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內容:第二章,第20-59頁
思考:你有過有目的性的存錢經歷嗎?你有記錄自己消費支出的習慣嗎?記賬后,你的消費方式發生了哪些改變?
理財的第一關,就是“儲蓄”。空手套白狼的機會,只能留給高手去做。
2010年,對于三公子來說,“如何理財”不是最關鍵的,“如何有財可以讓人理”才是她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年初時,三公子和好友曉曉一起吃飯,曉曉當時在一家很不理想的公司工作,三公子幾次對她說:“這種單位你不干也罷,你辭職重新找工作算了。”
曉曉看了她一眼:“你啊,小孩子脾氣又犯了,我手頭沒有存款,一旦失業就斷糧,另一方面,我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要選擇的公司還沒有考慮好,冒冒失失辭職是毫無意義的。”三公子在內心鄙視了一下自己的無知和淺薄,然后問她:“那你打算怎么辦?總不能一直這樣煎熬著吧?”曉曉想了一會說:“自救,要準備兩件事情,第一就是存錢,我的存錢叫做‘炒老板魷魚計劃’,第二就是在存錢這段日子里想清楚自己未來到底要做哪一行。畢業時犯的錯誤不能再犯。”
曉曉詳細的算了一筆賬:
⑴ 在她所在的城市,假設維持現在的生活質量不變,房租每月1300元,日常消費是3000元左右,每個月的固定消費就是4300元,半年的固定消費就是4300×6=25800元;
⑵ 假設尋找新工作需要準備一些經費,保守估計在1~2萬元;
⑶ 假設待業半年期有一些額外的支出,比如身體不適,突發的紅白喜事,住宅變動等,也需要提前準備1~2萬元救急。
寬松一點來看,半年的待業期就需要準備7萬元的存款。所以,曉曉的“炒老板魷魚計劃”的勇氣底線是7萬元,更具危機意識的她主動增加到10萬元。
三公子也開始拿著2009年的工資單仔細計算人生的第一個10萬元計劃:
⑴ 她的月收入5000左右,第一年的年終獎估計也是5000左右,那么全年拿到手的工資是65000元。
⑵ 如果努力存下全年收入的50%,就有32500元,加上2009年已經結余的10000元,至2010年底,存款會達到42500元。
⑶ 倘若2011年繼續按照2010年的存款計劃實施,那么2011年底,存款會達到42500+32500=75000元。
⑷ 第一次存錢,為了激勵自己,把自己的隱形收入——每月1500元的公積金也算進去,在未來買房時,發揮作用。
如果按部就班的積累下去,2011年底,她就會擁有75000元的現金和23000元的公積金,人生第一個10萬元似乎唾手可得!
當每月的工資躺在銀行卡里的時候,選擇先消費還是先儲蓄,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財務狀況。
那些喜歡先消費的人,臨到月底,就會哭窮,工作幾年下來,也沒有什么積累;而那些懂得克制自己欲望,懂得推遲滿足感的人,會把錢先存入自己的資產項中,然后通過資產產生的收入來消費。
這也是《富爸爸 窮爸爸》中,富爸爸教給他們的第二節課,要明白什么是資產,什么是負債。資產是能把錢放到自己口袋里的東西,比如存款、投資的房產、股票等,而負債是那些把錢從你口袋里拿走的東西,比如消費、車貸、房貸等。
為了強制存錢,三公子把每月5000元的收入,分為三份分別打入不同的賬戶中,其中50%強制定存;20%的工資用于應急資金,需要購買大件衣物、電子產品或其他金銀首飾時,支取這部分資金;剩下30%用于日產消費,如早晚餐飲、水果零食、交通通信、娛樂休閑及小范圍購物方面的開銷。
需要注意的是,三公子不需要付房租,因為房租是父母為她支付的,而且單位每月有300元的補助,提供午餐,所以她的存款計劃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實施一些。
存錢是一種與自身欲望的對抗,采取一些好的方式,會更加容易一些。
三公子把每月工資強制分給三個賬戶是一種方式,她采取的50%、20%、30%的比例并不一定適合大多數人。
所以,每個人的存錢計劃應該根據自身的消費情況去制定,在制定之前,可以先仔細的了解自己的支出和消費狀況,這個可以利用一些記賬軟件來實施。
通過有意識的記賬,你會發現自己的消費結構,以及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最怕的就是無意識的把錢浪費在不重要的事物上,眼巴巴的看著自己的第一桶金正在逐漸外流。
哪怕,每月只存下幾百塊錢,當這個好習慣形成的時候,當你的工資不斷增長的時候,你就會有更多的第一桶金,然后等待時間的復利效應為你帶來巨大的驚喜。
2011年,三公子提前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10萬元計劃,并且在紙黃金市場小試牛刀。
她到底是如何提前完成目標的呢?紙黃金市場的戰績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