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論語解悟》里仁 第一、二章
后一篇 《論語解悟》里仁 第六、七章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
先生說: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做到喜愛人,厭惡人。
唯:獨的意思,這里譯作只有。
好:喜愛
惡:討厭、厭惡。
[愚悟]
本章只有短短十一個字,但意義卻不簡單。好人惡人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有,也無法回避,但常人總免不了摻雜或多或少的私欲,使好惡之道有失偏頗。仁者心中無私,能得其正,所以好惡之道也能不偏不移。程子正所謂得其公正是也。
本章也是每個人都能反諸己(反省自己)的一句,試問一下,自己的好惡之道是否有私心,得其中,得其正了嗎?如果有私心,就應該先改變自己,而不是先去好惡人。倘若人人有私心,不能正確好惡人,好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使惡人行于世,而人好之;好人行于世,而人惡之,是非黑白顛倒,社會混亂不堪。不要以為社會混亂,只要不涉及自己就聽之任之,無所謂的態度,要知道傾巢之下,焉有完卵,禍害終究會找上你。所以儒家提倡仁道,希望大家都能成為仁者,能正確好惡之道,那樣,社會和諧昌盛也就指日可待了。這也是儒家為什么要提倡仁道所在,所以說本章言簡意深,宜深思之。
[原文]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譯文]
先生說:誠心立志于仁道,一定不會有邪惡了。
茍:誠。
志:存心,志于仁,存心于仁道。
惡:有兩種解說。一說善惡之惡,若能誠心志于仁,那么一定不會有邪惡了;一說和上章連讀,解為好惡之惡,唯仁者能好人惡人,但如果能志于仁,便不會有厭惡了,因為仁者有愛,所以他厭惡人,仍是出于愛心,是為了讓他返回善道,這是仁道,上章好惡是指人類性情之正,而本章無惡是指人心大公之愛。后說太繞,前說更直白易解,今暫采前說。
[愚悟]
一個誠心有志于仁道的人,一定會時時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仁道,可能有些行為未必能一下子做到合乎仁道,但是要說為惡,那是絕對可以杜絕的。
有志于仁,雖或不及,然背道而為惡,不為也。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先生說:富有和尊貴是人人都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和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拋棄它,君子是不擺脫的。君子如果違背了仁道,又怎么能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不會在一頓飯的時間上違背仁道,倉促匆忙的時候一定遵循仁道,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道。
處:安心居住的意思。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這里的得之,實際上是去之的意思。
惡乎:惡,音wu(烏)。于何處的意思,意譯為怎么樣。
終食之間:吃一頓飯的時間,形容時間短。
造次:倉促匆忙。
顛沛:顛沛流離困頓失所。
于是:是,仁也。
[愚悟]
貧富貴賤,是人生在世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喜富貴厭貧賤也是每個人的正常欲望,普通人為了達到目的,有時或許會用一些不光明的手段,甚至于個別會無所不用極;君子卻不同,取之必有道,棄之亦有道,這是君子獲取貧富貴賤的方法。因為能稱得上君子,是他能實行仁道,如果用不正道的手段去獲取富貴,就會使自己離開仁道,一個離開仁道的人又怎么能稱得上是君子呢?又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好名聲呢?所以一個真正的君子,不但在貧富貴賤取舍之間用仁道,就算在平時的匆忙之間,顛沛流離之際,無時無刻都不離于仁道,這是君子的仁道功夫。
一時的仁心大家都會有,一時的仁道大家也能做到,難的是一輩子實行仁道,不離于仁道,就如同做好事,做一件是簡單的,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在《論語》中,夫子常被問及弟子仁否,他的回答一般都是弟子有什么才能、特長,仁卻不知道了。其實弟子們都是在學習和實行仁道的,但夫子不能肯定是否仁,原因就在于此,唯一一個被夸贊的是顏子,可以三月(三月是長期的意思)不違仁。可見修仁的關鍵在于能長久的堅持,而只有能理解和體會到仁道的快樂,才能長久的堅持,這是修仁的秘訣。這樣,最終使自己安于仁道,收獲仁心。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