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貓效應”源自一則有趣的寓言: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沖沖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的管家大發了一通脾氣。管家心里窩火,回家后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自己的妻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蹦跶,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最后,那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把正在身邊打滾的貓踢了個跟斗。
心理學家用這則寓言描繪了一種典型的情緒傳染鏈——人的不滿情緒和糟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這種情緒轉移現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一個人一旦無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就往往會找一個出氣筒,把情緒轉移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而且,往往會宣泄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非但憑空發怒,而且欺軟怕硬,事情過后往往因此更加自責。有時自己也明知不對,卻很難控制。
現實生活中的“踢貓效應”未必有寓言中那么夸張,但是,不可否認,“情緒傳染”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某人工作受挫,帶著滿肚子悶氣繃著臉回到家,看什么都不順眼,便立刻將壞情緒傳染給了家里其他人,于是整個晚上甚至連續幾天全家都不得安寧。同樣,某人在家里受了氣,也會把壞情緒帶到工作中……這就像一個圓圈,以情緒不佳者為中心,向四周延展開來,這就是常被人們忽視的“情緒污染”。用心理學家的話說:壞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這個人身上傳播到那個人身上,一傳十,十傳百,其傳播速度有時比有形的病毒和細菌的傳染速度還要快。被傳染者常常一觸即發,越來越嚴重,壞情緒有時還會在傳染者身上潛伏下來,到一定的時期重新爆發。這種壞情緒污染給人造成的身心損害,絕不亞于病毒和細菌引起的疾病危害。因此,我們既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疏解他人的情緒,截斷“踢貓效應”或者說“情緒污染”的傳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