強大或者列強足夠善良,那明清之后又不知道是哪個王朝,然而這一切都是泡影,枷鎖再美好終究是枷鎖,血肉連著枷鎖,只能砸開,唯有此,這個國家才會重獲新生。所以沒有自由風吹入,高大偉岸的白嘉軒,鎮住的何止是一個抗爭命運的田小娥,而是一個文明的死而不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