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有沒有“初心”這回事?
對此各執己見。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
當然,這都沒有對和錯。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
我曾看過蔡康永的一個視頻,他就不相信有“初心”。原話我記不得了,大意是說,人生下來哪有一個東西叫“初心”哪,沒有這回事。
最近,我也在思考“初心”,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原本的樣子
生命就是體驗。
當我們體驗這個世界的時候,讓世界保持原來的樣子就好。
換言之,就是不要對事物以評價。
唯有如此,你才能擁有最真實的體驗,最完整的體驗。
讓事物保持它們原本的樣子就好。
因為當你進行評判的時候,意味著你帶著認同。各種痛苦隨之而來。
而當你能做到不帶任何評判,意味著你的身體和頭腦之間有了距離,你不再認同。
這個時候,你只是單純的體驗著事物,也意味著你在“覺知”之中。
在“覺知”中,你才能樂在其中。
讓我們回到這種狀態中——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最初的心愿
初心也是初衷,初衷就是最初的心愿。
最初的心愿就是價值觀。
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初衷;一個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亦是初衷。
初衷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存在。
這意味著初衷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根據你處在的階段、年齡、心態的不同而不同。
只有當心愿本身是好的,初衷才是好的。
當你踐行好的初衷,它能帶你到一個目的地,讓你達成一些成就。
在這過程中,你可能需要一些堅持,這使得最后在別人看來,你身上有了一種品質:堅毅。
同理,假如一個公司踐行的價值觀是好的,對人們是有益的,那么很大幾率這個公司會是成長的,直至壯大。
回到開頭,蔡康永不相信有的“初心”,其實是初衷。
??初次的相遇
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波瀾不驚的。
這個時候,其實就特別需要“初見”的品質。
初見——就是對待事物,就像是第一次“相遇”。
同樣的通勤,就像是第一次走一樣;
同樣的風景,就像是第一次看一樣;
同樣是喝茶,就像是第一次喝一樣;
同樣的空氣,就像是第一次呼吸一樣;
……
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日語中有句話,「一期一會」。
是不是也可以解釋為,對待事物都像是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相遇呢?
如果我們時常能做到“初見”,我們生活的品質是不是也會提高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相信你也會同意吧。
那么如何鍛煉這種“初見”的能力呢?
我想到兩點,供大家參考。
一是,前面說過的“看事物以其原本的樣子”,其實也就是保持覺知。
當你保持覺知的時候,你和事物就是“一對一”(One on one)的關系,這樣你體驗事物的能力會提升。
假以時日,這種能力就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會產生巨大影響。
你的生命質量就提高了。
二是,保持好奇心。
有人說,好奇心是人類的第四驅動力。(前三個分別是:食物、性和庇護所)
只要你能對事物保持好奇心,那么你就能做到“初見”。
因為,你總會找到方法去感受同一個事物。
譬如,同樣一杯白開水,你會試著用玻璃杯、陶瓷杯、金屬杯來飲用,這種體驗給你帶來愉悅。
諸如此類。保持好奇心,能讓你的生活鮮活起來,有趣起來。
所以,“好奇心”在這里,是等同于“想象力”的。
愛因斯坦說過:
「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包括世界的一切,
它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它是知識革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