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方無誰,無我有問,冬月濕露,待君之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初夏的晚風輕輕飄過,似少男少女心間難以訴懷的心事,也像你我之間初次見面的名字。一份開始于時光中的愛情,卻最終湮滅在時光的洪流之中。
一如既往的“新海誠”風格,在《你的名字》主要講述了一個穿越時空、互換身體的故事,作品中主要以看得見的結(頭繩打的結)和看不見的結(時間)將故事串聯起來,命運的結,將兩個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兩人緊緊系在一起,讓“進入我身體的是你,進入你身體的是我”,從最初的驚懼疑惑到后來的彼此的習慣相知再到最后的逐漸遺忘,無一不讓人感到如鯁在喉,難以紓解。好像是注定兩人的故事將以悲劇畫上句號,算釋懷,算結束,又算重新開始。
但出人意料的,這部作品卻掙脫了以往的禁錮,算不得新穎的題材在新海誠的筆下,在賺足了觀眾的眼淚的同時卻讓人會心一笑。也許愛情本來就是這樣,共同走過最美好的年華,也共同遺失最美好的歲月。也許會釋懷,也許會最終成為你的名字。哪怕穿越過漫長的銀河系,等到世界盡頭,或許所有人都遺忘,又或許時光無法永恒,但我在某一刻,一定清晰的記住過你。
或許有人說過,《你的名字》失去了特色,背離了新海誠以往的價值觀,難免落了俗套。新海誠憑借《云之彼端,約定的場所》走紅,并由《秒速五厘米》奠定了在觀眾心中獨特的形象,他的作品都傾向于有一個比較復雜的展開,再有一個難以預料的結尾,這部《你的名字》所用的輕松式展開和一個好的結尾,讓人覺得情理之中,但卻少了一份讓人意料之外的驚喜。
但也許新海誠導演也是考慮過這一點的,新作中的兩人性格迥異,但都對現實不滿。并為現實所困,最終通過自己的改變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新海誠將這種設定寫入作品,不僅是希冀現實中的人們能勇敢追求心中所想,同時,作品也是反映作者內心世界的載體,新海誠創作這部作品也有可能是想要通過二次元世界實現自己的某個想法或者愿望,最無畏的年華里,有夢就應該永遠去追逐,即使他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也可以通過二次元來展現。
故事的尾聲,或許兩人的分別多了一些莫名悲哀,但這個留白卻正是新海誠的高明之處,不必遺憾每次求而不得,就像我們多年以后,依舊會去相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去溫暖城市中每一個依然愿意相信愛的人,即使交錯了時間,如同仰望的星辰,雖然你沒有留下你的名字,可是我卻無法忘記那句“我愛你”。
把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悄悄釋懷在一個夏天,讓風吹散,只想要空氣中停留過你的名字,最終變成你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