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shall B. Rosenberg
中文版翻譯:阮胤華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們是否常常會覺得,語言蒼白的不能表達自己最真實全面的想法,甚至選擇沉默。有沒有一種溝通方式,能使我們情意相通?
非暴力溝通宣稱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并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觀察 - 我看到了什么,需要分辨不是我判斷是什么,我們往往會混淆兩者
感受 - 我真實的感受是什么?
需要 - 什么樣的需要(物質的,情感的,安全感的)導致我有那樣的感受
請求 - 我想要對方做什么來照顧我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批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愿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
人們越是習慣于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于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怎樣區分你是在觀察還是在評判?
中國足球很爛(評判)
中國足球隊從來沒有打進過世界杯的第二輪(觀察)
如果你飲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會出問題(把預測當作事實)
如果你飲食不均衡,我就會擔心你的健康會出問題(由觀察到自己的感受)
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然而受文化、教育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人的心靈被壓抑,以致我們的感受“像軍號那樣單調”。我們基于各種原因,很少去體會自己真正的感受,更不用說去表達出來。
你是否也像很多人一樣,吃驚的看到即使是蒼白的語言,也有那么多種表達感受的詞匯?
需要得到滿足時:
興奮 喜悅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興高采烈
感激 感動 樂觀 自信 振作 振奮 開心
高興 快樂 愉快 幸福 陶醉 滿足 欣慰 心曠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靜 自在 舒適 放松 踏實 安全 溫暖 放心 無憂無慮
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
害怕 擔心 焦慮 憂慮 著急 緊張 心神不寧 心煩意亂
憂傷 沮喪 灰心 氣餒 泄氣 絕望 傷感 凄涼 悲傷
憤怒 惱怒 煩惱 苦惱 生氣 厭煩 不滿 不快 不耐煩 不高興
震驚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獨 郁悶 難過 悲觀
沉重 麻木 筋疲力盡 萎靡不振 疲憊不堪 昏昏欲睡 無精打采
尷尬 慚愧 內疚 妒忌 遺憾 不舒服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應區分感受和想法。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比如 “我覺得這不公平”,“我覺得老板很卑鄙”。而當你說”你能來,我很高興“,或”你幫我的忙,我很開心“的時候才是真正表達感受。
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怎么去解釋別人的行為。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時候的四種選擇:
責備自己
指責他人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反應。
每個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
自由選擇 (Autonomy)
慶祝 (Celebration)
言行一致 (Integrity)
滋養身體 (Physical Nurturance)
玩耍(Play)
情意相通(Spiritual Communion)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情感的奴隸 - 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如果別人不高興我們會感到不安
面目可憎 - 惱怒,無動于衷,態度生硬
生活的主人 - 樂于互助。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完全的責任
當我們請求幫助的時候,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的意思含混不清,別人就很難知道你究竟想要什么。當對方給予反饋的時候,我們應當表達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則應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傾聽之后,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但要注意在對方充分表達后進行。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大聲地提出請求 ,需要的話換一個環境 。
談話應當是生動有趣的,當我們不知道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么期待的時候是很累人也是浪費時間的。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人生的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進行自我寬恕并愛自己。
怎樣充分表達憤怒,非暴力溝通給出這樣的答案:
停下來、呼吸
留意我們的指責
體會我們的需要
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先傾聽他人,留意頭腦中出現的暴力想法,而不評判他們。一旦意識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會發現彼此相同的人性。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是我們的愿望得到滿足。
在必要的時候,我們需要使用強制力來避免傷害。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而不是為了懲罰、羞辱或譴責他人。
在別人表達感激時,人們通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自我膨脹,相信我們比別人優越;另一種是假謙虛,否定別人的欣賞,聳聳肩說:“哦,這沒什么?!?/p>
不要那么謙虛,因為你沒有那么偉大。
在贊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在表達感激時,我們應當說出:
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當別人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與對方一起慶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
后記:本文是讀書筆記,大部分內容是原文摘錄,少量是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