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真是不學不知道啊,這不,早晨起來聽的《佛陀的覺悟》讓我對佛學增加了一點點了解,最感興趣的是其中提到的“四法印”。
有人問仁波切,到底什么樣的人算佛教徒。仁波切想了半天回答說,如果滿足這四個條件就算是佛教徒。
這就是“四法印”。如果你滿足“四法印”的話,你就是一個佛教徒。
第一個叫作諸行無常。就是一切和合的事情皆無常。
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東西都無法獨立存在,都是和其它事物相依存的,都是由因緣構成的。如果去掉任何一個因素的話,這個事物就不會恒常。所以這件事發生后,給這個東西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無常。無常并不像人們一般以為的意味著死亡,無常意味著變化。
焦慮來自于對無常的抗拒。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這才是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
第二個叫作諸漏皆苦,人產生的一切情緒都是苦的。
我們的痛苦來自于哪?痛苦來自于我們自我的根源。我們執著于那個并不存在的自我,因為一切東西都是無常的。如果你能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到你的情緒,學習如何避免你的情緒被鼓動起來。覺知對應的,叫作“無明”。無明是什么?就是不了解事實或者對事實了解不正確,或者認識地不完整。所有這些形式的無明都會導致誤解和誤判,高估和低估。
什能是真正的自由?就是擺脫社會的慣性。
“無明的喜樂”和“覺知的快樂”。
世俗功利的喜樂,覺得掙錢特好,覺得身體棒棒的特好,這就做無明的喜樂。無明的喜樂不過是不斷地高估對自己有利的可能性而低估障礙而已。但實際上你在逃避著生老病死的考驗,在逃避著生活中最終要去面對的那個轉化、那個無常的到來。
佛陀證悟后獲得的是大樂,是覺知的快樂。就是你覺知了這些事物本身的本性和原理之后,并不妨礙你在生活中獲得喜樂,你只不過把喜樂從無明的喜樂上升到覺知的喜樂的層面。為什么不能夠給自己一些清澈的、透明的,在擁有了覺知之后跟這個世界對話的方式呢?
2025-4-19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