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面這三個孩子,你猜后來他們的人生怎么樣了:
一出生,就被寄養在親戚家;
小學還沒畢業,父母離婚了;
上學淘氣,經常被父母暴揍。
或許你會想這么差的原生家庭,孩子一定會輸在起跑線上。甚至會脫口而出這句話: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愈,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近些年“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太火了,很多人都把成年后的各種人生問題一股腦全推給了“原生家庭”。很多專家教導我們要與原生家庭和解。這種理論有錯嗎?沒錯,這都是心理學家嚴謹研究的成果。真正影響我們的是如何把握應用的邊界,如果不加思索把概念理想化、萬能化,受傷的最終是我們自己。
為什么我這么說呢?因為每每聽到“原生家庭”這個概念,總讓人有一種窒息感,隨之而來是一種乏力感。甚至讓人生陷入命定的被動模式,失去探索的動力和前行的勇氣。
偶然看到一本書《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說實話,看到書名的那一刻,內心就有一種光透進暗室的感覺。翻開前言,作者詳實的研究案例和悲憫的解讀態度就深深吸引了我。因為,每一次,看著心中有愛的作者談論“悲慘”的事件的文字,就會給人一種很深的治愈感。這與一些媒體型專家,動不動會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擴大人性的惡在我內心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些看似在揭示本質,結果卻是讓很多讀者內心長出了一根根雜草,讓很多人的內心陷入幻滅。當然我并不反對批判現實的作品,但是沒有悲憫情懷的敘述和解讀總是難免將很多局外人推向更負面的生活狀態。
說回這本書,它研究的就是我文章開頭講的那些出身原生家庭很不好的孩子后來的人生命運。結果是什么呢?很多人被譽為“超人”。因為后來他們的人生不僅沒因為“原生家庭”陷入至暗之地,反而擁有了在社會上的高光人生。
我也很好奇,這些“反常識”的真實故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當我一個一個案例閱讀時,我內心里長出一種東西:原生家庭不可改,我命由我不由天。這不是一句雞湯,而是突出重圍的必然選擇,甚至是他們人生困境的最優解決方案。
我們總能看到,許多青少年盡管經歷了很多逆境,但他們不僅克服了重重困難,并且在這個世界上過得很好。他們在童年經歷的逆境其實可能對他們起到了反向激勵作用。社會學家稱這樣的人具有“復原力”。復原力的核心就是人們在逆境中表現得比預期的要好,在遭遇許多不利因素時,這些人總是能夠朝著好的方向努力。正如尼采所說:凡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強大。
每個復原力強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起點故事。
我認識一位80后女孩,她說她出生不久就被寄養在了舅舅家。為什么?因為在只能生一胎的政策下,父母想再生一個男孩,只能將她藏到外面去。雖然舅舅一家對她也很好,但畢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待在父母身邊。雖然上中學就回到了父母身邊,但在大多數時間是住校的狀態下,她跟父母之間的關系一直很疏遠。她說,她跟媽媽最有親密感的時間是結婚前幾天媽媽來北京陪她,跟她同睡一張床。她們聊到了以前很少涉獵的她的幼年、童年。那幾天,她找回來了自己的根,找回了二十多年從未體驗過的母女間的親密,感覺好幸福。
那種“寄人籬下”的童年生存環境造就了她一顆渴望成為重要人物的強大動力。她從偏遠的山鄉考上了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參加工作后,她多年蟬聯公司銷售冠軍。有一次公司銷售團隊對賭PK,在懲罰措施一欄中,很多男同事填的是吃苦瓜、爬樓梯,最狠的是剃光頭。你猜她寫的什么?剃光頭!很不幸,月底她沒有達成目標。她主動兌現了剃光頭的承諾,隨后好長時間戴著假發。還有一次,董事長為了激發團隊潛能,提出銷售門票100張可以獲得獎金20萬。那月她瘋狂努力,最終拿到了這個獎勵,而且是全公司60多人團隊唯一一個拿到這個獎勵的。
無論是高考、做銷售,她都用生命捍衛著自己鎖定的目標。她就是我身邊真實的超人。然而,私下跟她的交流中,還是能感受到她內心也有最柔軟、最脆弱的一塊,她承受著很多童年順遂的同齡人沒有的巨大的內心壓力與孤獨感。從這個真實的故事中,你能發現超級復原力是怎么來的嗎?
再說說越來越普遍的離婚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離異雙方在獲得更大自由的同時,最為糾結的是孩子的問題。所有的財物都可以邊界清晰的一分為二,孩子的監護權從法律關系上講也可以很明確。但是,毫無疑問,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離婚讓孩子明白他的世界原來是可以輕易被撕裂的,而撕裂的力量并不是那種罕見的、極端的虐待或恐怖行為,而是一些普通的事情,有時甚至是所謂的好事。
我們會發現,很多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比較早熟,不僅更早承擔起了家務,還有了一顆倔強的心,學習更刻苦,成績更優秀。進入社會后,因為更有責任感、更敏感、更有同理心,他們也會成為團隊的骨干,甚至頂梁柱。腦補一下你身邊的例子,你認為這些離異家庭子女的超級復原力又是怎么來的?
不要誤解,雖然童年的逆境從客觀上造就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我并不是說逆境是好的,真相是這些超人都有一顆孤獨的內心。因為他們改變的是應對外部世界的方式,猶如更換了一個人生劇本在“表演”,為了取悅或安撫周圍的觀眾而上演的表演。但在一個人時他們還是會卸下妝扮,陷入強烈的孤獨中。換句話說,他們大多數人的內心狀況并沒有很快恢復或彈回到最初的狀態,而是被他們早期的經歷永遠地改變了。逆境并沒有隨著他們的“強大”而除去,而是會形成潛意識,進而影響他們成年之后的人生。
很多時候,逆境會成為人生的分水嶺。要么“扛過”了變得更強大,要么“被難住”成為人生難以逾越的天花板。
心理學中有個“鋼化效應”:較之于曾經經歷過嚴重逆境和輕微逆境的人,那些經歷過一些適度逆境的人往往比較成功,對生活往往比較滿意,也更有能力應對自己遭遇的問題。所以說,適度的壓力有利于人的成長。如果我們體驗過了壓力感,我們就不會那么害怕未知境況,我們開始把威脅和問題看作能夠控制的情況,從而敢于去面對。
有一個很吊詭的現象,常常是那些無所依靠,動蕩不安的人抓住了未來。反而是過得很好的人被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這其中又有什么隱秘的原因呢?
對于一個擁有穩定的、可預期的生活的孩子來說,活在現在可能代表著無憂無慮和天真無邪的狀態,而思考未來可能會令他們感到恐懼和不確定。
對于許多超人來說,最容易逃避現實的地方就是未來,他們最害怕的不是改變,而是生活將保持一成不變。展望未來,勇敢無畏的他們不會有什么損失,反而生活環境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好。
盡管逆境會帶來痛苦和危險,但其影響也不全是負面的,也可以成為增強同理心和個人能力的途徑。如果你是家長,就要抵制保護孩子免受一切傷害的沖動,讓他們去面對一些棘手境況。生命難免會給孩子制造一些艱難困苦,孩子正是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自信、勇氣與智慧。
對于許多超人來說,他們擁有的秘密武器就是自我控制。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他們就能抵制誘惑,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調節自己的情緒,并朝著自己想要達到的方向努力。
面對逆境,個人內心的反擊可能與外部真實的反擊同樣重要。不斷地質問“為什么”可以讓人找到安慰,但也僅僅是安慰而已,并無助于改變這種境遇。但如果能換個問題“為什么不”,就可以聚焦未來,看到更多可能性,就可以激發自身更大的潛能,在初始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啟動自己人生向好的方向轉變的可能。
可能你會認為出身逆境的這些人太特殊,給你看一個數據:全世界75%的孩子遭受過童年逆境,只不過大多數比較隱蔽一點而已。或許,閱讀本文的你小時候也曾遭受過或大或小的“童年逆境”。但這不應該成為我們未來人生的“前因”,他不能必然導致什么。他盡多是我們的“初始條件”而已,通過自我的啟發和引導,我們可以創造更多“后續條件”,讓生命發生更多的改變。
我們無法選擇出身環境,但毫無疑問,我們可以竭盡所能過好我們這一生。
成為“超人”,只需要做兩件事: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帶著勇氣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事情,并能敏銳地區分這兩者。
面對“超人”,我們除了要關注他們“如何從困境中逆襲成功”,還要真誠地問一句他們“內心感覺怎么樣”,給予理解與關愛。
愿我們從原生家庭繼承下來的,不僅有扭曲的童年逆境,更有翻轉命運的內在勇氣。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請關注、點贊、轉發,讓至少一個人因你的舉手之勞而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成為一盞燈,最終我們匯成燦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