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對“愛”存在著各種荒謬的認識。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認為它至少是愛的一種表現。
墜入情網的人,常常激情洋溢地表白:“我愛他(她)!”但其實,這只是一種主觀的欲望而已。
首先,墜入情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欲望。眾所周知,不管我們多么愛自己的孩子,都不可能與他們墜入情網。
許多人都有關系密切的同性朋友,但除非有同性戀傾向,否則,決不會與其墜入情網。
人們之所以墜入情網,是因為他們在意識和潛意識里有一種性的沖動。其次,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我們都會從情網的羈絆中爬出來。
誠然,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再愛對方,不再愛那個與我們墜入情網的人,但令人頭暈目眩的戀情,終歸有一天會徹底消失。
這就如同美好的蜜月,遲早要歸于結束,鮮艷的花朵,勢必要枯萎凋零。
要了解戀愛這種現象的本質,我們就必須先來了解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界限”。
不妨以嬰兒的成長為例。嬰兒出生最初七個月里,還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
當他揮舞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時候,感覺整個世界都跟著他在一起移動;當他感覺饑腸轆轆的時候,以為整個世界都在與他一塊兒挨餓;當他看見母親身體運動的時候,以為自己也跟著母親在一同運動;甚至當母親哼唱起搖籃曲的時候,他會以為那是他自己的聲音。
在新生嬰兒的感覺里,在一切移動和固定的事物之間,在他和周圍的人群之間,在單個個體和整個世界之間,并沒有什么界限和差別。
隨著嬰兒慢慢成長,認識和經驗不斷增加,他會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并不是一回事:他感到饑餓時,母親未必會立刻過來喂養他;他想玩耍時,母親未必會愿意跟他一起玩耍。
他的意愿和母親的行為,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在這種情況下,嬰兒的自我意識就開始出現了。
這種自我意識能否健康發展,通常取決于嬰兒同母親的關系是否融洽。如果失去了母親的愛,或者母親患有嚴重的性格缺陷,那么,嬰兒和母親的關系就會受到干擾,等到嬰兒長成兒童直至成年人之后,其自我意識就會出現障礙。
當嬰兒意識到他的愿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圍世界的愿望時,他就開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間做出區分。
比如,當他有活動的意愿時,只看到自己的胳膊在晃動,兒童床和天花板并沒有隨著他一起活動,于是嬰兒知道,他的胳膊和他的意愿是緊密相連的,因此胳膊是他的“財產”,而不是別的東西,更不是別人的胳膊。
嬰兒在出生的第一年會明白一些基本的常識:我們是誰,我們不是誰;我們是什么,我們不是什么。
出生一年后,他們就清楚地知道:這是我的胳膊、我的腳、我的頭、我的舌頭、我的眼睛,甚至我的視角、我的聲音、我的想法、我的肚子疼、我的感覺……此時,他們能區分出自己和外在世界更多的不同,能夠認識到自己身材的大小、體能的局限性,這樣的認知就是所謂的“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的認識和發展,會持續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后。孩子到了兩三歲左右,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
在此之前,盡管他知道自己無法讓母親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但他仍然會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同母親的行動混為一談。
兩三歲大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的“小霸王”,稍不順心就會大發雷霆,甚至鬧得天翻地覆。
到了三歲以后,雖然孩子的態度有所收斂,雖然他們對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腦海里還是會幻想著如何隨心所欲。
這樣的心態只有再過幾年,在他經受到更多的打擊以后,才能夠逐漸消失。在此之前,他會幻想自己無所不能。
所以,這時,強大的超人和太空飛俠之類的故事,總是最受他們的歡迎。而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少年而言,超人和飛俠已不再能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了。
這時的他們更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和能力有著多么大的局限性!他們也隱約意識到,個體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更好地生存。
他們渴望突破自身的局限,卻又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這通常使他們產生無助的痛苦。
永遠活在自我界限中,只會給人帶來孤獨。
有的人把自我界限當成是一把保護傘,比如那些性格孤僻的人,因其童年生活都很不快樂,甚至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傷害,所以對于他們而言,外面的世界充滿險惡,孤獨和寂寞反倒能夠給他們帶來安全感。
但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是渴望擺脫孤獨,沖出自我界限的牢籠。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與別人的“自我”合而為一。
我們突然沖出自我界限的牢籠,情感就像決堤的洪流,聲勢浩大地涌向所愛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們跟愛人結合在了一起! 在某種意義上,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
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起,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讓我們仿佛又體驗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又感覺到自己強大有力,似乎沒有什么能阻止我們實現愿望。我們感覺愛無比強大,能夠征服一切,前途無限光明。
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殘酷的現實,遲早會擊潰兩歲孩子的幻想,同樣也會擊潰我們的愛情之夢。日常的瑣事和難題,會使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男人渴望性愛,女人卻因心情不好而予以拒絕;女人想要看電影,男人卻想留在家里看電視;男人想把錢存進銀行,女人卻想拿來買化妝品包包衣服;女人想談談自己的工作,男人卻想談談他的工作。
雙方都驚訝而痛苦地意識到,自己其實并沒有跟對方融為一體,彼此的欲望、愛好和想法都相去甚遠,局面好像難以改變,差距好像無法縮短。
于是,兩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攏,又恢復成為兩個不同的個體。
幻覺破滅,就可能面臨勞燕分飛的局面。毋容置疑,若想避免這種情形,兩人就必須面對現實,學會真正的相知和相愛。
我為什么要用“真正”兩個字呢?我想強調的是,墜入情網并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愛的一種幻覺而已。
情侶只有在脫離情網之后,才能夠真正相愛。真愛的基礎不是戀愛,甚至沒有戀愛的感覺,也無須以之為基礎。
我在開頭給愛下了定義,根據定義可以確知,墜入情網算不上真正的愛,原因如下: 墜入情網不是出于主觀意愿,不是有計劃、有意識的選擇。很多時候,不管懷有怎樣的期待,沒有機遇和緣分,就永遠無法體會到戀愛的感覺,愛的情網,也不會為你張開;而有時候,它卻有可能成為不速之客,不請自來。
你完全可能愛上某個與你毫不相稱的人,甚至因此而不愿承認對方身上的缺點,并對他(她)產生深深的依戀。
與此同時,另一個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值得你全身心去愛,但你卻始終不能跟他/她墜入情網。
成年人有時會以理性和原則作為約束,控制自己不顧一切的狂熱行為——比如,心理醫生可能對患者產生戀情,患者也可能不自覺地把情感寄托在醫生身上,但是基于對患者的責任以及自己的身份,醫生必須在情感和行為上有所約束,維持自我界限的完整性,不能不負責任地把患者當成戀愛對象。
為此,他們甚至要忍受難以想象的痛苦,這是理性和感性較量的必然結果。
另外,不管自我約束如何嚴格,你只能控制戀愛的進程,卻無法創造出戀愛的感受。
換言之,當戀愛的激情到來時,你可以憑借愿望和意志力來控制戀愛的激情,卻不能憑空創造出激情。
墜入情網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擴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暫時性地崩潰。擴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無須努力。
當最初的激情褪去時,自我界限必然恢復原狀,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滅,心靈絕不會因此成長。
只有真正的愛,才能讓自我界限得到擴展,讓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而且不再恢復原狀,這是墜入情網無法實現的結果。
墜入情網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進心靈的成長。即使經過婚姻,使這一功用延長,也無助于心智的成熟。
一旦墜入情網,我們便會以為自己生活在了幸福的巔峰,以為人生無與倫比,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在我們眼中,對方近乎十全十美,雖然有缺點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么,甚至只會提升其價值,增加對方在我們眼中的魅力。
在這種時候,我們會覺得心智成熟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前的滿足感。
我們忘記了一個事實:我們和愛人的心智其實都還不完善,需要更多的滋養。
墜入情網既然不是真正的愛,那么它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僅僅是自我界限暫時的崩潰嗎?在我看來,它與人的性欲(性的需求和原動力)有關。
墜入情網,是人類內在的性需求與外在刺激發生作用時,所產生出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其意義在于增加人類的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繁衍和生存。
或者說,墜入情網是人類原始基因對于人類理性的征服,使我們心甘情愿地落入婚姻的“陷阱”。
倘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戀人或者配偶(包括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會因想到婚后要面對的現實,而感到張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