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二 ? 以終為始
這是一個關于愿景的習慣。
我們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是經過二次創造,先在腦海里醞釀,然后進行實質的創造。不管是個人、家庭、團隊還是組織,我們在做任何計劃的時候都是先擬定出愿景和目標,而使命宣言可以說是愿景的最高形式。
到底什么是使命?
在愛麗絲漫游仙境中有這樣一段對白,愛麗絲說:“你能告訴我該走哪條路嗎?”貓說:“那就要看你想去哪兒了?”愛麗絲回答:“我不太關心去哪里。”貓說:“那走哪條路又有什么關系?”
使命猶如一座燈塔,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沒有了使命,我們就會迷失方向。那么個人使命到底包含了哪些內容: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什么對我最重要?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想具備哪些品格?什么是我最希望擁有的?我將如何發揮我的影響力?我希望留下些什么?
以下是一位想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婦女,她寫的個人使命,我們來一起看一看:我兼顧事業和家庭,因為兩者對我都很重要。家庭是平安祥和幸福之地,我要以智慧來創造整潔溫馨的環境;并教導子女有愛心,進取和充滿理想,培養他們發揮才干,積極主動追求人生的目標,避免養成惡習,不斷改進自己;金錢是人的奴隸,而非主人,我要追求經濟獨立,量入為出,并定期儲蓄或投資一部分收入;我愿貢獻金錢和才智,改善他人的生活。
這個使命寫得相當好,你會問怎么做到以終為始?實際上有六個步驟:使命、角色、目標、計劃、實施到評估,缺一不可。
有了使命怎么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有一種方法叫:想象五年后的你。當你在最困惑的時候,不妨靜下來問自己,五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在做什么,你是否很清清楚楚地知道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如果連你自己要的是什么都不清楚的話,別人又怎么能幫你安排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個遠大的目標,由遠及近制定計劃,開始踏踏實實的行動。許多人高估了自己的一生,卻低估了自己的下一個五年,許多人高估了自己的一天,卻低估了自己生命的此時此刻。要時常問自己,在我的生命里,我的下一個五年在哪?以原則為中心有目標有計劃。
這就是習慣二,以終為始。
習慣三 ? 要事第一
這是一個關于個人管理的習慣。
著名的詩人歌德說過,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他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么是重點后,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沖動所左右。重要之事,絕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而牽絆。
一個忙得暈頭轉向的人,為什么會盲目?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不知道究竟什么事兒對我們最重要,所以每件事兒好像都很重要。因為每件事好像都很重要,所以我們不得不每件事都做,有些人看到我們每件事都做,所以他們期望我們什么都做。每件事都做,讓我們非常忙碌,所以我們沒有時間去考慮究竟什么事兒對我們最重要。
這一段像個繞口令。當有人問我們最近忙不忙的時候,我們經常回答:“忙死了,忙死了………”忙,從造字者的本意來看,一個豎心旁一個亡,就是心死。
你會問如何能夠做到從容不慌不忙的?書中有一個著名的時間管理矩陣,把時間按照緊急性和重要性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又急又重要。例如我們趕去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的路上,車胎扎了。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急。像個人下一步的讀書計劃。
第三象限,急但是不重要。我們的各類快遞就是這類事情。
第四象限,不急又不重要。等人的時候漫無目的的翻看微信,想想是不是這樣。
調查發現普通人的時間一半以上花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上,也就是忙于處理緊急的事上。而真正的高效能人士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第二象限,也就是未雨綢繆,為下一步的計劃做事前的準備工作。要用好這個時間管理矩陣,給大家一條總的原則:重要性大于緊急性。我們根據事情的緊急性決定什么時候要做,而根據事情的重要性來真正決定花多少時間來做。
英特爾CEO格魯夫有個重要的習慣:每天早晨8點到9點半除了美國總統的電話,其他電話都不接。
假如你能有一個小時,不受任何人的干擾,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思考些事情,或做一些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這一個多小時啊,可以抵得上一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時候比你三天的工作效率還要高。要管理好時間,必要時應該不卑不亢地拒絕別人,知道取舍;用充分信任型授權,讓被授權者自行決定如何完成任務,并對結果負責。重要的事情要先做著。
就是習慣三,要是第一。
有的朋友會問為什么這三個習慣排在前面,為什么個人成功要先于公眾成功?
給大家講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六歲的印度男孩,和甘地住在同一個社區。這個小男孩兒非常喜歡吃糖,牙齒都蛀光了,還得了糖尿病,渾身長了芥子非常的疼。孩子的父母帶他去看醫生,醫生說:“停止吃糖,否則病就好不了。”可是這個小男孩就是不愿意接受這個挑戰。最后絕望的媽媽帶著男孩來找甘地,看他有什么辦法,說服孩子,停止吃糖。甘地說:“十五天后再來找我,我會和孩子說的。”十五天之后媽媽再次帶著孩子來找甘地,甘地把孩子叫到一邊兒,在他的耳朵旁耳語了幾句,誰知孩子回家后,立即就改掉了吃糖的習慣。那孩子的媽媽非常不理解,她又去問甘地:“為什么你讓我們十五天之后再來?讓我們多受了這么多天的苦。你又是用什么魔法讓孩子不再吃糖了?”甘地回答說:“我根本沒有什么魔法,當第一次你來找我的時候,我自己還在吃糖,我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事兒,怎么能夠讓孩子去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獨立是互賴的基礎,修身是公眾成功的基礎,良好的人際關系,它的基礎就是自制和自知之明,這就是為什么取得個人成功的三習慣放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