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學 陳蕾
編者按:上周六晚上8:00-8:30,《數字時代的學與教》共讀群進行了第二次在線直播。本次直播是對第一講至第十五講的半期小結。現將完整的音頻與文字版發布出來,與老師們一起學習。
音頻版:https://mp.weixin.qq.com/s/NojAtPE8gJETzTjwo9zdNg
共讀群里的各位老師們,大家晚上好。我是福州金山中學的陳蕾。很高興今晚能再一次與大家相約線上,進行直播語音分享,愿與你共度不一樣的周末之夜。
今晚的分享由我擔任主持,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我回顧與梳理這三周以來的共讀歷程,
第二部分由《數字時代的學與教》的作者王緒溢博士圍繞老師們提出的熱點話題進行答疑解惑。
本次共讀從10月28日正式開啟,每周更新五講,截止目前,總共上線十五講。在本次的共讀課程里,我是以“教師課堂教學養成的視角”重新梳理這本書的邏輯,從“六大模塊”與你一起深度沉浸到這本書的學習之旅。
前三周,我們完成了第一模塊“改變理念”、第二模塊“技術優勢”與第三模塊中的六種“教法學法”。所以,接下來,我將老師們總結回顧一下這十五講的核心要義。
一、以生為本,創造改變
第一模塊“改變理念”里,我提到書中反復出現的核心詞是“學生”。在課堂里,學習的主體是全體學生,學習的時空屬于學生,學習的素材最好更多來自學生,而教師則是教練,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助者。所以,那個拷問心靈的問題又來了——請問老師們,經過三周的共讀之后,你的課堂開始發生改變了嗎?課堂上,你講述的時間減少了嗎?學生的活動時間增加了嗎?
9月21日那天下午,我開設了一節研討課《開啟新征程 構建新格局》。課堂上,我設置了兩大活動:第一部分“開啟新征程”,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來福建在對外開放方面的變化。通過閱讀文字材料提取信息,學生提煉主要變化;借助“外交部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生態福建 絲路揚帆”的視頻,概括補充新變化。第二部分“構建新格局”。學生自選一個企業(或產業、項目),推薦參展第二屆進博會,并說明理由。那節課,我自己覺得還是完成得挺好的,全班學生都被調動起來了,來聽課的我的同事也表示“這個班的孩子平時比較內斂,但今天表現得相當不錯”。可沒想到的是,在評課時,王緒溢博士說:“我看過陳蕾老師許多課,她最大的改變是進行了比較多的小組活動。但我覺得她還是很愛講,這也是很多老師的缺點。大家都很努力、很認真地工作,總覺得非講不可。老師拋出的常常是小問題,然后“隨機挑人”請學生講,這段過程就顯得碎片化。”那一刻,我在想:大家都覺得我已經少講很多了,為什么王博士眼里的我依然還是“很愛講”?
在《數字時代的學與教》書中的第17篇文章《課堂教學常見的誤區》里,有一個誤區叫“和學生一問一答很互動”。書中描述的是,課堂上老師總是叫舉手發言的學生或是通過“搶權”來回答問題,看似師生互動很熱烈、很順暢,實則可能忽略了全班學生真實的掌握情況,以個別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全班的整體水平。而這一次我想到的是,教師通過不斷提問來激發學生思考,本意想要促成深度學習,但這種“引導”往往主導性非常強,而且只能一點一點以碎片化的形式向前推進。因此,此時的課堂景象是,教師在不停地引導,個別學生在零碎地做出回應。這樣想來,“以生為本”的課堂,要努力設計出大問題大任務,才能讓學生在自主互動探討中激蕩出新思考。
當我們看見自己的問題,那么,改變才有了可能。11月12日,我在西安開設了高一政治課《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那節課上,我更有意識地去踐行“少才是多、無才能有、慢才會快”的理念,更有意識地把學生放到了課堂的中心,去組織學生之間展開有效的生生對話,從個人思考到組內對話再到班級互動,讓學生自己厘清基礎知識,達成學習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被大大激發,學習能力也隨之得到一定的提升。記得在課結束時,西安市新城區進修校培訓部的劉主任現場采訪了一位男生:“你覺得這節課與你平時所上的政治課有什么不同?”那位男生說:“以前的課是老師在黑板和大屏幕上展示一些上課有關的內容,而今天是我們自己可以提交上課的內容,可以最大化地看到所有人提交的內容,看見我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更好地知道自己的優點與不足。”
二、掌握技術,恰當應用
第二模塊“技術優勢”里,我與老師們一起學習了書中提到的不同技術,理解它的應用優勢與實施策略。當然,既然這本書叫《數字時代的學與教》,所以技術不止會在這個模塊里出現,而是會滲透到共讀的三十講里。每一項技術,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都可能滋生出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智慧景象。徐蕙君老師說:“教學是一門藝術,而我相信反饋器能協助我‘理性分析’學生的課堂生成,不再陷入自以為是的‘自嗨式教學’。”張琦老師說:“信息技術融合課堂不能成為老師個人的‘多媒體秀’,不能一味追求課堂技術有多炫酷、有多么吸引眼球,而是要能夠讓學生在過程中積極主動思考并創造。”黃小海老師說:“下午的數學練習講評課,由于天氣很熱,學生昏昏欲睡,我突然想起‘搶權’的功能,由搶到的同學回答理由。小學生聽到‘搶’就興奮,課堂也突然有了活力。”李婉璐老師說:“應用麻吉星創作系統,在社團中,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拍攝學習知識點的動畫視頻,不僅自己復習了舊知識,并讓舊知識得以應用,同時利用孩子的語言和創設的情境,也更容易被低年級學生接受。”
當我們更多地準確把握了技術的優勢,就能從教學的本質出發去思考它的應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的融合過程中,技術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恰當越好,要讓它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三、更新方法,提升技能
第三模塊“教法學法”應該算是共讀課程里單一模塊中內容最為豐富的。王博士在講座中常常會與我們分享,他到非英語國家去觀課,未必能完全聽懂老師上課講述的內容,但他可以通過老師的教學處理手法與觀察學生活動的情形,來評估教學的達成情況。本書中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教法學法,可以供我們在課堂上靈活使用。在共讀課程已經發布的六種方法里,大多數是圍繞小組活動展開的。記得有一天在共讀微信群里,王博士說:“對于學習,教師還是應該回到學生個體以及全班群體的角度來思考。教學不是老師一個人的責任,老師和全班學生是一個集體,所以我們通過小組活動來把老師肩上的責任分給所有學生,大家一起來學、一起來教。”
是的,只有當學生們一起來學、一起來教,課堂才會變成他們的,而不再是我一個人唱獨角戲的舞臺。今年的我,更愿意、也更踏實地把小組活動放進每一節常態課的教學里。8月底,福州麻吉星精英智慧教師公益計劃的老師們走進我的課堂,他們看到的是我剛接手不到兩周的學生們冷冷清清的討論場景,甚至只是把寫好的觀點在組內簡單傳閱一下。然而,令我驚喜的是,就在一天一天的學習與訓練中,那些學生已然變得主動、認真而自信。十月初的課堂上,他們變得不一樣了,他們知道組內對話時的重點是要說明理由,知道同伴之間要互相傾聽學習,知道遇到問題可以主動從書本中找到相關的信息加以驗證。如果此刻你問我,小組學習有好處嗎?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給你答案,因為我的學生們給了我更大的信心與勇氣,讓我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就看見更好的他們。
之所以開啟《數字時代的學與教》共讀課程,目的是希望幫助老師們重新梳理王博士文章中的重點,為大家提供更多一些案例,可以從中獲得多一點體驗。但對我而言,這既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開啟。當葉勁松先生特意告知我,網站后臺顯示的共讀點擊量時,那一長串數字無疑給了我莫大的鼓勵。感謝王博士對我的信任、給予的機會,感謝老師們這三周來的收聽與反饋,讓我從中不斷得到新的收獲與啟迪。對很多老師來說,這應該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有的老師說:“一周更新五講實在太快了,感覺跟不上進度。”是的,對于處在教師中心的傳統教師、對于沒有任何信息技術融合課的觀看經歷或真實體驗的教師,可能的確是快了一些。因為這些不停拋給你的新問題、新情境,會不斷打破你的認知平衡,讓你進入新狀態。但事實上,你不需要擔心,因為這樣的失衡,會隨著你的學習、實踐、反思,而逐漸恢復到平衡的狀態。而這本書、這門共讀課程,一直都在,不離不棄,大家完全可以反復多次翻閱、收聽,直至完全內化。
接下來的三周,我們將繼續共讀學習第三模塊“教法學法”剩余的五種方法,以及第四模塊“數據決策”、第五模塊“教學模式”、第六模塊“未來之路”。期待大家在未來的共學歷程中有新的收獲,同時把信息技術融入自己課堂教學實踐中,與我分享屬于你的信息化融合課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