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佳林有一場談話,她跟我說最近有點喪,就是感覺沒有動力,找不到目標。
這樣的話我聽到過不止一次,說的也很類似。
聽到這句話之后,我有三種反應。
首先,最快的反應來自思維。因為思維都是很著急的,也是很直接的。
我直接冒出的念頭就是:
唉怎么會這樣,因為我就沒這樣的問題啊,
以前也告訴你方法也分析過原因呢,那么多可以做的事情,怎么會沒目標沒動力呢
這么久了怎么一點改變都沒有,還這種低級問題
這是“快思考”,稍微再慢一點,另外的念頭就冒了出來:
其實她并不孤獨,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歷過,而且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至少有一大半人都會經歷這樣的困境。所以我不能因為我自己現在沒有這個問題了,就去否定和忽視曾經也迷茫掙扎的自己。
接著我感受自己的身體和情緒。
- 身體,感到無力和倦怠。
- 情緒,感到難過,挫敗,失望,心疼、悲哀。
這個問題反復出現,我也做過許多努力,沒想到還是那樣。正因為之前做過不少努力,此刻我不知從何說起了。
最后,我問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她的需要是什么。我希望能幫助她,希望共同成長。她呢,可能需要陪伴、理解和支持。
第二天我還在想這個問題,翻了一下知乎。在知乎首頁我直接搜索“沒有目標”這4個關鍵字,出來的第1個問題就是
“沒有目標和動力,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整天渾渾噩噩怎么辦?”
這個問題下面的第1個回答,是知乎嚴選計劃就是官方賬號寫的,節選的是周嶺寫的《認知驅動》一書。
里面內容多么熟悉啊,《認知驅動》這本書是我認真看過的,而這本書所引用的主要觀點又來自于李笑來。李笑來,正是我學習的榜樣之一,對其著作再熟悉不過。
這兩個人,也是佳林所熟悉的。于是,匆匆掃了一遍之后,我就沒有再看。剛需、賦予重大意義、覺醒、兩大動力……這些觀點和方法,是我們都接觸過,思考過,也踐行過的。至少我一直在踐行。
之后我將這個鏈接發給了佳林,并且寫了兩句話:
- 第1句是說知乎上剛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所以分享給她。
第2句,講了我的感受,一個人如果走著走著,突然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了,就相當于是找不到新的目標方向,這時候怎么辦呢?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停下來,停下來,看一下回頭走過的路,看一下曾經看過的書,認識過的人,去復習一下,那里面會有答案。就像知乎這個問題下面的第1個回答引用的《認知驅動》這本書,無論是周嶺還是李笑來,他們的觀點方法,你我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們真的僅僅只是忘記了我們該怎么走,其實回頭看一下過去我們所思考過的,所信奉的,我們就會找回自己。
回到昨天晚上,躺在床上聽到佳林的困惑,上面三種反應之后,我跟她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我覺得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大,但同時又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對呀,我自己是沒有這樣問題的,我每天有很多事情做,我說我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困惑。我在年輕的時候,欲望是很多的,那時候是目標太多了,而現在呢,現在我的欲望減少了,就我的目標會更加聚焦,但是沒有減到說沒有的程度。
接著不知道怎么的,我突然想到了一個點,我說了一句話:為什么你沒有目標呢?為什么覺得沒有意義,因為你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因為你過著沒有意義的的日子。
我這樣說是有一個原油的,就是12月17號是孩子一周歲的生日,佳林很早就想請家里的親戚在外面吃頓飯,
她可能在猜測,我會因為控制支出,而不太樂意這么干。
我當然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是這不是主要的,我想的是怎么樣創造一個更好的體驗,我跟他分享了我的思路。
我的思路向來是效用最大化,而且人生的意義是創造更多的體驗。
如果一家人出去吃個飯這當然是一個體驗,但這個體驗的效用太低了,太平常了,誰沒有吃過飯呢,吃頓飯你很快就忘記了。就同樣花這個錢,但得到的體驗得到的效用并不夠大。
如果我們要慶祝,我們的目標是為了在一周歲的時候來一個紀念,同時有一個家庭的團體活動,那我寧愿是做不一樣的事情,比如說可以是一家人在戶外燒烤,比如說可以是一家人去別墅轟趴,或者去可以吃喝玩樂一整天的地方……
這些都可以,但是絕對不是簡單的吃個飯,因為簡單吃個飯,他所能提供的價值僅僅是填飽肚子,他所獲得的情緒和體驗價值非常的低。順著這個思路,我進一步談到了我的生活哲學和人生哲學。
既然我是要獲得更多的體驗,讓體驗的價值最大化,那么回到剛才這個目標意義上來說也是一樣的原理,如果你過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你每天跟別人一樣想的是吃什么穿什么,想的是完成工作任務,這樣庸庸碌碌當然只能是渾渾噩噩(一般的體驗)。
你只有認為自己不是普通人,這樣你才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你才會做出不一樣的事情,你才能創造不一樣的體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這一點的時候我越說越順,我記得李笑來曾經分享過,他小時候的一個伙伴,他有一句口頭禪“咱是誰”。這句話我也有,可能用的不是這個詞,但這樣的一種觀念或者這樣一種內部的聲音,一直在我內心回想。
我說,每個人從小都是有自命不凡,都會有自以為是,但是不知道在何時,可能是初中,可能高中,可能大學,也可能是后來的社會,遇到人和事慢慢的磨平了這些棱角,我們被馴化了,我們被塑造成是社會的一員,成了一顆螺絲釘。
這樣當然會有安全感,當然會少去了很多期望帶來的失望,但是我們也失去了意義,失去了個性化。
而我自己呢,這種致命不凡從未消失。從生理來說,我甚至還不如普通人,但是從心里來說,我認為我不是普通人。不是普通人,不是我比別人高人一等,而是說我對自己的要求會超出普通人,我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我也要做非一般的事情。手里的事情我希望做得更好,腦子里的想法我希望有點不一樣的。
我不知道這樣的一個觀點對佳林有沒有觸動,其實我這樣的觀點在很多人身上,在很多老師那里,他們也都談到過,這就是一種身份認同。記得在教練技術里面有一個邏輯6層次模型,其中身份就是非常高的一個層次,那么我把自己不當做普通人了,其實就是建立一個在身份層面的改變,他比去改變環境,改變行為,改變能力,改變信念都要來得深遠來的,更有力量。
當我講述這番話,當我說自己不是普通人的時候,這句話也重新喚醒了我。
是啊,我不是普通人,那我最近有這樣去踐行嗎?我有做到這一點嗎?比如說工作當中我有做到比別人更好嗎?還是說我也在那里庸庸碌碌,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我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我有能力做到嗎?還是說每天我也僅僅是累了想睡覺,無聊了想去看小說刷新聞。
反思之后,我最近也沒做好。我想就把這一周歲的生日作為一個轉折點,或者說作為一個節點。我自己要主動去參與,我要去設計這場體驗,我愿意花出一定的預算來去給自己給家庭給參與者創造一個非一般的體驗。我相信我自己能做到,我也有這樣的經驗,比如在結婚后我們一起去了海南騎行,那就是一次非凡的體驗,也讓我們銘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