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部《貨幣戰爭》劍指美聯儲,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甚至被評選為“十大陰謀論”之一。雖說“陰謀論”這個詞早已有之。不過,似乎從這本書開始,很多人便更習慣于用“陰謀論”去評論一些人的言論。
對于這本書,很多人已經說的夠多的了。書中觀點大多是針對一些現象的推測,確實沒有多少真憑實據。而且,觀點太過尖銳,口吻太過犀利。也就是說,如果不把他釘到“陰謀論”的十字架上,很多人就要出來給世界一個解釋。很明顯,很多事情不好解釋,即便能解釋,其中的經濟學理論深度,也不是平常百姓有耐心聽得。所以,只能說:“你丫搞陰謀論”。
美元到底是不是美國控制世界的武器?金融到底是不是騙局?二戰到底是不是被金融挑起的?羅斯柴爾德到底是不是大魔頭?……這些問題無法證實,同時也很難證偽,更不是我輩可以弄得明白的。
這使我想到小孩子們做游戲。一群孩子一起游戲,總會有一個略微聰明的孩子去制定規則。假設這個規則是公平的,就一定是那些聰明的孩子會贏。但是,如果不聰明的孩子總是輸,就會耍賴,或者干脆離開游戲,然后去說那些聰明的孩子搞陰謀。聰明的孩子很委屈,我明明已經讓著你了,可你還是贏不了,怪我么?
所以,“陰謀”是那些高智力的人利用“公平制度”去占有更多社會資源的手段。
這本無可厚非,你有本事你也“聰明”一下啊。但有時候事情沒這么簡單,智力并不能決定一些。我的智力低,我可以選擇“不跟你玩”。你有智力你多啥?我有力氣,有手藝,有耐力,我可以靠生產,讓自己吃飽,哪怕吃的沒有那么可口。你的智力有啥用?沒有我們,你要挨餓。
所以,那些智力高的人為了達成協作,就必須讓規則偏向民眾。
比如圍棋,一黑一白貌似公平無比。但是智力的差距,讓有些棋局變得乏味。為了還能一起玩耍,高手就會選擇“讓子”,使得規則偏向對方。不然,人家就不跟你玩了。
所以,公平的制度不一定是好制度,大眾需要制度的傾斜。
“同工同酬”就是這種傾斜。不管什么人,做一樣的工作,就要拿一樣的報酬。問題是,那些工作效益高的聰明人當然不愿意,憑什么我要拿出我的勞動成果跟你評分。于是我們開始“績效考核”。首先要定義工作性質,然后分解工作步驟、分析工作流程、制定崗位職責……。而這些規則的制定只能交給那些聰明人,廣大民眾能看懂已經不容易了。聰明人所寫的制度里,看上去都是對廣大民眾的優待,但是核心內容確是按“工作成果”分配收益。結果自然是聰明人拿到了更多的薪水。
所以,復雜的規則里面一定隱藏著制定者的智慧。
現代經濟學有多難?作為一個華爾街精英,你必須學會微積分、數理統計、復變函數、概率論、拓撲學、模糊數學……以及狗屁混沌數學。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瘋?反正我放棄了。“金融”是現代經濟學的精華,里面有無數精英的心血。他們可以因此把蛋糕做得很大很大,然后自己拿走最大的一塊奶油。不過,即便剩下的殘渣,也可以讓廣大民眾吃的很開心了。
陰謀,就是精英們讓民眾開心的吃蛋糕渣的一種手段。
陰謀論,就是我們這些笨蛋做夢吃奶油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