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本在上下班地鐵上看完的書,坐地鐵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但看書不是。
作為一枚正經的少女,年少時也看過不少愛情小說,不過現在想想,若不是我早早戒掉了這些毫無營養還容易帶壞三觀的書,估計早已陷入霸道總裁會愛上像我這樣長相平凡,身材平凡,智力平凡,家境平凡的美好幻想中了吧。
身邊有太多姑娘沉迷進去,二十多歲芳華正茂的年紀只會一邊躲在家里看韓劇看小說一邊抱怨為什么霸道總裁還不來,所以我開始拒絕看跟愛情有關的書,不過,我把這本書看完了,說不清有什么不一樣,但卻覺得不是我讀過的那些愛情。
我對書中年輕姑娘們熱衷于把自己嫁出去感到好奇,也對書中對一些人物地位的描寫感到好奇,去搜了一下,也只了解到故事發生背景是18世紀的英國,伊麗莎白家雖不是有權有勢卻也衣食無憂,達西家不是貴族爵士卻收入豐厚,故事的男女主角社會地位有一定差異卻也不懸殊,書中其實處處都體現著那時候的社會等級制度是多么森嚴,比如有爵位的家族一般是內部通婚,不會允許與尋常人家通婚,達西家是沒有爵位的,但達西家財力十分雄厚,所以依然有非常多的人渴望與他結交。
伊麗莎白的母親貝內特太太就非常熱衷于結交有財力的紳士并把自己的女兒一個個嫁出去,貝內特家族祖上簽訂了財產限定繼承,也就是財產只能繼承給兒子,而貝內特夫婦生了五個女兒,他們不得不接受等貝內特先生死去以后財產將由貝內特先生的侄子柯林斯繼承這一事實,而這五個女兒加她們的母親一共只能獲得五千鎊的財產,而那時候的女人們是不能出去工作的,她們未出嫁時依賴于父親生活,出嫁以后依賴于丈夫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可想而知貝內特太太會怎么教導自己的五個女兒,很不幸的是,貝內特太太出身不高,貝內特先生算得上是個紳士,而貝內特太太就像沒見過世面的婦女,說話不會過腦子,做事情不會考慮,她只會教導自己的女兒如何贏得一位有錢男士的心。
伊麗莎白和她的姐姐簡是兩個非常好的姑娘,簡溫柔善良,漂亮大方,伊麗莎白聰明可愛,機智勇敢,她就是出現在舊社會書中最勵志的那一類女性角色:追求自由,渴望愛情。所以達西先生會愛上她,她美麗的外表引起了達西先生的注意,她內在的優點讓達西先生瘋狂的愛上她。看起來仍然和大部分的偶像劇套路一樣,但這本愛情小說的意義卻并不在此。經典是需要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讀的,自由與愛情是那個時代的奢侈品,卻在這個時代被過度消費,所以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竭力讓自己脫離這個時代,回到他們生活的年代。在我生活的這個時代,愛情雖然難得,卻也不是無跡可尋,我們都懷揣著希望,等待它的到來,但假如,愛情它不一定會來甚至大部分人覺得它根本不存在呢?那我們又是否還會和伊麗莎白一樣堅信愛情呢?
書中為了將那時候大部分人的婚姻描述清楚,還描寫了幾個人的婚姻: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特與伊麗莎白的表哥柯林斯,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和達西的敵人(算敵人吧)威克姆。柯林斯剛到貝內特家就看中了簡,得知簡已經與賓利先生暗生情愫立馬轉向伊麗莎白,伊麗莎白看不起這個表哥,他十分諂媚,做事虛偽,但他有錢,貝內特太太想逼迫伊麗莎白嫁給他卻被丈夫阻止了,在她的眼中,有錢比人品更重要,不僅是她,夏洛特也這樣想,伊麗莎白和夏洛特感情非常好,她竭力想勸阻她,但夏洛特卻覺得只要讓她過得衣食無憂,出門駕馬車,家中有傭人,過著富太太的生活又有何不好呢?讀到這里我在想,如今的社會錢愈發比人重要,會不會很久以后,愛情也將變得虛無,少有人能見到它呢?
伊麗莎白最初見到威克姆的時候,便十分欣賞他,她的妹妹莉迪亞也一樣,威克姆把自己偽裝成風度翩翩的紳士,再加上他在軍隊,更使得年輕姑娘們為他傾倒,他還編造了達西先生的壞話,以至于伊麗莎白誤會了他,不過達西先生由于從小受到的教育,所以難免傲慢了些,但他對待旁人很好,他父親和威克姆的爸爸是好友,所以非常疼愛威克姆,可是威克姆是個偽君子,他瞞過了所有人,但瞞不過達西,達西把他看的非常透徹卻不屑于向別人解釋威克姆是個多么爛的人,但是對伊麗莎白例外,達西信心滿滿的向她告白,卻得知她不但不愛他,還很討厭他,他應該郁悶了好長一段時間吧,不過那時候開始他也終于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些不妥,在伊麗莎白到她的舅舅家做客時,達西表現出了他善解人意又彬彬有禮的一面,他還寫信向伊麗莎白解釋了威克姆的事情,伊麗莎白終于慢慢看透威克姆的真面目,不過她的妹妹莉迪亞卻不這么想,她是一個非常放縱的的姑娘,喜歡跟著男人廝混,還跟著威克姆私奔了,在那時候一個未婚的女子貞潔是非常重要的,莉迪亞的行為可以說是瘋狂,她天真的以為威克姆會娶她,事實是威克姆最后也娶她了,卻是因為達西為了伊麗莎白給了一大筆錢給他,讓他娶了莉迪亞,然后故事可以圓滿了,伊麗莎白終于愛上他了,他們結婚了。
而且,他這么好,還這么有錢,還愛她。
開個玩笑,至少,伊麗莎白值得起,就怕,太多姑娘都覺得自己該擁有這樣的完美男朋友。我的意思不是說你不配擁有,而是你不應該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該擁有,愛情的質量取決于你的質量。
讀完于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