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不是告訴過你了嗎!”,“我告訴過你,如果你不完成作業,你就不能玩手機!”,“如果你現在不去做完作業,你就不能和我們一起去公園!”你一定聽到過很多類似這樣的話。
父母常常對他們的孩子這樣說。
仔細思考這種話,其實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的“恐嚇”,很多父母都會這樣教育孩子,雖然我并不贊成,但這卻是讓孩子學習因果關系的機會。
“當我做……的時候,結果是……但是當我做……的時候,就會發生……”這便是一種因果思維方法。
2
很遺憾,很多孩子心中因果關系被“父母的謊言”割裂了。比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但是父母又憐憫心動,帶著他去了公園,那么孩子就會意識到你的話是一個謊言,或者是一種無謂的“恐嚇”,即時他做不到也并不會有什么可怕后果,自然而然,他就不再理睬你的話。
倘若真的兌現承諾,幾周內不帶他去公園,并和他分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后果,那么孩子會慢慢建立因果關系。如果下次再有類似情況,可以提醒他回憶上次的結果。
一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把他們的話當回事,不放在心上,究其原因,你是否一次又一次言而無信呢。
3
想起小時候一個場景。
上小學的時候不住校,我媽每天早上起床給我做早餐,不吃早餐不讓去學校。記得有一次實在不想喝粥,眼看著上課時間快到了,我媽就在飯桌前坐著,“造反”并不可能,于是我乖乖地吃完了飯。
所以印象中整個小學我從來沒有不吃早餐的情況。現在想來,正是因為那一次我媽的說話算話,她并沒有擾亂之前說過的因果,我才做到以后的認真對待。如果那一次我媽讓我走了,估計以后會有更多次不吃早餐。
4
聯想到學校教育中老師的角色也是如此。老師在班級里說過的話、制定過的班規都要嚴格執行。
實習那會,我總是特別頭疼,每天的作業越交越少,后來一個學生告訴我,老師,你每次說誰不寫完作業叫家長,可你從來沒有。他們想著反正你說的也無所謂,自然就不當回事了。
因果關系就這樣割裂了。可惜,當初明白的有點晚。
5
當然,我并不是提倡家長和老師都用這種“恐嚇”方式教育孩子,但是我們需要知道,孩子學習因果關系的源泉來源于此。怎么用一種合適的方式教孩子值得深思。
比如,父母能不能換一種正面評價呢?寶寶,你今天書桌很整潔,做得不錯,如果一周都這么整潔,媽媽帶你去看動畫電影。如果孩子真的做到了,那么你就一定要兌現承諾。
顯然這種方式比“恐嚇”好,也能讓孩子建立因果關系,孩子會思考:如果我做得好,就會怎么樣。在這種簡單的事情中教會孩子自己思考因果,其實就是讓他將來面對更復雜微妙的事情能夠理清因果,做好選擇。
(感觸來自《學習之道》,其實讀這本書很多地方都挺有感觸的,讀起來快,可是整理想法費時,但二次閱讀更有收獲。記錄于此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