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1月出版,16.8萬字。
薄世寧,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癥監護科副主任醫師,2001年從業至今。
全書共七大主題,分別講述了醫學的基礎共識、疾病的緣起、醫療活動的實質、需要重新認知的疾病、醫學的重大里程碑、改變醫學的大醫生、醫生的精進與病人的修煉。誠如本書書封面所說“一生需要上一次醫學院”。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們每個人的醫學院。
【擷取摘要】
1.
作者在“理解醫學的前提”這一章,提出了醫學的五大基礎共識。
共識1-醫學存在的終極理由:生命第一。具體有三層含義:一是活著?!跋染让边@個原則要求醫生必須突破各種不確定的限制,為病人爭取生的各種可能。有時候甚至需要踏入禁區。二是讓病人有尊嚴地活著。三是支持生命的意義。
共識2-疾病與生命同行。疾病是生命的一種常態,疾病與人終生相伴。學會與疾病共存,因為真正的健康,是包容疾病的。
共識3-醫療的本質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復。所有的醫療行為只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最終治愈疾病的,還是病人的自我修復能力。自我修復,是人類戰勝疾病的終極武器。醫療手段是自我修復的助攻手。
共識4-醫學一直都具有科學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格。沒有人文的科學是傲慢,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濫情。醫學就像個“倔強的老頭”,它的慈愛藏在了冰冷的面具背后。
共識5-醫患關系的實質是聯盟。醫生與患者不是利益對立的甲方乙方,而是聯盟。醫療活動不是消費。中國外科學泰斗、普通外科專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創始人裘法祖先生打過一個比方:治療就像過河。醫生和病人都以彼岸為目標,由醫生背著病人過河。但是在渡河的過程中,只能制定一個大概的路線和方向。是否會遇到暗流、波折,是否能順利到達彼岸,何時到達,誰都不知道。首先,在治病過程中,不僅僅是醫生,患者也是積極主動的,是有貢獻的。如,1982年,61歲的巴尼·克拉克走上手術臺接受了人工心臟植入手術。他說,“只愿醫生經此獲得的經驗,在未來可以用于拯救他人。”其次,雙方優勢互補,共同決策,分擔利益和風險。如,某產婦的丈夫是這樣和醫生溝通的,“我完全相信你。我只問你一句話,如果這是你的家人,你做還是不做?”作者說,作為醫生,我最喜歡聽病人說的一句話是:“我相信你,我們一起努力。”我也相信,病人家屬最喜歡聽醫生說的一句話是:“如果這個病人是我的家人,那么我會選擇……”
2.
作者說,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中共收錄了26 000多條疾病名稱。若每天了解一種,也至少需要71年。而他只想在原理層面幫我們建立對疾病的整體認知,讓我們像站在高處看山脈、看水系一樣掌握全局。
2.1 疾病:人類進化的遺產
1-基因的不完美。各種遺傳病都與基因有關,比如血友病、地中海貧血。
2-器官的不完美。我們身上的所有器官,是進化為了人類的生存和延續而“精心打造”的利益和風險的共同體,而疾病就是妥協和折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3-人體適應能力的不完美。細胞遇到糖分趕緊存儲起來的行為,容易引起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
2.2 病因追溯:疾病認知的歷史演化
通常把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這三門基礎學科的建立,看作現代醫學誕生的標志。
2.3 病與癥:不用治的“病”?
病和癥狀不是一回事。病是人體出問題了,但是癥狀卻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如,發熱可以調動人體的免疫系統,殺死細菌和病毒;創傷性大出血時出現的低血壓,就是為了降低出血速度。
癥狀的作用可以總結成8個字:病在說話,人在防護。如,腦梗死通常會出現三個癥狀“120”:“1”是指一張臉左右不對稱,口角歪斜;“2”的意思是將兩只胳膊平舉時,胳膊無力、下垂;“0”則指病人說話時口齒不清。若同時出現這三個癥狀,90%以上的可能患有腦梗死。
要從病入手治療,對癥狀適度干預。癥狀是人體的智慧,不過度干預癥狀同樣也是一種治療。
2.4 代償:疾病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突然發現的
所謂代償,就是代替、補償。身體某些組織或者器官持續受損,已經沒辦法恢復原樣,人體就會調動沒有受損的部分,加快補充或者代替受損的部分完成工作。
代償是慢性病發展過程中人體的妥協。應對所有的慢性病時,人體都會啟動代償機制。只有到了疾病晚期,代償不動或者器官的需求超過代償極限了,癥狀才會出現。
代償帶給我們的疾病防治啟示:1-既然很多慢性病在早期沒有癥狀,我們就要主動篩查。2-從源頭上預防或者從中間環節阻斷,可以有效防止慢性病的發展。3-巧妙地放大代償機制。急性損傷靠修復,慢性和持續性的損傷就只能依靠代償。
2.5 共生:認知疾病的新角度
人和體表、體內的常駐菌群是共生關系,即相愛相殺,互利互惠。細菌不僅可以幫助人類抵御其他有害菌的攻擊,幫助人體合成實現生理功能必需的一些關鍵物質,還可以鍛煉人體的免疫系統。
打破共生就會帶來疾病。1-共生關系被打破,細菌發生“移位”就會帶來疾病。如,引起口腔潰瘍的白色念珠菌可以移位到大腦中,可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改變。2-其他致病微生物乘虛而入時也會帶來疾病。3-細菌合成的化學物質出現異常時也會帶來疾病。
如何保護共生關系?1-少用抗生素。健康的人不要經常性地使用含殺菌劑的任何洗液或者漱口水。2-別“過度干凈”。3-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4-少吃糖。糖不僅可以讓人變胖,而且可以引起腸道菌群發生改變。
2.6 健康的底層邏輯:人體免疫
大部分疾病都與人體免疫相關。這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一是人體免疫認不出“壞人”。如,流感病毒為了逃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會不斷變換病毒表面的H蛋白。二是把“好人”當“壞人”。如,過敏性疾病不是因為免疫力低或者免疫亢進,而是免疫系統把本來無害的物質辨別為“敵人”,產生過度的反應。三是免疫系統即使能夠認出“壞人”,但是有心無力打不過“壞人”。如,免疫功能低下。
增強免疫力的三個方法:一是認真打疫苗。疫苗接種是目前我們能夠獲得的最好、最客觀的完善人體免疫系統的方法。二是善待共生的細菌。三是正確看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不嚴重的感染。“真正的健康是暴露于病毒、細菌的危險之下,還依然健康?!?/p>
3.
作者從診斷、治療、臨床診治指南、藥、醫院、公共衛生等六個角度,說明了醫療活動的實質。
3.1 診斷:假設與驗證的循環
高手做診斷時必備三種能力:一是知識儲備和經驗。高手因為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經驗,提出的假設更接近真相。二是保持開放性思維。三是發現和利用反常疑點。如,作者舉了一個“擬移植變硬了、病因不明的的肺”為例,吸毒、腫瘤、鉛中毒、細菌性肺炎?醫生發現肺里有大量的白細胞后提出假設:肺部變硬是由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引起的。又從患者生前經歷推測他對雪茄過敏,故而給這個肺注射大量的抗過敏藥,奇跡很快出現。
3.2 治療:醫學目標與患者需求的互動
一是治療的核心問題是目標問題。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在當今的醫療條件下無法治愈,那么治療的目標就應該是將這些異常的指標降低到一定程度,減少由這些異常導致的器官損害。又如,多數癌癥至今無法徹底治愈,那治療目標就是將癌癥變成“慢性病”而讓病人與癌共存,盡量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到了癌癥晚期,病人可能無法延長生命了,那么治療的目標又轉變為盡量減少病人的痛苦,盡量讓病人在沒那么痛苦的狀態下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二是患者需求決定治療目標。即便是同一種病,每個病人希望達到的目標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治療目標。
三是用醫學目標匹配患者需求。患者需求是一種主觀要求,既不客觀也不精確。醫生必須通過醫學上專業的、可量化的、標準化的數據或者指標來實現患者需求。
3.3 臨床診治指南:是地板,而不是天花板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指南保證基本和規范的治療。二是指南不斷迭代升級,永葆前沿性和時效性。制定指南用到的科學方法,叫作循證醫學。循證,就是遵循證據,讓證據說話,把證據轉化為最好的臨床診治建議。三是靈活運用指南會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拔覀冎贫ㄒ巹t以減少錯誤,但只有靈活運用規則,才會帶來卓越?!?/p>
3.4 藥:醫學解決方案的物質載體
讓藥物真正做到越來越“好”,不是主要依靠監管,而是有賴于醫學整體認知水平的提高。
首先,藥是一種載體,它承載著醫學共同體對某種疾病的整體認知和解決方案。這就有如著名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游》中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那塊黑色方碑,它就是承載外星人科技水平的物質載體。其次,藥物反映醫學整體認知水平。每一種藥,都代表了不同的醫學認知水平。格列衛的研發過程就是很好的例證。它的發明是為了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再次,認知提高保障藥物的安全有效。如,用砒霜來治療某種類型的急性白血病?!耙粋€好的解決方案是把一個痛點解決到極致,越簡單,越震撼?!?/p>
3.5 醫院:醫療服務最高效的組織形式
這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一是高度分工協作。包括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工協作。二是能量高效利用。醫院這個平臺讓醫生、技術、設備的能量,實現了最高效的匹配和利用。三是信息高效流動。只有見過大量的病例,醫生才能積累大量的經驗和教訓,“我見過”是“我可以”的底氣。
3.6 公共衛生:性價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公共衛生的效益非即時顯現。二是公共衛生制定權衡利益和風險。比如麻疹疫苗,只有在接種率達到90%以上的時候,才能達到集體保護的效果。計劃免疫也是權衡了利益和風險的做法。三是公共衛生是人類性價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4.
作者帶我們了解了癌癥、冠心病、心身疾病、醫源性損害、疼痛、衰老等6種需要重新認識的“疾病”。
4.1 癌癥:時間的老朋友
作者以“同歸于盡的瘋狂跑車”,描述了癌癥的生成機制,將癌癥發生發展的六個環節,喻為存在安全隱患的跑車從制造到上路,到徹底失去控制的全過程。
引發癌癥的最大危險因素是年齡增大。引起癌癥最大的危險因素是染色體在復制過程中發生的隨機錯誤。壽命越長,細胞分裂的次數越多,基因出現隨機錯誤的概率就越大,癌癥發生的風險也就越高。40歲以上的人患癌癥的風險呈指數級增長。如果人的壽命達到85歲,累計患癌風險高達36%。
癌癥是長壽者必須付出的代價,它就像時間的老朋友,如果我們越來越長壽,那么這個老朋友登門造訪的概率就會越高。為此,作者給出了建設:一是消除致癌因素,改變生活方式。二是定期進行疾病篩查。三是既然我們越來越長壽,那就接納癌癥,與它共存。
4.2 冠心?。翰恢皇瞧鞴賳栴},而且是全身病
冠心病就是給心臟供血的動脈血管——冠狀動脈發生病變,血管腔狹窄程度超過一定范圍而造成的心臟病。
患有冠心病的病人,也容易得其他由動脈缺血引起的病。解決一個點的擁堵問題,并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整體問題。這就有如上下班高峰期,整個交通都不通暢,而一座橋的擁堵只是其中的一個爆發點而已。
對于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來說,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救命的最優選擇。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只是單點突破,它的基礎必須是全身治療,也就是改變生活方式加用藥。
4.3 心身疾?。翰粌H是心病,而且是身病
作者以“遭電擊的猴子與胃潰瘍”的科學實驗、“列寧格勒保衛戰與幸存者原發性高血壓高發”為例,說明心身疾病的三個環節----應激、心理改變、軀體疾病,缺一不可。
人的性格差異導致患心身疾病的風險不同。如,A型性格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身疾病。C型性格的人容易患腫瘤疾病。
治療原則:心身同治。“真正的威脅不是壓力,而是你處理壓力的方式?!?/p>
4.4 醫源性損害:制度才能讓它最小化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醫源性損害的發生可以減少,卻很難完全避免。二是所有和醫療行為直接或者間接相關的人員,都可能帶來醫源性損害。如,清潔人員消毒工作不到位,引起病人感染和死亡率上升。三是正確區分醫療事故和醫療局限性這兩類醫源性損害。
4.5 疼痛:不僅是癥,還可能是病
疼痛是癥狀,它是對我們的提醒,是對我們的一種保護,讓我們躲避損傷。慢性疼痛是病。醫學上把持續時間大于一個月的疼痛稱為慢性疼痛。
治療疼痛的前提必須是確診。在確診之前,盲目使用止痛藥可能會掩蓋病情。一旦明確病情之后,所有的疼痛都不需要忍,免除疼痛是人類的基本權利。把忍痛當成所謂的美德,非常不科學,更不人道。
醫學只做了三件事:發現并治療疼痛背后的病,然后止痛,讓我們在沒有疼痛中變老。
4.6 衰老:老不是問題,衰才是關鍵
年齡只能反映衰老,不能定義衰老。
衰老的本質是自我修復能力下降。衰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基因損傷。二是細胞功能異常。三是自我修復能力下降。只有自我修復能力下降,人體無法修復基因損傷、無法恢復細胞功能的時候,人才是真的衰老了。
延緩衰老:激發自我修復和代償。研究指出,清除動物大腦內的衰老細胞,有助于緩解認知衰退的狀況;運動可以幫助我們清除體內廢物,增強自我修復能力和代償能力;戒煙限酒可以減少基因損傷,減慢衰老的速度。
5.
作者回顧了醫學史上13個里程碑,帶我們縱覽了現代醫學的發展史。
里程碑1-疫苗:對抗疾病的新邏輯。疫苗的工作原理分為三層:一是用生小病來預防大病。如,接種牛痘預防天花。二是不生小病,也能預防病。如,新型乙型肝炎疫苗。三是不僅防病,還能治病。如,HPV治療性疫苗。應該從疫苗的工作原理、生產設計、覆蓋率三個層面重新理解疫苗的安全性。疫苗講求群體保護效應。“所有人保護所有人,才是對所有人的保護?!?/p>
里程碑2-靜脈輸液:給藥途徑的新思路。輸液始于19世紀英國發生的霍亂。1832年,靜脈輸液技術開始得到傳播。但直到70年后,當電解質平衡理論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機制得到闡釋之后,靜脈輸液的標準才逐漸建立,這一技術也被迅速推廣。
里程碑3-麻醉:不疼,才有無限可能。麻醉藥物的出現是醫學發展的分水嶺。波士頓公園中樹立著乙醚紀念碑。1842年3月30日,美國克勞福德醫生在給病人吸入乙醚后,成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臺麻醉手術。3月30日也被定為“國際醫生節”,紀念麻醉藥給醫學帶來的巨大改變。1853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使用麻醉無痛分娩。這是推動麻醉藥物普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疼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不疼,才有了無限可能?!?/p>
里程碑4-護理:既是醫囑執行者,又是安全代言人。護理事業的開創者——弗洛倫斯·南丁格爾,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國際護理的最高獎項——南丁格爾獎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而每年5月12日的國際護士節就是她的生日。南丁格爾的偉大之處,除了其關愛精神外,還在于:① 她證明了治療并不只是吃藥和手術。醫生不是醫療活動的全部,缺了護理人員也不行。② 她開創了專業化護理教育,使護理學習從學徒制轉變為學校教育。③ 她的成就向我們證明護理不只是關懷,更是一門技術。認識護理三個層面:護理是醫療體驗的核心環節;決定醫療質量的關鍵因素;醫療流程的監督者、患者安全的代言人。
里程碑5-X射線:最小干預獲取信息的新起點。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在一個黑暗的實驗室里發現了X射線。很快X射線就被用于醫學檢查,并在全世界迅速推廣。X射線初期是“拿著生命在攝影”。在X射線的故鄉德國,有一座X射線紀念碑,用來紀念X射線發現初期殉職的350名醫生和技師。倫琴故鄉北威州的倫琴博物館里有件特殊的展品——一只截下來的手。手的主人是一位著名的醫生,他用這只手向后人警示:如果忽視安全,任何技術在帶來進步的同時,也一定會讓人類付出代價。1925年,也就是X射線被發現的30年后,第一屆國際放射學學術大會首次提出了X射線的防護問題。
里程碑6-抗生素:物種競爭關系的巧妙利用。1928年,英國弗萊明博士發現青霉素后,霍華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恩斯特·錢恩(Ernst Chain)完成了青霉素的提純,并促成了青霉素的量產。青霉素是第一個抗生素?!翱股笔侵敢环N微生物對另外一種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抑制或者殺滅作用。過度利用抗生素會造成細菌耐藥、二重感染、菌群紊亂。三條使用抗生素的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使用、任何感染都不能單純地靠“殺”、避免擅自應用抗生素。
里程碑7-呼吸機:熱修復的新起點。熱修復是計算機術語,它的核心是在不停機的情況下修復功能。20世紀上葉,與脊髓灰質炎戰斗的過程,說明”熱”的兩層含義:支持和替代器官功能;降低器官功能,用“冷”來保證“熱”?!焙粑鼨C是用來保命的,是用來給他時間慢慢修復的?!?/p>
里程碑8-癌癥的免疫療法:激發生態韌性。免疫療法徹底轉變了癌癥治療的思路。在此之前,醫生用手術、化療、放療這些方法直接攻擊癌癥組織,其本質都是外部干預。但是免疫療法靠的是“增強內力”——用各種藥物或者技術手段增強人體免疫功能以殺傷癌細胞?!爸亟ㄉ鷳B的核心,是激發生態本身的能力。”
里程碑9-氯丙嗪:精神病治療的第一道曙光。精神病藥物治療先驅,法國醫生亨利·拉伯里特,1949年找到一種藥。1951年,一家制藥公司在拉伯里特用的藥的基礎上,改良出一種新藥,即氯丙嗪。它給醫學帶來了三個進步:一是趕走了所有對精神疾病不科學的解釋。二是拓展了醫學的治療思路,從干預因果到干預因果鏈條。三是讓醫學的人道主義照亮了最后一片黑暗之地。一種今天看起來慘無人道的外科手術——前額葉切除術,在當時卻成為可能治愈精神病的希望。該手術的發明者也因此獲得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直到今天,這個獎項都被看成是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大的恥辱。1989年氯氮平問世,1993年利培酮問世,這兩種藥是抗精神病藥物的第二代。2002年,第三代抗精神病用藥阿立哌唑問世?!搬t學無意于消除偏見,但它在不停探索和揭露真相,從而將偏見連根拔起。”
里程碑10-腦死亡:重新定義生命終點。1968年,美國哈佛醫學院制定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腦死亡診斷標準。迄今有100多個國家制定了腦死亡標準,其中有90多個國家通過了腦死亡立法。植物人還活著,有蘇醒的可能,依然有救治的價值,但是腦死亡者永遠不會出現奇跡,二者是生與死的區別。
里程碑11-循證醫學:如何獲得最佳治療方案?循證醫學的定義是,把當前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醫生的專業技能和經驗以及病人的價值和愿望三者結合起來,為病人制訂治療方案。所以循證醫學就是“證據+經驗+患者意愿”,其中證據是循證醫學的核心。循證醫學把證據分成了五級,從第五級到第一級,即從醫生的個人經驗、治療前后的對比研究、對照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得到的證據、到Meta分析(薈萃分析),可信程度依次遞增。
里程碑12-避孕藥:把女人的身體還給女人。口服避孕藥的主要目的不是治病,而是以藥的形式把女人的身體還給女人。1957年美國FDA批準了避孕藥的使用。1960年,美國FDA正式批準其可以作為一種口服的避孕藥使用。醫學讓生育和死亡分割、和年齡分割。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志》把口服避孕藥評為醫學界的里程碑之一,和抗生素、疫苗、DNA的發現并駕齊驅。
里程碑13-諾貝爾獎:所有的科學獎都是醫學獎。從1901年第一次頒獎到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共頒發了109次,中間因為戰爭暫停過9次。雖然諾貝爾科學獎分為物理、化學、醫學等多個獎項,但各學科之間的界限沒法明確區分,各學科交叉融合,所有前沿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為醫學所用。從這個意義來說,所有的科學獎都是醫學獎。醫學發展的三大特點:一是自然科學的成果為醫學所用。二是基礎研究推動臨床技術的飛躍。近幾十年來大多數獲獎的項目都是基礎研究。也就是說,以病因和機制研究為主的基礎醫學始終是醫學研究的熱點。三是醫學研究越微觀,越治本。1962年是個轉折點。在這一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科學家。DNA結構的發現,讓醫學研究從宏觀到微觀成為可能。
6.
作者從貢獻、精神和帶來的理念轉變這三個角度,選取具有代表性的6位醫生,并說明他們是如何推動醫學發展的。希波克拉底,展示出了醫生必備的職業道德——“自律”;威廉·奧斯勒,提出了培養年輕醫生的核心理念——“實踐”;沃納·福斯曼,開啟了對醫學未知領域的“探索”;塞麥爾維斯用“自省”讓體系不斷自我糾錯;伍連德以肉身之軀挽救災難中的黎民百姓,其“犧牲”精神感人之極;林巧稚則用“人文”之光,彰顯職業光芒。
1-希波克拉底:2500年前的誓言為什么今天還在用?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幫助人們樹立了正確的疾病觀,開發了相應的醫療技術,確立了行業規則和職業道德規范,他也因此被視為西方醫學奠基人,被尊稱為“西方醫學之父”。
2-威廉·奧斯勒:實踐為什么成為醫學的核心理念?醫學教育家,“現代醫學之父”。美國醫學教育的典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教育模式,就源于奧斯勒的設想。奧斯勒終生都在推行用實踐培養醫生的理念、“床邊教學”制度和規范化培訓。實踐是臨床醫學的核心理念,他在理論和診斷之間,理論和臨床治療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
3-沃納·福斯曼:醫療禁區是如何一個一個被打破的?醫學探索有三個困境:技術規范困境、倫理困境、特殊的現實困境。沃納·福斯曼是探索醫學禁區的代表人物,他曾把導管親手插到了自己的心臟里,打破了醫療上的一個禁區。幾十年后,美國的兩位醫生在福斯曼的研究基礎上,開發出了心臟導管技術。
4-塞麥爾維斯:如何糾正體系的無知之錯?匈牙利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被譽為“手衛生之父”“母親的救星”。只要經過嚴格洗手這項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預防產褥熱。1850年,塞麥爾維斯宣布了他的發現。但是他等來的不是歡呼,而是集體攻擊。后來他丟了工作,還因為精神失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最后被精神病院的保安用棍棒打死,終年47歲?!爸挥嗅t學整體認知水平提高了,才是消除無知之錯的根本。”
5-伍連德:公共衛生如何戰勝大規模傳染???伍連德使用科學的公共衛生手段,戰勝100多年前發生在中國東北大地上那場慘絕人寰的鼠疫。伍連德采用了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三個原則控制鼠疫,不到4個月的時間——1911年3月1日,肺鼠疫死亡人數零報告,他是中國檢疫、防疫的先驅者之一。
6-林巧稚:為什么現在女醫生那么多?林巧稚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學術貢獻、職業精神 、職業道德堪稱楷模。畢業留院時,醫院給她的聘書是這樣寫的:“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她親自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被稱為“萬嬰之母”。
7.
在“醫生的精進與病人的修煉”這一章中,作者說明了醫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闖過哪些關卡,病人又該如何聰明地管理健康、在疾病面前如何科學決策、如何理性面對生命終點。
醫生精進第一關:少即是多
多治療不等于徹底治療?,F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說過:“年輕醫生在職業生涯剛開始時,治一種病用20種藥。年長醫生在職業生涯要結束時,則用一種藥治20種病。”
誤區:1-認為越多越安全。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大約20.6%的檢查和治療并非必需。2-把所有異常都當成病,必須糾正到正常值。3-把高消費當成好醫療。
做到“少即是多”的三個方法:一是尋找杠桿解。挖掘問題的癥結所在,找到一個關鍵節點,用最小的干預獲得最大的效益。二是在效益相似的情況下,尋求代價最小的解決方案。代價不僅指花費,還包括病人為了治療付出的其他代價,比如器官功能的損害程度、治療給病人未來生活帶來的影響等。三是終局思維。從終點出發考慮問題,并決定當下的選擇,也就是“倒著思考”,根據結果決定治療方案。
醫生精進第二關:在信息不完備的情況下快速決策
四條決策法則:
一是唐僧法則(也稱為第一生命法則)。“只要唐僧活著,就有辦法”。同理,在醫學上,只要先保證病人活著,就有希望。這條法則的核心就是先把緊急事件轉化為常規事件,從而給病人爭取更多的時間,然后做進一步的判斷和處理。
二是第一張骨牌法則(也稱為簡約法則)。在診斷中,無論病人的病情有多么復雜,能用一種疾病解釋病人出現的所有癥狀,就不考慮太多其他疾??;能用一種治療方法給病人醫治,就盡量避免所謂的面面俱到。
三是馬蹄聲法則。醫學院的老師經常會告訴學生們一句話:“如果你聽到馬蹄聲,先想馬,不要猜斑馬?!瘪R蹄聲法則說的其實就是概率問題。醫生在決策的時候,要優先考慮大概率的常見病、多發病,根據概率大小,逐一落實,最后再考慮罕見病。
四是高爾夫法則。打高爾夫的人為了讓球最終進洞,會不斷調整自己站立的位置和揮桿的角度。醫生也一樣,從最開始決策時,就需要有一個不斷校正的過程。高爾夫法則就是用于糾正醫生的主觀偏差的?!霸卺t學的復雜性面前,靈活帶來的優勢越來越小,原則帶來的優勢越來越大?!?/p>
醫生精進第三關:克服不理性的沖動
作者舉了他為弟弟治病的例子,說明不理性狀態下的窄化效應。一是不理性會帶來窄化效應,窄化效應會讓醫生過度關注某一診斷,從而忽略其他的線索;二是不理性會讓醫生過度關注疾病最壞的結局,變得激進和冒險,從而忽視了疾病的發展規律。
美國自由撰稿人朱莉婭·加萊夫在TED演講中提到:在決策時,人的思維會有兩種模式,“士兵思維”和“偵察兵思維”。
醫生的“士兵思維”就是把所有符合他直覺的診斷信息當成自己的戰友保護起來,把不符合他判斷的信息當成敵人過濾掉、消滅掉。而醫生的“偵察兵思維”就是摒除內心的歧視、偏見和強烈的傾向,盡可能客觀地找出所有有價值的證據?!耙粋€醫生同時有理性思維和不理性思維,還能正確決策,這是一流醫生智慧的標志?!?/p>
病人修煉第一關:健康的智慧是把自己擋在去醫院的路上
多數慢性病出現癥狀前的因果關系鏈條可以概括為:高危因素----人體修復、代償能力下降----疾病隱性期。只要打斷疾病因果關系鏈條中的某個環節,同樣可以預防疾病。
一要避免高危因素,與常見的慢性病相關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基因、慢性病毒或者細菌感染、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肥胖。作者建議:①預防或者治療慢性感染。②避免高危行為。包括吸煙、過度飲酒、熬夜、飲食過燙、食用可能含有亞硝酸鹽或者黃曲霉素的食物等。③健康飲食。
二要保護機體的修復和代償能力。作者建議:①適度節食。②盡量保證每天的睡眠時間為7~8小時。③第三,適量運動。與不運動和肥胖的人群相比,持續鍛煉(相當于每周>150分鐘快走)和體重正常的人群,平均壽命會增加7.2年。
三要進行疾病早期篩查。
病人修煉第二關:做聰明的患者
病治決策體系分為三個環節——知情、選擇、尋求支持。
知情的目的是讓病人在短時間內了解所有的現實情況,從而為決策的第二個環節——選擇做準備。用五個核心問題就可以梳理出知情所需要溝通的基本內容:我真的需要做這個檢查、治療或者手術嗎?有什么風險或者不足之處?可能會有什么副作用?還有其他更簡單、更安全的選擇嗎?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會怎么樣?
選擇的核心是,根據當下的信息、概率和病人意愿,做出最理性和最客觀的判斷。最終結果如何,并不能完全作為評判決策是否正確的依據。醫患共同決策可減少選擇失誤。美國醫生葛文德在他的《醫生的修煉》一書中提到的一項調查顯示,有64%的人表示,如果自己得了癌癥,他們希望自己決定治療方式;但是在真正得了癌癥的人中,只有12%的人希望自己做決定,大多數癌癥患者更傾向于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選擇,也就是說共同決策。這是因為越是在疾病狀態下,個人選擇就越容易受到人性弱點的干擾,越容易出錯。
主管醫生是尋求支持的第一人選。
病人修煉第三關:最后的告別,還有更好的選擇
要想做到“善終”,需要從三個層面做起:自己的成長、醫學的溫情、社會的支持。
一是所謂自己的成長,就是你要了解什么是“善終”?!吧平K”的六個要求:無痛苦的死亡;公開承認死亡即將到來;在家中去世,有家屬和朋友陪伴;“明明白白”地死,內心沖突和未盡事宜都得到了解決;認定死亡是個體的成長過程;用與個人愛好和與個人特征相符合的方式死亡。
二是醫學的溫情,讓死亡更有尊嚴。有學者認為,英國、美國、日本以及中國臺灣地區死亡質量指數排名靠前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率先推行了緩和醫療。緩和醫療有三個原則:重視生命并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三是社會的支持。生前預囑是更好的選擇。生前預囑的內容可以通過“我的五個愿望”的形式來實現,包括:我要或者不要什么醫療服務、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誰幫助我。在我國,盡管生前預囑不像遺囑那樣有繼承法的保護,在實踐層面會有不被遵守的法律風險,但是毫無疑問,它是推動有尊嚴死亡的一個有益探索。
8.
作者對醫學的未來,做了“萬物基因互助”的暢想,并提出了未來醫學的三個發展方向:一是數據和算法在醫學中得到普及。醫生必須不斷積累數據,掌握算法才可以掌握未來的醫學發展。二是醫學數據實現互聯互助。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構成了網絡中的節點,世界上每個人的健康數據都聯系在一起。三是基因互換技術廣泛用于疾病治療。充分利用自然界帶來的基因突變的優勢,將突變基因用于疾病治療。
醫學永遠在繼承與叛逆中成長。但以下三點永遠不會變:一是醫學永遠是為人服務的,這一終極目標永存。二是醫學研究的方法永遠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科學方法永存。三是醫學帶給我們的希望永存。“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醫學永遠釋放著光,這道光照亮我們前行的路,讓我們在攙扶和彼此的鼓舞中成長?!?/p>
【寫在最后】
剛開始被書名唬住了,以為是一本很專業、很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粗略一翻,竟很快被迷住了,迅速進入詳讀狀態。
作者從健康、疾病的基本原理出發,通過醫生的視角,講述健康、疾病、醫療活動的本質,而且對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技術和理論進步等也做了梳理和總結,講得不僅透徹,而且易懂。
可以說,這是我讀過的最系統、最樸素、最具有普及意義的醫學通識講義。
感謝作者,讓我在工作之余、在八小時之外、在家中就上了一次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