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AP決策流程是根據希思兄弟的暢銷書《決斷力》總結的,個人覺得他們應用了許多心理學與經濟學的決策技巧和基本理論,是一本相對全面和綜合的決策思路,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希斯兄弟認為,之所以決策常會出現問題的,會在四個方面:
1、在確定選項時,思維狹隘。
2、在收集信息時,證實傾向。
3、在做出決策時,情緒影響。
4、在面對結果時,過于樂觀。
所以,他們給出了4個解決方案。
1、在確定選項時,Widen your option(拓寬你的選項)
2、在收集信息時,Redity-test your assumptions(驗證假設)
3、在做出判斷時,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與決策保持距離)
4、在面對結果時,Prepare to be wrong(做好出錯準備)
今天先談第一部分:如何拓寬你的選項。
根據保羅.納特的研究,令人吃驚的,在組織中,70%左右的決策是單一選項決策,也就是“是否型”的決策。與荷爾蒙旺盛的青少年一樣,組織好像意識不到多種選項的存在。這種選擇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
在單一選項的決策中,有差不多一半的決策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與丟硬幣的概率一致)。但是當選項的個數增加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時候,錯誤率降低至30%。
所以,對于我們做決策來說,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是否型”決定保持警惕。(很抱歉我昨天就做了一個這樣的決策建議)。你目前面臨的決策問題是什么?是“是否型”的嗎?如果是的話,如何改變這個問題呢?
希斯兄弟提供了五個思路和三個選項的來源途徑。
解決思路一:待解決問題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有哪些選項可以滿足這個目標?
就像我們昨天的話題。如果你正在考慮是否應該辭職的問題,也許你可以換個思路,問問自己,我做出這個決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掙更多錢,還是讓自己更幸福?是為了我自己還是我了我的家庭?是為了實現理想還是為了生活?一旦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是為了錢,還有什么可以增加收入的方法嗎?如果是為了家人,還有什么可以提升家庭幸福感的方法嗎?如果是為了理想,還有什么可以實現理想的途徑嗎?
解決思路二:考慮機會成本。這個選擇意味著我放棄了什么? 在同樣的時間和金錢的條件下,我們還可以做什么事情?
就像我昨天在文章里寫的那樣,如果把你思考這個問題的時間,找工作的時間和在新工作崗位上適應的時間和精力,做些別的事情,那會怎樣?在決定是否買下一個喜歡但并不是特別需要的東西時,也許可以考慮一下,節約下來的錢可以買些別的什么呢?
解決思路三:如果你不能選擇任何一個現有選項,那你可以選什么呢?
當我們遇到“是否型”的問題時,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如果我既不能選“是”,也不能選“否”,那我還可有什么選擇?比如,你有一個下屬,有兩項主要工作,其中一項Ta很勝任,另一項則不怎么樣,你正在考慮是否要辭退這名下屬。那么對你來說,如果你既不能辭退該名員工,也不能提升Ta的另一項工作能力,那你還能做些什么選擇呢?我想你應該用不了幾秒就能想到好幾個解決辦法:比如重新劃分工作內容,或是與他人合作,或是雇傭臨時工或是實習生來完成這部分工作等。
解決思路四:預防心態的謹慎與促進心態的熱情共存
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同時考慮如何達到積極狀態,以及如何回避消極狀態。比如,在面對需要節約家庭開支的問題上。人們有時會做出這種選擇,就是我消減了學習的支出,導致我沒有新的機會去增加收入。換句話說,這種時候,只考慮了回避風險,而沒有考慮如何達到積極狀態。這種時候,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消減的項目不會影響你的積極目標的達成,一邊節約,一邊創收。除了學習支出之外,我還可以在哪方面做一些節約呢?
解決思路五:考慮是否可以幾個選項同時進行,而不是只看一個機會。
在職業發展初期的來訪者常常問我:我究竟該選什么道路,是專業吻合但不夠喜歡的工作,還是喜歡但專業度不夠的工作?我一般建議他們,都去應聘看看,有機會的話,都去面試,都去實習或兼職,深入的了解看看,再決定。或是你有幾個追求者,不妨都去約次會,才能知道哪個更適合你。選擇不一定要在一開始就做出。
以上,我們分享了當面臨決策時,我們如何找到更多選項的五個思路。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很有用。但有些時候,我們由于受到信息的限制,即便運用了以上的思路,仍然找不到選項,比如,我希望我明年的年收入能達到20萬,對我來說,我現在應該做些什么能更好的達成這個目標呢?如果我對此缺乏信息,無論我基于上面的哪種思路,都可能無法獲得令我滿意的答案。當我們沒有選項時,到哪里可以獲得一些選項參考呢?
選項來源一:還有誰也在奮力解決類似的問題,我可以從他們那里學到什么?
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曾說過:“我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是從別人那里效仿過來的”。他從富蘭克林雜貨店里學習了一種新的結賬方式——集中化結賬;他從FedMart公司領導那里掌握了“中心配送”的概念;還從Kmart那里學習商品組合和陳列組合的方式。他意識到這些新方法和新概念的優勢,并將它們很快應用到自己的店鋪中,從而使一家本地小商鋪發展成為全球商業巨頭。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常會遇到各種挑戰,與其自己想方法,還不如去問問那些這項工作做的不錯的同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借鑒。
選項來源二:從我過往的成功經驗中,有什么可以借鑒的?
成功事件,是我們在做咨詢的重要法寶之一。如果你上個月成功的早起了3天,那你不妨想想,這3天是什么原因使你早起的。也許你會發現,是因為上床前沒有帶手機。也許可以試著,把手機充電設備放的離床頭遠一點。
選項來源三:類比(現有問題的關鍵特點,尋找已被解決了的問題)
還記得2000年悉尼奧運會,伊恩·索普穿著鯊魚皮泳衣一舉奪得3枚金牌的情景嗎?1997年,發明鯊魚皮泳衣的設計師菲歐娜.費赫斯特接到公司Speedo的一個設計要求:設計一款泳衣,讓游泳者速度更快。為了 達成這個目標,菲歐娜首先了解了目前世界上的泳衣進化方向:光滑、緊身和用料減少。菲歐娜不認為這是個好方向,于是她轉而向世界上一切速度更快的東西尋求幫助。不久之后,當她在倫敦自然博物館里觸摸鯊魚皮膚的那一刻起,她意識到,她找到了她的方向。隨后,她在1000多種纖維布料中選擇了一種最接近鯊魚皮膚的,然后結合魚雷的運作方式,設計了一款幾乎全面包裹運動員身體的服飾。要知道,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83%的游泳獎牌都是被身穿鯊魚皮泳衣的運動員奪得的。
我們在做咨詢的時候,有時會讓來訪者將自己的問題,做出一種比喻。并詢問這兩者有什么共同之處。這種比喻往往就蘊含了解決方法。比如,一名想知道自己決定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是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的來訪者比喻她的狀態像是一艘小船,在一條湍急的小河中急速前進。當我問到她應該如何處理這個情景的時候,她回答到她需要船槳,而船槳就是她的工作和她的男友。“很快”,她接著說,“小船就會駛入一篇平緩的河道之中。”
類比之所有用,是因為類比會直指問題的核心。我們大多數情況下,之所以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是因為無法掌握問題的核心。
OK,關于WRAP決策流程的第一部分——如何拓展選項的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明天會跟大家分享第二部分——如何保持信息的真實有效。歡迎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