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夜讀
2月3日22時10分,迎來立春節(jié)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一個節(jié)氣,也是春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時光在又一個輪回里洞開了新天地,以溫柔筆觸寫下四季的序章,“從此陽春應(yīng)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愿我們帶著發(fā)芽的念想,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十里春光。
執(zhí)一筆純真,畫一隅煙火,贈你一方生趣
立春,二十四節(jié)氣又開啟了一個新的輪回。
立,始建也。立春,春氣始而建立也。古人特別重視立春這個節(jié)氣。
如果農(nóng)歷這一年之中沒有立春,就稱為“盲年”。看來,我們應(yīng)當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立春啊!
在古人眼中,立春的標志性物候是: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zhì)負冰。
古人把東風稱為俊風,風也變帥了;也稱其為嬰兒風,感覺很柔嫩、很溫潤。
東風這一刮,開始暖了,開始潤了。所以人們才說,風不扎臉了,風具有潤膚霜的功能了,那就是春風。
異鄉(xiāng)物態(tài)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
《呂氏春秋》中說:“春之德風,風不信,則花不成。”春天的美德,體現(xiàn)在風,如果風不能按時來,草木便無法“春風吹又生”。
立春的第二候是蟄蟲始振,即冬眠的動物雖然沒起床,但是睡醒了,想伸伸懶腰了。
有說法認為是雷驚醒了動物們,但立春的第二候是蟄蟲始振,而春分的第二候才“雷乃發(fā)聲”,相隔一個月呢,所以冬眠的動物的蘇醒跟雷沒多大關(guān)系。
喚醒它們的,不是雷,而是東風帶來的溫暖。
魚陟負冰,是說冰面有的開始融化了,可以看到魚了。可是水面上還有一些碎冰塊,就感覺魚游的時候像背著冰塊一樣,乍暖還寒嘛!
木之萌生,蟲之蠢動。春天的物候有兩個關(guān)鍵字,一個是萌,一個是蠢,兩個象征生機的字眼,但后來不知何故,很萌和很蠢有了迥異的語義。
從立春開始,天地和同,草木繁動。當然,此時的立春只是一個立意,之后的“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才是春天物候歷程的縮影。人們總是以立意超前、物候滯后的方式走過歲月。
天雖尚寒,心已向暖,希望天氣漸漸加持我們那份迎春的心念,從迎春,到探春,再到惜春。
“木梢寒未覺,地脈暖先知”,大地已然開始漸漸地積攢著暖意。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樹春風有兩般。
別說各地回暖次第,一棵樹上尚且不同。有一句詩,“吹暖東風自不忙,徐徐一例與芬芳”。所以別忙,慢慢地,風就暖了,花就香了。
立春的風俗多到難以勝數(shù),如鞭春牛、掛春幡、剪春勝……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風俗最豐富的,幾乎沒有之一。民以食為天,就說說春盤吧。
杜甫的《立春》詩中寫的春盤有生菜和蘿卜絲,并且延續(xù)以薄餅卷而食之的傳統(tǒng)。蘇東坡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主菜是青蒿和黃韭。各個時代的春盤略有不同,但生菜、蘿卜絲、韭菜大體上是春盤中的當家蔬菜。
春盤雖是民間小食,但也漸漸傳入宮廷。從北宋至明、清,皆有皇帝在立春前后向百官賜春盤的記載。
北宋時“立春前一日,大內(nèi)出春盤并酒,以賜近臣”,不僅有春盤,還有春酒,果然大內(nèi)制作的“盒飯”就是不一樣。明代時“凡立春日,于午門賜百官春餅”。嘖嘖,吃個春餅也弄出這么莊嚴隆重的氣氛。
更簡樸的,即使沒有春盤,總要啃蘿卜以為“咬春”。《明宮史·飲食好尚》:“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燕京歲時記》:“(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苦寒太久,絲絲縷縷的春意都會令人欣喜和躁動。小時候每到這時,我都會認認真真地“咬春”,咬住不放,春天不許輕易溜走……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立春到了
最先感受到春天氣息的草木
開始一點點萌動,
一點點抽芽
泥土松動的剎那
是春天對寒冬封印的破譯
那是在告訴我們
期待吧
草長鶯飛、春光明媚的日子
就要來了
日歷撕到立春這一頁,連時光都變輕盈了。
立是開始,春是希望,四季初始,佳期如許!
立春,真是一個自帶希望、蓬勃溫暖的好時節(jié)啊。
“立春了!”只要默念一遍這三個字,就能讓人心潮涌動,心生歡喜,仿佛即將更新的不只是節(jié)氣年輪,更是自己的生活。
等到靜下心來,我們便會聽見萬物生長的密語:最寒冷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一切美好,向春而生,接下來請成為自己的春天!
即使生活不會瞬間春暖花開,但每個為小事雀躍的瞬間,都是心上的積雪在融化,都是在義無反顧地奔向春天。
所以,不要著急,只需靜待,時間有其規(guī)律,土地也最誠實,它會在春回大地的第一時間,用一株草、一朵花告訴你,春天來了。
在這美好的立春時節(jié),愿我們?nèi)缙仆炼龅哪垩浚瑧汛е蛏系挠職猓跐u暖的時光里舒展筋骨,讓蟄伏的夢想重新拔節(jié)。莫負春光,莫負自己,共赴這場與春天的溫柔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