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書法筆記
1三種書體意義
一指文字的形體,二指書寫的字體,三指書法家的字體。
漢字有篆隸楷行草5種字體主要書體有大篆,小篆,刻符,蟲書,署書,殳書,摹印,隸書。
書體。指文字書寫中產生不同的體勢,姿態。它考察的是書寫特點。觀察不同的書體,主要就是點劃形狀不一樣。
書法家的字體書風,歐顏柳趙。
2什么是書法
書體創作的結果:是豐富了字體表現的形式。舉一個國字為例:它可以寫出篆書、古隸、漢隸、行書、魏碑、真書、章草、今草、狂草等等。簡言之:書體沒有改變文字的基本結構,不影響字義,只是豐富了字體的表現形式。書體初創,目的是“助人倫,為教化”,是實用性、功利性的書寫,屬于工藝美術。后來書法淘汰了裝飾性的美術字。
在書寫中,字形表達字義。字義供閱讀,文學作品就是用字義表達的。在書法中,字形轉化為字像。字像表達個人情性,以供欣賞和品味。
通過書寫,創造字像,以表達個性,這就是書法”。
書法不是或者說不僅僅是寫出漂亮的字,而更重要的是寫出活的字,把你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字像。照相能照出一個人的外形,書法能留下你的內心。
字體是講結構,解決對不對的問題;書體是講使(或實)用,解決表達的問題;書法是講人性,解決美不美的問題。
3學書法從哪里入手
《中國書法簡論》大力提倡學王羲之。他說:“除非我們不學習寫中國字,若要學習,便必須從筆法入手。”這里所說的筆法,指書法的基本技法。表達個性,你要表達得好,首先要掌握筆法。
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bá》第七這么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偉傳,用筆千古不易。”潘伯鷹先生解釋趙孟頫這句話說:“他在這句話里說清楚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用筆,古往今來所有寫字的筆法是一致的。學會了筆法,就掌握了關鍵,任何字都會寫。一個是結字,結字是字的組織問題。這是隨時代,甚至隨作家而不一致的。”結字是審美觀的表現,用筆講的是工具的使用方法。工具不變,方法當然也不變。所以說“用筆千古不易”。
4用筆有規范嗎?
筆法本身是講共性的;共性就是用筆規范,大家都要遵守。具體運用是講個性的;個性發揮不能脫離規范。
王羲之是筆法典范。
王羲之是精擅隸書、更以其中許多筆法變化移轉到楷書和草書上最有成就的大家。
王羲之不僅是一個精通隸書的大家,其更偉大的成就則在能以隸法來正確地、巧妙地、變化地移入楷行草書之中,成為新的體勢,傳為不朽的典范。
5王羲之
漢字書寫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書寫字體,記錄語言;第二階段,發展書體,以應實用;第三階段,創造書風,表達個性。字體從造字開始就有了,有了文字就有書寫,一直延伸到今天,當然也會延伸到將來。書體的產生主要集中在秦漢時期,這是功利性的藝術。魏晉開始,書法達到自覺,書法家努力創造書風,表達個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就是從書體向書風轉折點上的關鍵人物。
王羲之書法的來源,是繼承張芝、鐘繇、衛氏這些書法家族的傳統。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且元常(鐘繇)專工于隸書(指真書),伯英(張芝)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王羲之)兼之。鐘繇、張芝各專工一體,王羲之兼有二美,真草都好。兩種書體的優點集中于一身,這就是王羲之的優勢。
張芝的草書,鐘繇的真書,都帶有濃烈的隸書痕跡,歷史上評為叫“古質”。王僧虔就說他們的字形是“古形”。王羲之變為“今妍”,就是風格妍麗,被稱為“今體”,這就是王羲之的創造。
王羲之筆法的傳人
王羲之 、王徽之、王楨之、王翼之,王法明,王彥祖,王胄昱,王孝賓(智楷)王法極(智永)……智永,虞世南,陸柬之,陸彥遠,張旭
張旭是王羲之第十一代傳人,張旭有兩名出色的學生,一是徐浩,二是崔邈,徐浩傳兒子徐璹[shú],這是十三代。韓方明先跟徐璹,兩年后改換門庭,投入十二代傳人崔邈的門下。崔邈在唐代是很有名的書法家,地位很高。這樣,韓方明就是王羲之第十三代傳人。日本的空海大師,就是王羲之第十四代。
張旭講授筆法,有四個內容:一五執筆;二永字八法;至于五勢九用,局外人連聽都沒有聽到過,五勢、九用成了王羲之筆法的最大秘密。
唐·張懷瓘(guàn)《玉堂禁經》
韓方明《授筆要說》和張懷瓘《玉堂禁經》,只是兩篇小文章,分別收在宋代兩個文集中間。把兩篇文章連起來,就勾畫出王羲之筆法的全貌。
學書法,就是要弄清楚五執筆、永字八法、五勢和九用這些最重要的內容。
6書法三栗素
唐朝張懷瓘《玉堂禁經》,不但記錄了永字八法、五勢、九用,還歸納了書法三大要素。他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后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
用筆就是毛筆的使用方法。通常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毛筆怎樣執,二是筆鋒怎樣用。
一曰頓筆,二曰挫筆,三曰馭鋒,四曰蹲鋒,五曰【足存】鋒,六曰衄鋒(nu4),七曰趯(yue4)鋒,八曰按鋒,九曰揭筆。九用也可以分為兩類:挫筆和趯鋒是書寫動作,其他都是調鋒動作。
點畫的姿態,取決于筆鋒的走勢。變化姿態,只要改變走勢就可以了。
1.單一筆勢。永字八法是取一個“永”為例子,把它拆開,就是八個單一筆勢。在書法中各有名稱,這是最簡也是最基本的筆勢。
復合筆勢是單一筆勢的組合。比如橫畫加豎畫,就成為一個復合筆勢。稱為曲尺勢。
交爭勢,這是撇捺的結合。看起來好象一個“人”字。
飛帶勢,兩撇一捺,這是非常有用的筆勢。王羲之《喪亂貼》中一個“復”字,可以看到,最后他就寫了一個飛帶勢。
顧盼勢,一共三筆,先寫中間一筆,然后左右兩筆,看起來好像一個“小”字。
行筆的路線叫大圈,調鋒叫小圈。
裹束什么呢?用筆調鋒是小圈,筆鋒走勢是大圈,裹束就是小圈加大圈。
在書法中,寫“字”實際上是寫“筆勢”;大圈以行筆,小圈以調鋒;裹束就是大小圈的綜合。
初學書法者小圈難,深入者大圈難。在掌握了筆法之后,就要下功夫研究筆勢。
書法三要素:用筆、識勢、裹束;用筆:五執筆+九用。(小圈)識勢:永字八法+五勢。(大圈)裹束:大圈+小圈。
7書法課程安排
《玉堂禁經》所說,就是用筆、識勢和裹束。基礎課最為重要,因為將來無論寫哪一種體,創造哪一種風格,都離不開基礎技法。用筆、識勢和裹束三大要素,每個要素為一級課程,總共就是三級課程。
書法的五大表現形式是篆書、隸書、草書、行書、真書。他們各在特點,各有側重。這五個大類,也就是五大專題。三個基礎課,再加上五個專題課,總共就是八級課程。
一個作品的格式,另一個是書法理論,我覺得應該補充。
只要買一本《歷代書法論文選》就夠了。這本書匯集了最重要的古代書法論著。
8認識毛筆
毛筆按其所用筆毛,可以分為三種:硬毫筆:如純狼毫筆,剛性很強。用它來畫蘭竹很好用,寫字往往覺得太剛。軟毫筆:如純羊毫筆,雞毛筆,很軟。最普遍的就是純羊毫筆,性質比較軟,但筆鋒可以很長,做大筆也沒問題。純羊毫,純狼毫,就是心副都用同一種毛,韋誕筆羊毫只做副毫,不做中心。純羊毫筆流行很晚,到明清才開始普遍使用。要說好用,我個人認為,還是兼毫筆,剛柔適當。
毛筆發展史上四種類型。韋誕:有心三副二毫筆。散卓筆。
9毛筆
真正完好的毛,是圓潤挺拔的,一百根中只有三五根。
白居易寫過《紫毫筆》一詩:“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
你買毛筆的時候,也要拿幾支毛筆比較一下,厚的比薄的好用。
毛筆中心的毛,日本稱之為命毛。如果外層的副毫掉了幾根,問題不大,命還有。如果命毛掉了,那怕是一根,災難就開始了,因為他會不停地掉,終于沒有命了。所以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說:凡縛筆頭極緊,一毛出,即不堪用。你掉了一根,它就開始松動。
筆管一定要直,你買毛筆的時候,檢查的方法也很簡單,放在桌面或者玻璃上滾動一下,就可以感覺到是不是直。如果你滾動的時候有聲音,噠噠噠噠,那就是不直。
10毛筆的選購和使用
買筆我想有四大標準:大小、硬軟、長短、厚薄。
學書法確實應該先寫大字,大字容易體會用筆的動作。
大的對聯四格一個字,大概就是大的碟子那么大。這么寫對聯。所以我們需要的毛筆,就是一個寫屏條的用的,那就是屏筆。一個就是寫對聯用的,那就是聯筆。有這么兩枝,就把書法里邊最常用的作品,從小到大,都有了。左邊是屏筆,右邊是聯筆,有這兩枝就可以了。
我用的聯筆直徑是12毫米,出鋒是40毫米,屏筆直徑是8毫米,出鋒是35毫米。
長鋒要配合硬毫,筆腰有力才能指揮筆鋒。對初學者來說,還是中鋒最好。
大小:聯筆和屏筆各一。硬軟:兼毫。長短:中鋒。厚薄:適當厚一點兒。
11墨汁
碳黑,膠質和水,是墨汁的三大主要成分。
墨汁是膠狀液體,含膠量非常重要。膠重則粘筆鋒,膠輕則容易煙化。膠會腐敗,墨汁發臭。墨汁干后,膠變成碎粒,失去膠性,不可再用。(膠本身是蛋白質,遇到細菌會腐敗,弄到墨汁發臭。)
12墨汁
13墨法
在書法中,墨法是跟隨筆法變動的。如果墨法遮蓋筆法,就是錯的用墨方法。也說是說,筆法為主,為根本,主次要搞清楚。
掭墨,它的墨,只是在表面。
比較好的方法,是點墨。就是把筆鋒伸入墨汁中。
注意,這筆頭必須是濕潤的,點墨前浸過水。
注意筆根最好不要有墨。筆根有墨,最為難洗。很多毛筆壞掉,就是因為筆根有墨,洗不干凈,膠質在里面,時間一長就容易脆化。這時就開始掉毛了。
在點墨以前,這毛筆必須是濕的。
濕了以后,我們就把它點入墨汁里邊,通常就伸入三分之一,然后讓墨慢慢地上來。
濕墨等于筆道加漲墨再加墨暈,三者俱備,墨道最寬。
濕墨在國畫中經常用到,畫烏云、畫遠山、畫云霧都好。但書法中往往會看不清用筆,反而會掩蓋用筆的精妙。除了偶然出現之外,基本是不用的。
潤墨等于筆道加漲墨。
干墨寫在紙上,沒有漲墨,更沒有墨暈,一筆下去,墨道等于筆道,表現用筆最為精確。但是干墨也有缺點,就是不能持久。寫不了幾筆,筆鋒就干枯了。
開始是用干墨,往下拉,筆道兩旁出現了白點,稱為沙筆,繼續寫下去,筆道中出現了一些白線,稱為燥鋒,如果繼續寫,白線大量增加,這就是枯筆。簡言之沙筆表示筆鋒側面開始干了,所以筆道兩邊就出現了白點。燥鋒表示筆心開始干了,筆尖毫毛開始分開。枯筆表示筆心很干,筆鋒毫毛完全散開。
吳昌碩喜歡用干墨,因為線條長,所以往往再現很多沙筆,看上去像百年古藤。
濕墨、潤墨、干墨;沙筆、澡鋒、枯筆
14執筆
當我們執住筆管,要使前后左右,任何方向看過來都一樣,這就是圓了,從數學上講,也就是中軸線(或者說筆心)四面對稱。相對于紙張來說,就是要垂直于紙面。這樣一來,筆心向四面八邊任何方向運動,就都是一樣了。這個中心位置,就是正。這是第一個定義:正鋒。
正鋒就是毛筆中軸垂直于紙面。正鋒時,筆心四面對稱。
寫真書,執筆要低一點,容易控制筆鋒。寫行草書,執筆要高一點,運動幅度較大。執筆最高不超過毛筆長度的一半。這是虞世南所說的。
執管,是最好的執筆方法。要點:雙鉤、五指兩組、實指虛掌。垂直紙面叫正鋒,是毛筆的中心位置。
15用腕
手腕的功能,剛才講了,最常用的就是三種:上下、左右、旋轉。
手腕左右,這是書寫最重要的動作,又稱為搖腕。幾乎所有的點畫都可以用搖腕寫出來。
搖腕有三個基本位置,這就是左中右,請記住,中心位置就是中,就是正鋒。沒有中,就沒有偏,沒有正,就沒有側。無論手腕怎樣搖動,左右是暫時的,正鋒是根本的。在你搖腕之后,都必須回到正鋒位置。
王羲之說過,書法最怕“直過”,就是平拖。
寺”字,每一筆都動了手腕。所以線條不斷地變化,尤其是中間那根最長的一橫。手腕兩次來回,線條起伏,好像灌輸了生命。如果我把這些線條改成直線,生命力立即消失,變成呆滯死板的線條了。
宋代姜夔《續書譜》總結了用筆的原則:“大抵要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把執筆和運筆清晰地分工,被后世奉為金科玉律。
沈尹默先生《書法論》:“我們明白,執筆是手指的職司,運筆是手腕的職司,兩者必須很好地互相結合起來,才能完成用筆的任務”。
書法用筆,主要運用腕關節,這是下腕。往上是肘關節,再往上就是肩關節,統稱上腕,意思是手腕上面的關節。
豐坊又說:“伯高(就是張旭)、魯公(就是顏真卿)皆言大字運上腕,謂徑尺以上也;小字運下腕,謂徑寸以內也。”照我的說法,寫小字只要動下腕關節,也就是手腕,寫大字上腕肘關節甚至肩關節也要動。就是三個關節都要用到。
無論大字、小字,手腕是一定要動的。如果你想深一層,手腕要靈活,就不能有東西阻礙它,手腕是懸在空中的。
沈尹默先生《書法論》說:“腕卻只要離案面一指高低就行,甚至于再低一些也無妨……
沈先生又說:“寫字和打太極拳有相通的地方,打拳時要松肩垂肘,運筆時也要抬肘松肩,若不松肩,全臂就會受到牽制,不能靈活往來。提筆過高,全臂一定也要抬高,臂肘抬高,肩必聳起,關節緊接,運用起來,自然就不夠靈活了。”松肩是很重要的經驗,大家要記得這些話。
手腕上下、左右和旋轉的功能。小字動小腕,大字加入上腕。懸腕、提腕和枕腕。
16尖鋒
當時寫字,重視尖鋒,用尖鋒為主。但這樣的筆,只能寫小字,不能寫大字。
一是筆頭的尖端,二是筆頭的側面。筆鋒=尖鋒+側鋒。
所謂聚鋒,指筆心下端聚焦為一個尖,或者說,筆心保持圓錐形。要注意,我說的是筆心,不包括副毫。不管筆頭里面有多少層,現在我只說筆心。尖鋒是筆心的下端點,聚鋒是筆心下端聚成尖。這是使用尖鋒時最理想的狀態。你看人們點墨之后,都會舔筆,就是希望聚鋒。
要想寫粗一點的尖鋒線,除了換一枝大筆外,另外可用的方法是開鋒,就是把尖鋒拉開一點。從幾何學上說,這時筆心是一個倒置的圓臺形。
扁鋒是尖鋒呈扁平狀,筆根部分還是圓的,筆尖部分卻是扁的。這種情況緊常見于副毫一起鋪開。
破鋒就是筆心分叉。原因有幾種。一是小筆寫大字,開鋒的力量較猛,也可能是筆心中墨水不夠所致。
王羲之用硬毫筆,硬毫筆按重了容易開叉,但收筆之后,因為彈性好,又會收合。
第五種情況是散鋒。這時尖鋒的毫毛不能粘合在一起,筆心就變成下面散亂的情況。這往往是用筆不當,或者墨太干而導致的。在王羲之系統中,散鋒是不正常的。現在有很多書法作品,有大量的飛白,很多觀眾,誤以為這就是豪放,其實是用筆、用墨都有毛病。
第六,絞鋒,注意絞鋒有兩種:一種可能是筆心未絞,只是筆頭表面的被毛絞起來了;第二種最要命的,就是筆心的毫毛絞了,這時關鋒呈螺旋狀散開,書寫時線條有大量的飛白。絞鋒往往是不懂八面鋒,硬拉著毛筆運行而引起的。或者按住了尖鋒時轉手指,結果筆鋒就絞起來了。
稱為鐵錢篆,就是用尖鋒寫的。這是清代王澍的作品。國畫白描也是用尖鋒的。書法,有三樣東西,普通人看不見。如果你都看見了,你的字就寫好了。今天我講了第一樣,筆心,或者說中軸。
一枝毛筆兩個鋒:尖鋒和側鋒。尖鋒可能出現的六種狀態。筆心(中軸)為帥。
17尖鋒線的本質
:一句話是“一枝毛筆兩個鋒”。另一句是“筆心為帥”,希望各位記住。
蔡邕《九勢》一文中已經見到。他說:“橫鱗,豎勒之規”,就是一橫的寫法,也可以用作寫一豎的規范。
尖鋒線的本質,是圓點移動形成的線條;線條兩邊是輪形連續,古稱“不光而毛”;尖鋒線又稱鱗勒。
關于趯鋒,《玉堂禁經》這樣說:“七曰趯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
毛筆它垂直下紙叫“馭鋒”,這個時候用的就是尖鋒。
趯鋒是書法的基本線條,不大容易。
尖鋒線是一連串的圓點,稱為鱗勒。趯鋒是寫尖鋒線的技法。力透紙背是線條好壞的關鍵。
18毛筆側鋒用法
側鋒使用副毫來書寫;側鋒受筆心指揮,筆心是關鍵;使用側鋒時,筆心經常是彎曲的。
為什么通常不用筆腰寫字呢?因為筆心彎曲度越大,筆尖就越散,把筆腰部分都彎過來,勢必尖鋒散開,如果把筆根都按下去,那更是全部散開了。所以通常只彎到三分筆。如果你覺得三分筆還不夠粗,你應該換用大筆,而不是去彎筆腰。
“蹲”有兩個意思,如果中軸原來是直的,現在蹲,就叫他彎一點;或者中軸原來已經彎曲,現在蹲,就叫它更彎一點。總之,蹲,就是增加中軸彎曲度的動作。
尖鋒是一點,側鋒是一周。理論上筆心可以向一周的任何方向彎曲。通常我們說“四面八方”。
側鋒有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取決于筆心的彎曲度。筆心可以向四面八方彎曲,這就是八面出鋒。
側鋒輕重有一、二、三分筆。側鋒方向有八面,可以八面出鋒。蹲鋒是壓彎筆心(中軸)的動作。
19側鋒線的本質
用筆、識勢和裹束。用筆包括五執筆和九用,五執筆已經講過了
就是筆腰先行,筆尖在后。當運筆停止時,尾部就是筆腰的痕跡,好象折斷的木頭,所以稱為斷筆。筆尖有沒有到達最后呢?沒有,這是側鋒線的重要特征。
挫筆就是強力快速行筆。因為挫筆快速,所以可以用來寫重復、連續的點劃。
挫筆就是運用側鋒(或者說副毫)的技法。挫筆寫的線條,特征是尾部如折斷的形狀。挫筆推進速度較快,還可以連續挫。
練習挫筆,要從比較粗的線條開始,容易見效果。所以下筆以后,先蹲。然后快速地拉過去,推一下,這就可以了。你看這效果,這就是挫筆。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不自覺的在最后加了一個蹲。他寫的時候,其實寫得滿好了,但到最后他加了一個蹲。你這個蹲一加,就把墨按出來了。一按出來,這個地方尾巴斷筆的效果就沒有了。所以你要注意,它是完全的平推。
側鋒線是筆腰先行,筆尖在后。側鋒線尾部呈折斷狀,故稱斷筆。挨鋒捷進為挫筆,是九用之一。
20換筆心
筆鋒到了要轉彎的地方,就要做點動作。這動作就等于司機轉方向盤。控制筆鋒的方向盤,就是筆心。只要把筆心扭過來,筆鋒就順了。這個扭筆心的動作,書法上稱為“換筆心”。
《玉堂禁經》說:“六是衄(nǜ)鋒,住鋒暗挼(ruó)是也,烈火用之。
“換筆心”這個術語,指筆心換方向。九用之六為衄鋒,即扭動筆心方向。運用衄鋒的實例:烈火勢。
21中鋒和偏鋒
烈火勢路線:7—3—9—3—8—6—7。換筆心6次,也就是手腕動了六次。你看得出行筆路線,你就能走這條路。反過來說,你看不出行筆路線,你還是不要下筆。
當毛筆一下紙面,就有一條行筆路線。這條路線,可能是幾個方向所組成的。在轉接的地方,就要換筆心。
當筆心彎曲時,它只能向彎曲的方向前進。這時候,你只享有一面鋒,一個方向。筆心彎曲時,不能向左右走,也不能倒退。其他七個方向、七個面,這時候你都用不到,也不能用。只有筆鋒垂直時,才有八面鋒的自由。這規則聽起來很簡單,但很多人經常會犯規。
中鋒和偏鋒。中鋒和偏鋒不是兩種技法,而是指行筆時的兩種情況。
沈尹默在《書法論》里邊說:“筆筆中鋒,點畫自然無不圓滿可觀。所以歷代書家的法書,結構短長疏密,筆畫肥瘦方圓,往往因人而異,而不能不相同的,就是'筆筆中鋒’。因此知道,'中鋒’乃是書法中的根本方法,必當遵守的筆法。”
中鋒是主要的根本的,因為中鋒可以保持筆毫順。偏鋒會把筆毫弄亂,所以是暫時的,短時間出現的。中鋒線條圓滿穩定,偏鋒線條富有姿態。
正鋒是筆心四面對稱;中鋒是筆心左右對稱;偏鋒是筆心左右不對稱。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得出結論:正鋒是八面鋒的中心位置。中鋒是行筆時保持筆毫順暢的基本位置。偏鋒是筆毫偏移引起線條變形的位置。
擺動筆管可以控制筆心,調整尖鋒位置;行筆中有意連續搖動手腕,稱為振。手腕的擺動,不但可以調整尖鋒的位置,還可以造成線條的波動。所以有時候書家特地搖動手腕,以創造動的效果。
“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本節要點:復合線條和單一線條的換筆心。中鋒和偏鋒,調節尖鋒的位置。“振”:有意連續搖動手腕。
22運筆
語文老師教你識字,是教你寫筆畫。書法老師要你把筆畫變成藝術線條。一根線條,從頭寫到尾,稱這一次運筆。
寫字,是以筆畫為單位的。書法,是以線條為單位的。復合線條,是單一線條的組合。
因為連寫產生,書法中稱為牽帶,或者牽絲。牽帶不寫也不要緊,它可有可無,所以叫虛筆。但本來就有的筆畫,你不能省略,那是實筆。
寫長線條未必證明這個人有本領,只證明他寫的時候,心情比較急促。
書法線條的背后,是文字的筆畫。反映文字筆畫的書法線條,這是實筆。反映筆畫聯系的書法線條,這是虛筆。虛筆有時表現出來,有時不表露在紙上。
本節要點:運筆=起筆+行筆+收筆。實筆表現點畫,虛筆表現聯系。藏鋒和露鋒,指是否看見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