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昨天分析的結論,要提升學習效率,其實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1、提升隨意注意的穩定性與持久性
2、選擇最合適的學習方法
要做到提升隨意注意的穩定性與持久性,可以從兩個維度去思考,第一是針對隨意注意的特性出發,第二則是從它的對立面不隨意注意出發,減少不隨意注意的產生。隨意注意的特性和不隨意注意的影響因素,其實整合起來也就是三類:
1、個體因素:性格、自控力、意志力、情緒和興趣等
2、任務因素:就是復習的科目這一塊。
3、環境因素:新刺激物的強度、新穎性等等
因此,我們的方案措施,也就可以從這三個角度去下手。
1、個體這一塊: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點,情緒不好、心情不好這些都是狀態,是可控可轉變的,而性格活潑或外向這些,則是穩定較難轉變的。我們要先了解自己的個性、人格特征,然后盡量地去放大和利用自己的性格特征去選擇最合適的復習方法與場地。而對于情緒、心情這些,我們在后面再慢慢討論。但有一點還是可以做的,就是開始去降低自己對于外界的強烈好奇,開始學習“清心寡欲”。
意志力和自控力這個課題,可以去參考《意志力》一書進行深入學習,我們也會在后面進行詳細討論。
2、任務這一塊:其實就是我在day2寫的方式那般,首先通過計劃讓復習組織化,然后通過游戲設置讓復習任務化,還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設計屬于自己的復習、記憶方式,讓復習變成一件又酷又好玩的事情。
3、環境因素:這一點是我們難以去控制的,只能盡量影響。就好比,圖書館里突然有人打架吵起來了,除非睡著了,不然真的很難不注意到。所以,我們只能通過一些小技巧去降低環境引起的注意力轉移。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當我們注意力被吸引而產生轉移時,則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無需因此而去責備自己,更不能因此而進行歸因,覺得自己就是個看書不認真,總是容易被打擾的人。我們應該接納這樣的自己,然后通過鍛煉去降低自己注意力轉移的發生。
其次就是可以結合番茄鐘,增強自己的意識監察。在番茄鐘時間內,我們必須強烈自知:這個時間點就是要用來看書的,不能有任何的轉移。如果出現一些小插曲,可以立馬講腦海中的問題寫下來,這樣問題得到了回應,心里也就不會一直牽掛了。我們可以借助這種方式,逐漸地鍛煉自己的專注度。
而關于學習方法這一塊,其實也可以細分為:學習方法、記憶方法兩種。學習方式是指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我們所采納的策略;而記憶方法則是我們要去記憶一些知識時,所采納的方法。記憶方法我們將放到明天再講,今天討論下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首先也包含著,學習時間的安排。我建議是結合番茄鐘,這樣大腦能夠得到講好的休息,不會那么容易產生倦怠。在不同科目的學習時間安排上,我想很多同學都聽說過,不要一直學習某個學科,建議是各個學科交錯復習,讓大腦有個休息。我也很認同這樣的看法。
我之前學習一直有個習慣,就是喜歡邊聽歌,邊看書,覺得外在環境太吵,容易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希望用耳機來個自己營造一個舒適的復習空間。但其實現在我不是很建議這樣做。雖然邊聽歌邊復習并不沖突(這是一種隨意后注意的現象),但是我們往往容易在學習任務一復雜時,或者意志比較薄弱時,就被音樂吸引而轉移注意力。另外,由于左右大腦的分工不同,我覺得將聽音樂的時間調整到番茄鐘的休息時間,會更有利于我們大腦的放松與鍛煉。
知識學習方法,這個得分成兩個方面去思考,一個是方法的形式,一個則是方法的內容。關于方法的形式上,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方法,可以整理思維導圖,可以抄寫,也可以大聲朗讀,只要適合自己,就是好的方法。不過最好和個人的興趣、愛好相結合。
而在方法的內容上,我覺得有兩個關鍵字最能夠說明:理解、整理。不是讀懂句子就是理解,真正的理解是能夠舉一反三,在腦中迅速閃過與之相關的知識點或現象、案例。其實理解知識就是讓我們的大腦判定,這個知識點與我們有關聯,然后對其產生印象和記憶。而整理則是對學習過的知識的歸納與梳理,是我們對于知識的一種重組。
用三個問題來說明,就是1、是什么 ? ? 2、和我有什么關系 ? ? ?3、怎么做。
若每個知識點都能這樣進行深度思考,那學習便是有質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