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AP決策流程是根據希思兄弟的暢銷書《決斷力》總結的決策流程。希斯兄弟認為,四個關鍵流程決定了一個決策的正確性和公正性。
1、在確定選項時,思維狹隘。
2、在收集信息時,證實傾向。
3、在做出決策時,情緒影響。
4、在面對結果時,過于樂觀。
所以,他們給出了4個解決方案。
1、在確定選項時,Widen your option(拓寬你的選項)
2、在收集信息時,Redity-test your assumptions(驗證假設)
3、在做出判斷時,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與決策保持距離)
4、在面對結果時,Prepare to be wrong(做好出錯準備)
上次跟大家分享了第一部分:如何拓寬你的選項。希斯兄弟提供了五個思路和三個選項的來源途徑。
解決思路:
解決思路一:待解決問題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有哪些選項可以滿足這個目標?
解決思路二:考慮機會成本。這個選擇意味著我放棄了什么? 在同樣的時間和金錢的條件下,我們還可以做什么事情?
解決思路三:如果你不能選擇任何一個現有選項,那你可以選什么呢?
解決思路四:預防心態的謹慎與促進心態的熱情共存
解決思路五:考慮是否可以幾個選項同時進行,而不是只看一個機會。
當我們沒有選項時,到哪里可以獲得一些選項參考呢?
選項來源一:還有誰也在奮力解決類似的問題,我可以從他們那里學到什么?
選項來源二:從我過往的成功經驗中,有什么可以借鑒的?
選項來源三:類比(現有問題的關鍵特點,尋找已被解決了的問題)
關于選項的問題,我還有一點想要補充的。
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只需要2-3個選項即可。
眾所周知,多選項雖然有助于提升我們思考的全維度,但并不是選項越多越好。太多的選項意味著沒有選項。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來訪者來找我的原因。就是選擇(可能性)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選擇。在這種時候,我一般按照這種順序來給來訪者理清思路。
第一,這些選項對你來說是否是真實存在的。
什么是真實存在的?就是被現實驗證過的事實。比如大學應屆生糾結到底該應聘什么工作的時候,我通常都告訴Ta先去海投簡歷,有反饋了再說。你認為自己適合做什么工作,不一定對方也這樣認為,等你收到2、3個offer的時候,我們再來聊聊,到底應該選哪個offer。
第二,你是否真的有選擇權?
比如初中生問我父母想給她轉學,但她有一二三個理由不想轉,該怎么選擇。我的回復就是,你有選擇權嗎?這事你決定了算嗎?在企業里,也有很多人來問我,領導給安排的工作有種種不合理之處,那應不應該接受這種工作安排?我的回復也是,你沒了這份工作能過幾個月?如果撐不過三個月的話,就只能接受。要知道,領導這并不是跟你商量,而是命令。
第三,所有的選項是否同樣重要?
在我們面臨的所有選項中,有些屬于底線式的,有些屬于陪跑式的。比如在面臨工作選擇的時候,收入有時候就是底線式的——低于3萬不考慮。這種情況下,會出現一票否決項。
而一些選擇,比如我們在租房或者是購房的時候,有時候會出現,中介帶著你先去看一些不怎么樣的房子,然后再帶你去看相對好一些的房子,這時候,你就不自覺的跳入了這個坑,并以為是你自己的選擇。什么時候可以判斷,你的選項是否是同樣重要的呢?很簡單,當你面臨多個選項,而毫不糾結的時候,你就要警惕自己是否面對了虛假的選項。
好了,關于選項的部分,我就談到這里了,今天我們來看看在收集信息階段,如何避免自己的驗證假設。
我原來的公司有一部分顧問業務。做顧問的同事有時會跟我抱怨說給客戶寫報告的事:有時候,結論其實已經有了,不管是領導的意見還是客戶的意見,我們能做的,不過是找證據證明他們的結論。
其實不僅僅是在顧問公司才會發生的事情,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都會不自覺的尋找驗證自己觀點的證據。比如自己懷孕了就會看到很多孕婦。媽媽和我都能找到關于穿不穿秋褲的很多證據。
在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明確的告訴我們,我們注意力是有傾向性的。學會懷疑自己的第一直覺,是十分可貴的。對于我們個人來說,很少有人是愿意聽到不同意見的。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的決策事件上。我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覺,盡管有時候,這個直覺是建立在信息并不完全的基礎上的。我們要做的并不是反對直覺這件事本身,而是在信息層面的,你是否掌握了做出決策所需的所有的信息?
驗證方法一:創造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的環境。
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內部,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特別強調人際關系和諧和服從的國家里,似乎反駁別人,是一件特別失禮的事情,所以我們即便有反對意見,也很少當面提出。反過來說也一樣,當我們對我們的觀點堅定不移的時候,其他人也無法當面提出不同意見。想要獲得一個真實的反饋,不如先放下自己的堅持,開放,是獲得不同意見的前提。在獲得新的意見之后,不妨再了解一下,對方這樣堅持的原因,也許會讓你有新的收獲。
驗證方法二:向自己提問:我有可能是錯的嗎?
除了向其他人獲取不同的意見之外,自己也要保持清晰的頭腦,敢于向自己提問,三個假設型問題供參考。
1、如果說我的決策是有問題的,那會是什么問題?
2、如果我放棄的那個選項是最佳選項,那它一定是滿足了什么條件?
3、從我們的目的出發,一個完美的選項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在咨詢的時候,假設型問題常常用來打破思維的局限性。比如,有來訪者曾經向我咨詢如何做職業訪談的事情,因為他覺得他并不認識相關行業的人。我反問他:如果下一次,我們見面的時候,你已經順利的完成了職業訪談,那一定是因為你做了什么?他低頭思考了一下,說,我也許可以去問問我姐夫的哥哥,他好像是做這個工作的。
當然,在工作場合,我們有時也會用這種方法來預防風險,比如,我們事先問問,如果我們的項目失敗了,那會是什么原因,當大家暢所欲言的談了各自看到的風險點之后,我們再來看看,我們該如何解決和面對這些風險點。
驗證方法三:積極收集相反的證據(例外情況)
這可真是一個挑戰人的做法啊,但在一些情況下,這種做法是必要的。比如很多來訪者都會遇到的自信不足的問題,我常會啟發他們思考例外的情況:有沒有一些情況,你的自信相對高一些呢?
還有一種情況,從我個人的角度是比較贊賞的,就是在發生人際關系沖突時,關于意圖的積極假設。這其實涉及到一些深層的價值觀的問題。有些人是比較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的,其根本原因,是對對方意圖的消極假設。比如,Ta就是不想讓我好過!Ta就是看我不順眼!Ta就是個陰險小人!等等。但事實究竟是否如此呢?當我們已經做了這種假設時,我們就會自動收集驗證我們假設的信息,自動忽略與我們假設不符的信息。一種方法是從收集信息的角度來看看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而另一種方法就是先假設對方與我們并沒有不同,在意圖方面是積極的,比如是為了保護自己,是為了證明自己,或者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罷了。從這個假設觀點出發來收集相反信息,你可能會發現你的人際關系會因此發生很大的變化。
驗證方法四:客觀數據說明了什么?
有時我們想做的事情,或者面臨的選擇是有外部數據的。常見的客觀數據的來源有以下四個:
1、大眾點評類網站
2、專家:問事實和數據,而不是觀點
3、統計概率
4、前任者
比如,關于復讀這件事,我了解到的信息是80%以上的復讀考生,提分在15-30分。這是一個客觀數據。如果你一定認為你可以通過復讀提高100分,那你需要拿出證據來證明自己比起其他的復讀生更可能取得高分的原因。
另外,對于專家的意見,我們應當有選擇性的相信。通常專家意味著Ta在某個領域有較深厚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是個預測專家。在向專家尋求幫助的時候,不妨把Ta看做是一個資源庫,而不是預言家,詢問比如:在您了解的情況里,像我這種情況,打贏官司的概率大概是多少?而不是:您覺得我能不能打贏這場官司?
我們在招聘的時候,常常對候選人,特別是重要崗位的候選人進行背景調查。雖然大部分公司只會相對委婉的表達對候選人的不滿,但這些信息仍舊會給我們很強的指導意義。另外,我十分鼓勵所有人,在踏入一個新行業或新公司的時候,想其前任者了解一下相關情況。當然,如果有可能,問問你未來男友的前女友,這一舉措可能會成為他是否能夠轉正的重要判斷依據。
驗證方法五:相較于客觀數據,我有什么不同?
客觀數據本身并不一定是決策的唯一依據。在具體做決策的時候,了解自身的需求和特點,和信息來源的背景及樣本情況。會幫助我們獲得更有效的信息。
比如說,我想選一個晚上和朋友聚餐的地點,一般來說,餐飲網站的推薦順序是按照評分和銷量由高到低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一定要選排在前幾位的餐廳。因為對于我來說,我可能更在意的是就餐環境和味道,而對于價格并不敏感,這種對細節在意程度的差異,會導致我最后選擇的對象并不在推薦的前幾名里,因為通常排在前幾名的都非常熱門,人會很多。
驗證方法六:小范圍的嘗試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提到“迭代”這個詞。這個詞本身就是小范圍嘗試的最好解讀。當你有了一個想法,快速的形成一個粗略的產品,投入市場,了解反饋,再修改,是前進的最佳方式。
上周和一個朋友聊天,談到他上級的一些行為習慣,因為是一個專家型的上級,對于工作非常一絲不茍,對自己部門出品的產品,常常要求下級反復修改到完美的狀態。而其他部門則很快完成一個粗略的產品并獲得公司的支持,然后承攬了相關項目的研發工作。這就是目前在企業里常會遇到的情況,并不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只是“讓市場說話”才是企業運作的核心。
對于個人選擇工作來說,與其思來想去,訪談來反饋去,還不如去實地感受一下。想開咖啡廳?沒問題,去咖啡廳打兩個月工試試。想成為作家?沒問題,去簡書上寫兩個月文章試試。想成為明星?沒問題,去直播平臺直播兩個月試試。你會發現,這些工作與你想象的并不一樣。這時候,你再做決定,相對來說,才是明智的。
OK,關于決策的第二環節,信息收集部分,我們可能常常會遇到的誤區及解決方案就介紹到這里了。下一篇,我將跟大家分享一個更偏心理層面的決策環節——如何避免短期情緒對自己決策的影響。下次見。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