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復盤完忙碌的一月,今天已進入到二月的第一天。早起讀書的一天,斗志滿滿,漸漸喜歡上忙碌的自己,有事做的自己,有計劃有方向的自己。30歲,好像才活明白了又好像還沒活明白,這一年,我想好好與自己內心對話,找到屬于自己的活法,好好做自己。
撫養孩子的同時也是在尋找自己。今天明白,哦,原來孩子發脾氣時并不是喜歡那樣做,只是展示出真實感受,表達失落,憤怒與難過擺了。
其實,作為大人有時發脾氣又何嘗不是呢?誰會喜歡發脾氣,都是自我感受的一種表達。
那具體怎么做?
1、不能回嘴吼他或者粗暴對他
試想,如果你發脾氣了,此刻很憤怒,另一個人卻也很生氣的對你吼,或者對你的感受視而不見,你是個什么樣的感受?其實,孩子也一樣。
這樣就等于懲罰孩子展現感受。只會導致情況惡化。
2、不能視而不見
視而不見就是一種冷暴力。這樣反復幾次,就會在孩子心中形成童年陰影,即便這種方法有時很有效。
有次我家孩子一直哭鬧讓他奶奶抱,哭著喊著讓奶奶抱,我婆婆正在洗衣服,可能她想把衣服盡快洗完一直沒理孩子;我在一邊正在練習英語口語,我想著我婆婆會停下此刻正在做的事情,畢竟孩子此刻需要的是她的懷抱。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直沒理孩子,孩子越哭聲音越大,都能有5分鐘,我就趕緊把孩子抱起來安撫,安撫能有10分鐘孩子才漸漸停下了哭泣,后來我把這件事給孩子爸爸講了,孩子爸爸就說他媽有時就是那樣,他小時候經常被他媽媽那樣對待,當時的感受就是“恨和埋怨”
所以孩子在哭鬧要抱抱時,應該停下正在做的事情,抱起來安撫。
到底該怎么做?
3、不需要答應他想做的事情,而是同情他的失落感。
用語言說出當下發生的狀況。你生氣是因為……,對不對?
這樣,孩子遲早會對失落感培養出容忍度。
當孩子發脾氣把你逼到了極限,這時你該做的是反思,而不是立刻反應。不要覺得孩子是沖著你發脾氣,而是要持續觀察孩子,注意他的情緒,并嘗試用語言說出孩子想溝通什么,找到他情緒失控及行為失控的觸發因素。
找到觸發點之后,下一個任務是觀察你孩子發脾氣的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或其他成年人扮演的角色,如果你不在場,例如在學校時,當孩子用行為跟我們溝通時,我們不應該指責,而是分析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因為孩子還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孩子成長路上,父母需要不斷學習,打破自己固有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