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的本意
? ? ? ?錨一般指船錨,是錨泊設備的主要部件。鐵制的停船器具,用鐵鏈連在船上,拋在水底或岸上,可以使船停穩。
錨的變種
參照物
? ? ? ?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參照物、參照系等類似的概念。就拿參照物來說吧,一個物體到底是在動還是未動,不好說清楚。但如果我們選擇某物為標準,其他的與它進行對比,它們之間的位置改變了,就可以說這個物體動的;如果它們之間的位置未變,就可以說這個物體未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錨就是參照物,有了這個知識人們不會再因為爭論“誰動誰不動”而浪費時間或傷害感情。
原有知識、認知甚至情感
? ? ? ? ?我是一名老師,就拿教師備課做例子。在備課的時候。一方面要弄清楚這節課學生要獲得哪些知識、哪些技能、滲透什么學科思維甚至獲得什么樣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要了解學情,所謂的學情實際上就是:學生知道什么,知道的有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不完善的。了解了這些后,依據教學原理尋求教學的啟動點來進行后續的教學設計。如果從錨的概念來說,這就是教學啟動的“錨”點,找到了錨點,對于船來說才能靠岸上岸;對于教學來說,一節課才能啟動,才能真正進行下去。所以教學的錨點就是學情。
愿景、愿望、規劃、夢想、理想……
? ? ? 羅永浩在談及理想主義時說“我會特別向往如果你能在推動世界進步過程中,由于個人的力量導致出現一個變化,除了你誰也做不到,這個是我們特別向往的事情。”這就是人在活著的時候尋求的意義,定一個點也就是“錨點”,然后以這個點為方向,為原則來做事,來尋求自我的價值。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用整哪些沒用的詞匯,可以直接問:你人生的錨點是什么,大腦中可以略去許多不必要的詞匯。錨就是理想,就是愿景,就是情懷……。
道德底線
? ? ?做人是要有底線的。一旦出現道德危機或某人、某群體、某國家做了超出我們預想的事的時候,中國人經常會冒出這樣一句話。我們想想,一個人的觀念總會打上時間、地域、社會環境的烙印,但每個人所處的這些外界因素又是如此不一樣,導致形成了形形色色、層次不一的各種道德觀。如果從這點上來說,無論什么人做什么事,大家都不應該指責。但人畢竟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相互關系的運行中,必然會形成大部分人認可的一套體系,這個體系就會是這個社會正常運行下去的“錨點”,誰偏離這個“錨點”更遠,誰將承受這個社會給他的壓力甚至是懲罰。道德底線是這個社會要運轉的“錨點”
……
無處不在的“錨”的身影
? ? ?在《助推》這本書中,提供了一個實驗:假如你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醫生建議實施大手術,你會急于知道手術的成功率。這名醫生說:“100名接受這一手術的病人中,5年后有90人仍健在。”你選擇做還是不做?只要醫生的話聽上去舒服,我想你選擇做的可能性很大。但醫生如果換個說法:“100名接受這一手術的病人中,5年后有10人死亡。”你選擇做還是不做?我想你選擇做的可能性會變小。但這兩種說法的本意是完全相同的,但我覺得“錨點”不同,第一種說法中你可能會讀出醫生希望你做這個手術(雖然醫生可能沒有這層意思),第二種說法中你獲得的意思可能正好相反。現在醫院做手術都會強調可怕的后果,實際上就是醫患矛盾給醫生或醫院植入了一個不太正確的錨點,導致醫院或醫生不愿承擔后果而出現這種讓病人或家屬決定是否做手術的決定。
? ? ? 錨點效應。錨點效應會影響我們作出選擇。比如買衣服,同樣一件衣服假如值200元,如果這件衣服在小攤上賣,你出了150元,你很有可能都覺得不值;但如果這件衣服掛在大商場,標簽價500元,經過砍價300元拿下,你很有可能覺得挺值的。這就是小攤和大商場在我們大腦中的錨點不同造成的。
? ? ?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每位家長對孩子的未來都有一定的希冀,這就是錨點。如果孩子能按照父母的想法走,父母會很開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好很懂事。但現實生活中往往事與愿違,所以出現許許多多不該出現的事情。對于父母這個錨點如何確定,真得得有智慧,不能隨便拍腦門出了一個。
? ? ? ? 錨點效應有時會被利用。比如,某災區需要捐款,第一種方案:5元、10元、15元都可以;第二種方案:5元、10元100元都可以。這兩種方案最后獲得的捐款總數肯定會不一樣,第二個方案肯定會籌集更多的款項。
? ? ? “ ? 錨”無論如何演化,實際上都取其兩個含義,含義之一是某事的起點,含義之二是類似于目標。懂得了錨的含義或心理特點,生活中許多事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這個時代老年人容易被騙,這里面實際上用得就是錨點效應。
? ? ? “錨文本”就是文本的超級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