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于被許多人視為神秘而玄虛的哲學,馮友蘭曾經下過這樣一個比較簡潔的定義: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他說:“人生論,宇宙論,知識論等等都是反思的思想的產物。就連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識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產物”。
? ? 除了“世界(生命)為何存在”這個問題外,人為什么活著,生從哪里來,死往何處去等問題,都是科學無法解決的,只能交給哲學和宗教了,而圍繞著哲學,宗教這些核心命題所進行的思考以及由此思考引發(fā)的行為就構成了人的靈魂生活和精神生活。
讀中國哲學永遠無法超脫馮友蘭。
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于我,就是把它當作構建“框架”的讀物,讀完此書,必然是要讀更多的相關才能滿足“框架”內填充的需要。但這本書就象連接思考的橋梁,在此記錄下我的讀書筆記與粗淺感想,希望有一天自然能相互融通,相互融合。
? 中國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的眾多背景有關。在中國古代,重農輕商,而且家族制度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城邦制度,家族制度使得中國哲學的各大派系也稱為“家”。司馬談是第一個對中國古代百家嘗試分類的人,他把古代哲學主要分配為六個學派,就是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我們現(xiàn)今大多用司馬談所分的六大家:
“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辯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述之士。”
? ? 馮友蘭先生首先指出中國哲學對于中國人實際上起到了宗教對于西方人的作用,宗教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中國人不那么關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的宗教意識不濃,是因為他們的哲學意識太濃了。他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 ? 在漢朝的時候,獨尊儒家。漢朝中后期時,孔子的地位已經被推崇到頂峰,儼然如中國版耶穌。
? ? 中國被有的西方人斥為沒有哲學與信仰,那只能說他沒有了解中國。
? ? 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圣人的人格既是內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中國哲學的主題是內圣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yǎng)成這種人格。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
諸子百家是我們中國人的根與魂。
1.儒家
儒家的形上學、理學和心學也都對中國哲學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中國第一位教師,他的主要觀點都在《論語》里。孔子學派的主要觀點就是仁、義。仁就是“愛人”,孔子認為,必須要先愛人,才能發(fā)展好的德性。孔子學派非常強調“正名”。就是在不同的地位上,就要做好不同的事。不管擔任什么職分,必須先“正名”,后做事。孔子在義的觀念上,推導出“無所為而為”的觀念,這跟道家所講的“無為”是十分不同的。孔子強調,要先知命,然后去做,努力實現(xiàn)“命”,再者,要成為儒家所說的“君子”,也必須要先知命。
孔子一生都在強調仁和義,他教導每一個人都應仁、義,但他并沒有很完善的解釋原因,孟子的出現(xiàn)試圖解釋這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建立了“性善”學說,這個學說成為孟子的主要論點。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講,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派”。他強調的“性善”學說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孟子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但每一個都會往不同的方向發(fā)展。性善即“側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擴充,就變成四種“常德”,即儒家極其強調的仁、義、禮、智。這些德,若不受外部環(huán)境的阻礙,就會從內部自然發(fā)展(即擴充),有如種子自己長成樹,蓓蕾自己長成花。
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換句話說,人如果充分發(fā)展人的本性,不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與天合一。孟子及其學派講到天的時候,指的是道德的宇宙。理解了這個道德的宇宙,就是孟子所說的“知天”。一個人如果能知天,他就不僅是社會的公民,而且是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說的“天民”;一個人通過充分發(fā)展它的性,就不僅知天,而且同天,即與宇宙同一,成為一個整體。由此就認識到“萬物皆備于我”。
孟子哲學中有神秘主義成分,它體現(xiàn)為“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孟子的一個專用語,是人和宇宙融為一體的氣概,有超越道德的價值。培養(yǎng)浩然之氣的辦法,一方面是“明道”,提高人對“道”的領悟;另一方面是孟子所成的“積義”,即堅持不懈地做天民所當做的事。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就是孟子說的“配義與道”。浩然之氣不是別的,就是充分發(fā)展了的人性,而每個人的人性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圣人,只要他充分地發(fā)展他的本性就行了。
進入北宋到公元11世紀下半葉,儒經歷了一次更新,形成宋明理學,亦稱為新儒學。新儒家將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做為儒家最重要的經書,朱熹作《四書集注》。更新的儒學有三個思想來源,第一個自然是儒家本身的思想。第二個來源是佛家思想,連同經由禪宗中介而來的道家思想。第三個思想來源,便是道教。
更新的儒家分成兩個不同的學派,分別以周敦頤的兩個學生程顥和程頤兩兄弟為創(chuàng)始人,有的學者認為,程顥的思想是后來陸九淵“心學”的源頭,程頤的思想則后來朱熹“理學”的源頭。
出現(xiàn)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學派”。這兩個學派爭論的主要問題乃是哲學的根本問題:自然中的規(guī)律,是否是人頭腦中的臆造,或宇宙的心的創(chuàng)作。
陸王學派的陸九淵和王守仁都經歷了“頓悟”,陸九淵有一天“讀古書至’宇宙’兩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朱熹支持程頤的說法,認為“性即是理”,而陸九淵卻說:“心即是理”。這正是兩個學派的基本分歧所在。在朱熹的思想體系中,心被理解為“理在氣中”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朱熹說,性即是理。但陸九淵卻正相反,他認為心即是性,他說性、情、心、才都是一個事物,只是文字不同而已。朱熹認為現(xiàn)實世界包含兩個世界,一個抽象的,一個具體的,在陸九淵看來,現(xiàn)實只包含心的世界。
孟子后來者,“六經皆我注腳”的陸九淵與王陽明就是孟子的嫡親,而王陽明是集大成者,王陽明的“致良知”,良知的本體就是天理,就是仁義,就是性善,就是道。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指的是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一經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能區(qū)分何為善、何為惡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一格物,在這里就是“為善去惡”。
2.墨家
? ? 墨家,是第一個反對儒家學說的派系。墨子是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墨家大部分是由“游俠”組成。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戰(zhàn)斗的傳教士。他傳教的目的在于,把傳統(tǒng)的制度和常規(guī),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學說,一齊反對掉。批判孔子注重“禮”的觀點,墨子認為,孔子所強調的“禮”,是社會上層人士才會去做的,如果在平民中施行的話,就是奢侈浪費。墨子特別反對注重他認為無實用價值的東西。在墨家,墨子制定的制度是非常嚴謹?shù)摹D佑凶约旱能婈牐袝r候也會參與一些軍事活動,但墨子建立軍隊真正的目的還是自衛(wèi)。墨子自己的主要觀點就是“兼愛”,意思是要每一個人都同等的去愛別人,這個社會就會變得美好。在墨子學說中,其實帶有一點神秘色彩,因為墨子為了說服更多的人相信他的學說,就建立“天志”和“明鬼”的形象,意思說如果一個人實行了兼愛的話,天神就一定會賞賜他;而一個人如果十分自私,不去兼愛的話,一些鬼神就會懲罰他。在這里,我覺得馮友蘭先生說的非常好:“墨家相信鬼神存在,可是同時反對喪葬和祭祀的縟禮,固然好像是矛盾的。儒家強調喪禮和葬禮,可是并不相信鬼神存在,同樣也好像是矛盾的。”
? ? 儒墨兩家更根本的分歧是:儒家認為人順其本性,愛就有薄厚,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即是在薄厚與同體之間的合適選擇;而墨家的兼愛就不得不靠外力。因此,墨家就須回答,人為什么要行仁義,他求助于超自然和政治的強制力量就無可避免地帶有了一絲功利。
3.道家
? ? 道家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影響也非常大。道家哲學到了后期,就漸漸的帶有一些浪漫主義色彩和神秘主義色彩。
? ? 一開始的道家人,都是屬于隱者的那種。道家不同于儒家,儒家有入世的觀點,認為只有在這個世上作為,才可以使世界和自己更美好。而道家恰恰相反,道家有出世的觀點,認為這個世上罪惡和欲望太多,要自己去修道。道家的發(fā)展:先秦道家哲學的發(fā)展,一共有三個主要階段。屬于楊朱的那些觀念,代表第一階段。《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二階段。《莊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階段即最后階段。
? 楊朱幾乎算是最早的道家人,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一毛不拔”成語出于此,楊朱是極端的禁欲利己主義。到了老子的時候,老子更加強調于自然和人之間的關系。老子認為,“道”無名,你理解它,它就在你心里,但它不叫道,道只是給它的代稱而已。老子也強調“反者道之動”,即物極必反的觀點。
? 莊子有《逍遙游》、《齊物論》等,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莊子更加強調的是人在這個世上如何獲取幸福。每一個人對幸福的定義都不一樣,但莊子認為,人或是萬物,當他們充分的發(fā)揮了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就是相對幸福的時候;而如果一個人已經和自然融為一體并相互幫助的時候,就是絕對幸福的時候,這種人就稱為圣人。因為他已經和“道”合一了。
? ? 想起曾聽說過一句話,莊子是一帖安慰劑……但我以為高深玄奧莫過于莊子,用莊子自己的話來說,他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生死無終始者為友,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可以想象得出他是直接牽著造物者的小手,一起看夕陽,一起散步,一起談笑風生……就象莊子講浮生若夢,并不是教導人們活著是虛妄的,活著沒有意義,而是教導人們要去偽存真,活出本真的自己。
? ? 我以為所謂哲學,先要看透生死,所以才能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 莊子怎么看到生與死?莊子對生死的態(tài)度,為常人不解。他不怕死,坦然面對。在他快死的時候,他的弟子準備厚葬他。他說,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為我陪葬的玉石珠寶,世上萬物是上天送我的東西,難道陪我安葬的東西還不齊備嗎?他的弟子擔心:說怕老鷹、烏鴉吃了老師。莊子卻說,以天地為棺材,會被烏鴉吃掉;埋在土里,會被螞蟻吃掉;從烏鴉嘴里搶來給螞蟻吃,這樣不是偏心了嗎?一個人能坦然面對生死,確實體現(xiàn)出了境界。莊子真是做絕了,老婆去世了,他不但不哭不傷心,反面鼓盆而歌。他的朋友惠施看不慣,質問他,他卻講了一番生命由生到死運行的道理。 且看莊子認可的道理是什么樣的。莊子說,生、死都是大化運行中的一個階段,所以對于死亡不必恐慌,要順其自然。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游》)。他告訴惠施,他經過追本溯源,去觀察最初的開始,感知到這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正常,所以就對老婆的死不傷心了。莊子講逍遙游,認為人可以隨心所欲、游刃有余、追求個性解放和縱情舒展,對自由的向往和渴望一直是莊子的追求,他反對以仁和義等去左右人的自然狀態(tài)。他認為一顆自由的心可以飛翔,希望人能通過頓悟,到達一個富有神韻的境界,過上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他對這種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的。對無為之“道”的體認,對自然生死的參悟,讓莊子有一顆明亮而輕松的心。 另外,莊子認為,生和死,是相對的,所以他更看輕了死的人世悲情性,而對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悟。
? ? 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這種對生死、是非、可與不可等的辨證體認,讓莊子站在一個更高的境地看事物,從而更加注重張揚個體自由的價值,而反對以仁、義、禮、智等概念建立起來的狀態(tài)。
? ? 坦然面對死亡,領悟了自然的真諦,就是智慧。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亦如此。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是古希臘的一位偉大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以“瀆神違教”之罪被判處死刑。他臨死前都在學習討論中度過,就象他以前在獄中和獄外的談話一樣,其言行均出自于他的弟子柏拉圖《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蘇格拉底說“我們的出生只不過是一種睡眠和遺忘”,學習就是回憶起在另一個生命中獲得的知識。蘇格拉底提出一種新的想法:靈魂是不朽的,因為它能領悟,能分享真、善、美,而這些東西是永恒的。人能夠認識神,因為人在神那里擁有某種與永恒和不死相似的東西。
? ? 蘇格拉底是在中國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死后10年出生的,而蘇格拉底死后9年是中國另一個大儒孟子(約公元前390年--前305年)出生了;而中國的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約公元前480年--前420年)可以說是與蘇格拉底是同時代的人了,他們倆生死都沒有相差幾年,墨子比蘇格拉底早出生11年,早死21年。釋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5年,涅槃于公元前486年。可以說,在那個偉大的時代,中西方曾經幾乎是在同時代出現(xiàn)了那么多的偉大的智者,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天意?
4.名家,是我認為非常有趣的一個派系,它多以辯論家為主,很多人更喜歡叫他們“詭辯家”。代表人物為公孫龍與惠施。據說公孫龍有一次騎馬過關,關吏說“馬不準過。”公孫龍回答說:“我騎的是白馬,白馬非馬。”……就這樣連馬一起過去了。
? ? 在他看來,白馬并不是馬,白馬是白馬,馬是馬,馬的顏色有白色,但白色的馬并不是馬,它們不是同一種物質。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出:公孫龍注重“名”是不變的,而“實”是可變的。
5.法家的哲學大都與政治有關。起先的法家人都是在政治上比較有名的人,起先的法家分為三派,其中以商鞅一派為主。商鞅十分注重法治,就是國家的法律,他還十分注重用人的方法,在用人這一方面,他在當時是十分杰出的。法家真正最頂峰的時候,還是韓非子。當時的秦朝幾乎實施了韓非的全部理論。韓非強調的治國之道,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對于君主的看法,就是“無為而無不為”,這跟道家所講的“無為”很像。他強調,君主就是要“無為”,“無為”的原因不是他“不為”,而是他要叫別人幫他“為”,這是韓非和法家所講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正概念。韓非在法治上做的很好,他認為一個國家就是要有獎有罰,這是實在的。法家和儒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法家是現(xiàn)實主義的,而儒家是理想主義的。
? ? 法家對于中國社會的法治起了一部分的作用,在現(xiàn)實主義哲學中也做了十分大的貢獻,可以說,秦朝的成功,離不開法家的哲學思想。
? ? 但,值得一提的是自古法家巨子為什么都沒有好下場?吳起被射殺了,商鞅車裂了,李斯五馬分尸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被毒死了。
人際交往中有一種投射理論,你對別人如何,別人會相應投射給你,你給別人一個笑臉,別人會無法抵抗,不由自主地回贈你一個笑臉。
? ? 儒家的理論基礎是“仁”,因此相對就能得到一種正能量。而法家用的是惡,那么對應的就能得到加倍的惡。法家的人物得以善終就成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就連利用法家思想來治國的政權,往往也不會有什么長治久安和好下場。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屢試不爽。
6.說說陰陽家。這是我個人認為非常有趣的一家。組成陰陽家的人一般都是術士,他們類似于現(xiàn)在“算命”的人;或者說,現(xiàn)在的“算命”,就是由陰陽家發(fā)展而來的。陰陽家致力于解釋一些人們無法理解的自然現(xiàn)象,把它們看做是自然的啟示,或是“命運”的安排。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五行”、“八卦”、“陰陽”等都出于陰陽家。“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它們是自然界的組成元素。它們互相扶持、互相依賴,輪流交替管理四季;而陰陽家所講的“八卦”就是指宇宙和人的“命運”。陰陽家說,這個世界是由“乾坤”組合而成,“乾”是陽,“坤”是陰,兩者結合產生了這個世界,而八卦剩下的六卦,則是“乾”和“坤”的產物。相較于其他家來說,陰陽家更類似于宗教,他們相信命運,認為人可以“知命”。
? ? 漢帝國的理論家:董仲舒把陰陽家的形而上的宇宙觀和儒家的政治社會哲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他概括了了儒家三綱五常,“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最廣為人知的理論。他認為天人一體,人在身心兩方面都是天的復制品。對應天地的陰陽二氣,人之所以能與天地并列,靠的是文化和修養(yǎng)。沒有圣王的教化,人性便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這一點上,他直追荀子,不過,他和荀子的分歧在于,他不認為人性惡,他以為善是人性的發(fā)展,而非人性的悖逆。
7.中國佛教
? ?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還沒有定論,大致在公元1世紀前半葉,最早,佛教翻譯往往援引道家思想,來自西域的佛教譯著大師鳩摩羅什使用道家的名詞術語如“有”“無”等表達佛家的思想,不過他使用的是釋義法,令人看到思想的內在聯(lián)系,這實際上是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國道家思想進行綜合的一種努力。由此為中國佛學奠定了基礎。經鳩摩羅什翻譯的文字永久的影響了中國大乘佛教發(fā)展,他被稱為中國佛教八宗之祖,沒有他,就沒有中國大乘佛教。
? ? “中國佛學”和“佛學在中國”的含義不同,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終堅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學傳統(tǒng),和中國思想不相關聯(lián),對中國思想幾乎沒產生任何作用,例如玄奘由印度帶到中國的法相宗,應該稱為“佛學在中國”。2016年11月參加西安的世界宗教大會,我清楚記得與會學者有提出法相宗(即唯識宗),可能失去傳承,是因為復雜,還是與中國思想不相關聯(lián)導致的,智者見智了。
? ? 佛學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哲學思想接觸后的發(fā)展,它們互相作用,導致“禪宗”的興起,它是佛學,但思想上又是中國的。
? 鳩摩羅什弟子包括著名的僧肇(禪宗三祖)和道生。道生認為一個人順其自然地行事。不因時、因地、因人而厚此薄彼,就是無為、無心。這是引入了道家的思想,后來禪宗又接續(xù)了這個思想加以發(fā)展。道生的另一項理論是“頓悟成佛”。他們認為,成佛要有一個突變的心靈經驗,使人跳過深淵,由此岸達到彼岸,在一瞬間完全成佛。人也可能跳不過去,結果還是留在此岸;此岸和彼岸之間,并無其他步驟。他還認為“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也就是說,一切有情物都有佛性,而不自知。人要知道自己有佛性,然后,經過頓悟,涅槃成佛。形容“頓悟”,禪師們用一個比喻說:“如桶底子脫”。當桶底突然脫落時,桶里的東西在剎那間都掉出去了。人到這個時刻,心里的種種負擔,會像是忽然沒有了,各種問題都不再成為問題。“佛無凈土”,佛的世界就在現(xiàn)實世界之中。可以看出,禪宗的理論基礎,在道生這里,已經具備了。
? 禪宗的起源,舊說是釋迦除了佛經的教義外,還有“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教外別傳”。釋迦只傳授了一個弟子,弟子又傳給了一個弟子,一直傳下去在印度傳了二十八世,到菩提達摩。達摩來中國后,傳授給了慧可,又經僧璨、道信,傳到五祖弘忍,禪宗到六祖慧能是重要革命,將禪宗從廟堂之上拉到了普通百姓階層。
? 神秀的“漸修”跟慧能“頓悟”不能偏廢,我以為當然要從“漸修”開始,根器如慧能的頓悟是極少數(shù),只要用力之久,終有“一旦豁然貫通焉”。也就是漸修的工夫下得足夠的話,頓悟的時機遲早會到,或者不求頓悟而自然會頓悟。
? 個人哲學,會影響他的人生軌跡,反過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也會展現(xiàn)他的哲學觀。哲學的目的不在于認識自然而在于認識自己,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更加智慧地生活。
? 雖然哲學史上,道家提倡“不落言筌”,禪宗指出“一說即錯”,儒家也講“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但哲學還是離不開文字,離不開言說。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
? 佛家修心,道家修身,儒家治世。天下萬物皆有道,道不遠人,而人遠于道。真正改變世界的不會一家之談,不是一藥治百病,而是百病百藥醫(yī),對癥下藥。
? 人生沒有答案,未知的未來才是生活的樂趣。“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負來人間走一遭。”
? ? ? ? ? ? ? ? ? ? ? ? (寫于戊戌年正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