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的讀書筆記晚了3天,就當假期偷懶了。
《延展》這本書,是公司號召全員閱讀的,也許是老板覺得大家都在爭各種資源,而沒有好好利用手里的現有資源,陷入了一味求多的思維模式展。畢竟,一味求多的做法是無法持續的,資源永遠是緊缺的。在另一本書《稀缺》中提到,短缺思維會把我們的頭腦封閉起來,有機會也看不到。
延展思維的關鍵,就是專注于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從已有的資源中發掘出創造性的價值。最普遍的創造就是“想法的連接”。
“發散思維”能把一個遙遠的想法跟你手里的東西連接在一起,提供一個新思路。
作者在研究中發現,對待資源的態度和使用資源的方式,對于個人的職業成功、生活滿足,以及組織績效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與自己擁有的資源之間存在缺口。有人認為資金匱乏,有人認為是信息、技術或員工方面的不足。但還有些人不會理會這些不足,他們會直接采取行動。他們考慮的是:我該如何利用自己擁有的東西,把這件事做成?
當別無選擇的時候,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這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的做法。但是如果我們能在形勢好和形勢不好的時候,都做到有意地選擇延展,那么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如何更好的利用資源?
充分利用好手中已經有的資源。似乎擁有得越多,就能做越多的事,就能有越好的感覺。但事實是,我們反而忽視了自己手中已有資源的潛力。制約可以激勵我們充分利用資源,以更具創造力的方式行動起來,更好地解決問題。
不能以追逐功利的心態一味的求快,發展的越快越容易失敗。資源會變得越來越稀缺,相應地,追逐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成本越來越高,負擔的壓力越來越大,而追逐的對象越來越不切實際。
資源少的人能充分挖掘手中已有資源,擁有延展心態。如果沒有制約條件,我們傾向于從記憶中提取典型的資源使用方法。有了局限條件,事情就不一樣了。我們會投入更多的心力,更加專注于挖掘資源的潛在價值。
做個局外人,擁有多方面的知識,知識寬度大于深度。研究結果顯示,對許多事情都多少有些了解,而且能從多個角度思考的人,比那些只深入研究一件事情的人在預測未來事件上的表現要好。
想到馬上去做,行動起來。很多事按計劃去做不會全部發揮出來,要邊做邊改進。當我們擁有充足的時間和信息等資源時,計劃確實可以創造奇跡。但問題是,在做計劃時也需要就許多未知因素做出不大可靠的假設。為克服計劃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我們甚至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尋找未知問題的答案,這是我們做計劃的基礎。對事無巨細的追求拖延了行動,周遭的環境可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期望模式能改變人的行為。為一個人設定較高的期望值,就可以提高他的表現--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我生活中,我們也有各種各樣的機會向其他人傳達自己的期望信號,而身邊的人往往也會根據我們的期望高低而采取不同的表現。
連接對立面。在許多組織機構中,不同的團隊相互爭奪資源,甚至不能忍受和對方共處一室,更不用說相互信任了。第一,接受對立面存在互斥要求的事實。第二,認清兩個對立面各自的價值。第三,發掘兩個對立面的協同作用。
避免過度延展。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一旦過了頭,所有的美德都會變成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