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在為《認知天性》做的序中寫道:“他們把我常用的這個套路稱為:檢索,間隔,鞏固,細化,遷移。”的確,有效的學習需要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后脫離學習材料回憶檢索,有間隔的練習,復習鞏固,細化,舉一反三能遷移應用……列知識圖譜是在進行知識建構,是一個吸收內化的過程。
感悟:樊登的知識圖譜給我很大啟發,當下我在準備省里組織的一個家庭教育講座,我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主題閱讀,翻了很多書,近期又買了很多書,主題方向不斷變化(在我也是梳理反思接近本質的過程),講座內容一改再改,到現在只是粗略定下框架。
今天讀到這里,幡然領悟:
一是我把自己淹沒在學習材料里,沒有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圖譜,吸收多,表達少,看了多少本書,這吸收是自己以為的吸收,其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是自己想講的內容太多太雜,我不是萬能的,也不可以一次講座就能傾盡所有,找到家長最關心的一個或一類問題,講清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三是內心仍在糾結“道”和“術”,多數家長要的是“術”,而我主張以“道”,那么,尋找結合點,找到平衡,以道打底,讓家長能知道根系發達的重要,也能看到枝葉、果實,懂得期間的管理:澆水、捉蟲、除草、施肥……
那么,拿出一張白紙,現在開始。
輕松的學習是無效的,自己以前也是喜歡在書中勾勾畫畫,但學習的效果卻不大,回憶起高老師曾經講過他在哈佛商學院學習的時候,會在課前、課中、課后分別拿一張白紙,寫上課前、課中、課后的理解,與這里講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果然大咖們都有學習方法,而且是相同或向似的。
求助1:
Make It Stick意譯為“認知天性”,我個人感覺在意譯的過程中,有一些原意會被遺漏。請教同讀的伙伴,怎樣的翻譯更接近原意?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是副標題,直譯過來是“成功學習的科學”,作者翻譯為“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更像推介用語,感覺誘惑性更強,目的是吸引讀者。
“英文叫Make It Stick,就是你學什么東西能夠把它記住,怎么樣能夠把一個東西記牢?”
李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