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網絡研修群里,研討的是于永正老師的《草》,這節課我在于老師的教育文集里看過,而且給我的印象很深。但是由于那幾天的事情多,也就沒有寫出書面材料,今晚一晚上旁聽,再次領略于老師的課堂,讓我受益匪淺。現在把研討過程記錄如下(發言人的姓名省去)。
本次的研討針對《草》這節課的實錄,主持人李丹老師設置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研討的話題是:于永正老師在本節課中的解詞教學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結合自己的課堂實踐談一談。?
于老師有“原”字,讓學生組詞,引出原是草原,用圖畫形式解釋“離離”茂盛的意思,于老師這一做法,讓課堂詞語教學充滿了樂趣。
于老師的這節課針對低年級小學生,低年級學生處于感性認知和形象認知階段,所以于老師從生活中常見的字入手,如“歲”,在生活中的廣意理解中,學生漸漸遷移到古詩中來,一歲一枯榮,就是一年一次生長發芽和枯黃。
于老師的解詞非常“重情趣”。如:“離離”是個較難理解的詞,從字面上孩子們是無法將它和“茂盛”聯系在一起的。于老師針對低年級教學的特點,巧妙運用簡筆畫這樣形象的教學手段,既輕而易舉突破這個難點,又讓課堂情趣盎然。
于老師的《草》是低年級教學,于老師的解詞教學都是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心理和認知特點進行的。比如:給原組詞,用歲說句子,用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離離等。其次,解詞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詩句的意思,終極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第三,統編教材三年級第二單元,就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詞語的意思,于老師這節課的解詞教學就給了我很多啟發。
? 于老師讓學生說一說哪個意思不理解,學生一下子說了好多,于老師并不灰心,而是從“原”字入手,讓學生為這個字組詞,學生組了很多詞語,于老師選擇其中的“草原”作為突破口。于老師問學生草原上的草長得怎么樣?畫了一幅草在黑板上,學生看圖說話,這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學生說了很多。離離的意思漸漸水落石出。? ? 對比我的課堂中解詞教學,我喜歡用“拆字法”,比如在講《珍珠鳥》一課時,有一個詞“幽深”,我先用換詞法,換成幽靜?深邃?學生都要說出來這兩個詞的不足,幽靜只說出了“靜“,深邃,只顯示了綠蘿的深和茂密,無法體現”靜“,于是我讓學生分開來解釋“幽深”,即為幽靜又深邃。拆字法適用于高年級。低年級適合繪畫和用近義詞替代,用學生學過的詞匯代替生疏的詞匯。
于老師在解詞的同時還注重引導學生積累。如:對“原”的理解,先讓學生用“原”組詞,然后在說出的一大堆詞語中選出正確的那一個。這樣不但讓學生對“原”字在本文中的理解更深刻,而且無形中豐富了詞匯量,可謂“解詞”“積累”兼得。
于老師運用簡筆畫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春風”畫了出來,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了起來。在我的課堂上由于常年教高年級,對生字詞語教學指導很少。這是我的短板,以后要加強!
低年級組詞是我們常用的方法。但很多時候我們容易為了組詞而組詞。組詞一方面是積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理解意思。我在教《一塊奶酪》一課時,有句話說:大家從四面八方走攏來了。這個攏字,在理解的時候,我就從會認字聚入手,讓學生理解聚的意思,又引出了這段話,理解攏的意思,也學會了詞語聚攏。
我們在自己課堂上的解詞教學,一定要明白指向在哪里。方法多種,如何選擇恰當的,并且能夠為自己后面的教學服務,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形式多樣的識字、解詞,是我們需要一直探索的。徐老師經常說:語文,就是讀書、寫字、習作。這些前提都是離不開對詞語的理解。
低中高年級都需要,只是指向不同,目標不同,學生的認知不同,我們所選擇的方法也應不同。 是的,詞語理解是學生步入寫作的一個重要基礎,積累詞匯也很重要,但苦于沒有特別好的方法,目前還是讓學生讀讀寫寫,重復記憶。? ? ? ? ? ? ? ? ?
大家有沒有總結這節課于老師共用了多少方法進行解詞的?
擴詞法,組詞,造句,畫圖,聯系生活、聯系生活、舉例子來梳理
“燒不盡”聯系生活實際和下文。于老師利用組詞解詞(原)、利用簡筆畫解詞(離離、枯、榮、燒不盡、吹又生等)、聯系生活經驗解詞(歲)、創設情境理解詞語(小草四季變化四幅圖)、“堅強”和“頑強”對比理解
第二個話題:于老師的美術功底,人人皆知,那么,在這節課中,于老師是如何將簡筆畫巧妙地融入課堂的?這對你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手段運用與選擇有什么啟發?
這節課我讀了不知道多少遍了,總是會想到懷特海《教育的目的》中的浪漫——精確——綜合三階段。于老師不知道讀過這本書沒,但是于老師對學生的認知以及智力發展等方面真的是太了解了。我想這就是于老師的兒童的語文觀的體現吧。我現在除了上公開課,家常課都不用課件。不用課件,能讓學生不覺得語文課寡然無味,是個挑戰。
于老師隨手一畫的簡筆畫真的不是我所擅長的,羨慕之余,必須多加練習。猶記得我在講解《爬山虎的腳》時,幻想自己可以在課堂上隨手一畫,學生一目了然,然后美術功底的欠缺,只得選擇另外一種教學手段:手勢體驗。雖然效果也很不錯,但是隨手一畫的簡筆畫,或許會更贏得學生的賞識。
理解“一歲一枯榮”時,于老師用四幅簡筆畫展示草一年四季的生長過程:春草圖、夏草圖、秋草圖、冬草圖,形象而鮮明;理解“榮”和“枯”,利用夏草圖、和冬草圖讓解詞變得淺顯易懂;理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又利用火燒圖、留根圖、春生圖、風吹圖讓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完美結合。的確是一幅畫串氣整個課堂。是的,所以華東師范大學的李伯棠教授說,這節課上,學生既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又得到藝術的享受。
這個導讀題,我想給我們的啟示是:一要提升自己,多學些才藝,平時豐富自己的生活,練練字,畫個畫,唱個歌,跳個舞之類的,一方面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還能在課堂上幫助我們的教學。二是要明白教學手段在課堂上運用。一方面與積累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個人的教學智慧有關。
今天我們研討的最后一個話題是:于永正老師在這節課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
理解“離離”時,在畫簡筆畫后,讓學生說草原上的草長得怎么樣,通過看圖說話進行語言訓練;理解“歲”時,讓小朋友用“歲”說一句話,融詞語理解和語言訓練為一體;理解“枯、榮”時,讓學生觀察簡筆畫,說說春天的草怎么樣,觀察的同時進行說話訓練;當學生說秋天的小草時,評價“慢慢”一詞用得好,引導小朋友學會更好地表達。
通過于老師的課可以看出,引導學生說話是時時處處的,自然流露出來了,學生說的稍有偏頗,老師馬上又巧妙修正了過來,我在課堂上很少意識到有說話訓練,最多就是用這個詞說一句話,于老師的訓練點真的很多,很自然。
我們還要明白為什么于老師的課堂處處注重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首先,語文課的責任就在于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于老師不是在教小學生語,而是用語文來教小學生的,這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
其次,就像雷老師所說,說話訓練需要激發學生運用詞語句子、生活經驗、積極思考等智慧和能力,說話訓練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一種智力訓練。現在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說話訓練應該就是這樣的一種訓練。
第三,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也是為之后的語言表達,寫作訓練作鋪墊。沒有語言運用能力,如何習作,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從我們學生現狀可看出,學生的表達能力是種缺失,是不是與我們課堂上的說話訓練有關呢?
也就是說于老師解詞的教學是為了什么?解詞與說話訓與體會小草精神的教學過程,就形成了“浪漫——精確——綜合”的智力訓練階段。
今晚的研討印證了我開始談到的“高峰對決”。深入,細致,才能看出門道,這是我要努力學習的地方。
下次的課例研討,自己一定要提前認真看課,提前寫出文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