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迅速拉近你和陌生人的關(guān)系?方法有很多,表現(xiàn)親和、找到共同語言、主動幫助對方等等,都能迅速拉近彼此的關(guān)系。但是,最有效的、最快的方式還是要麻煩一下對方,找對方幫個小忙。
請求對方的幫助,對方會更加喜歡你,是不是挺讓人不可思議的?
我們試想一下,搬到新家,你想認識一下新鄰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送禮物給鄰居?這個年代誰都有防備之心,你作為一個陌生人送一籃水果給鄰居吃,鄰居敢吃嗎?就是吃了,他的內(nèi)心也是忐忑不安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請鄰居幫忙。你敲敲鄰居的門,禮貌地說:“我是剛搬進來的,醬油還沒來得及買,能不能借點醬油,中午炒個菜?”當你向他借醬油的時候,這時候你心中有個假設(shè),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他會感到你的信任,同時,也會放下防備來信任你。鄰居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guān)系了,雙方的關(guān)系很自然就和諧了。
對于這個觀點,心理學(xué)上叫富蘭克林效應(yīng),這個效應(yīng)認為: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你的人更愿意再幫你一次。換句話說,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富蘭克林效應(yīng)的提出,源自美國政治家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親身經(jīng)歷。當時,富蘭克林提出了一個想法,他很想獲得賓夕法尼亞州立法院一個議員的幫助,但這個議員一直和他持相反的政見,并且這個議員是遠近聞名的老頑固,很多人死乞白賴地請求他或者無所不用其極地威脅他,都不能打動他。怎么辦呢?富蘭克林想到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了解到這個議員的私人藏書中有一本絕版的稀世書籍,于是就詢問議員是否能把那本書借給他看兩天。兩天后,富蘭克林如期歸還了書,并真誠地表達了謝意。幾天后,富蘭克林和這位議員在議會廳相遇,兩人竟然像老朋友一樣很熟絡(luò)地一起談話、喝茶、聊天,散會時,這位議員還明確表示,愿意隨時為富蘭克林效勞。從此,兩人化敵為友,成了一生的摯友。
只是借了一本書,為什么會有這么神奇的作用呢?因為你在提出幫助這個請求的時候,心中默認對方是個好人,是個值得信賴的人,是個很有能力的人。越是處于爾虞我詐的競爭社會,這樣的信任和肯定就愈加難得,愈加珍貴。對方從你的請求中感受到了你的信任和認可,自然也會把你視為自己人,會喜歡你,會更積極地幫助你。
對這個問題,列夫·托爾斯泰發(fā)表過同樣的觀點,他說:“我們并不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深沉的,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就是,孩子不斷地向父母索取幫助,父母不斷地付出,父母付出得越多,對孩子的愛就越深。這個比喻或許不恰當,道理卻是相通的。
要想讓人喜歡你,那就請他幫個忙,不過,我們請人幫忙,也要把握好尺度,你上來就說借給我200萬,好不好?這不叫請人幫忙,這叫打劫,會把對方嚇跑的。
另外,請人幫一些小忙,這個人際技巧同樣適用于家里的老人。很多人孝順父母,他會對父母說:“你們什么都不用干,好好享福就行了。”很多人不知道,聽到這些話的老人心里是多么難受,他會覺得“我是個廢物,我要靠兒女養(yǎng)著,我不如死掉算了”。孝順父母就要時不時地請他們幫個忙,比如,“媽,我特饞你包的豬肉大蔥餡餃子了,過節(jié)回家,你幫我多包點吧”,或者,“爸,我交了個女朋友,你幫我看看行嗎?”當你提出這些要求的時候,你留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父母眼角眉梢都飛起來了,走路也輕快了,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心中有佛,看什么都佛;眼里有美,看什么都美麗的。在說話的時候,請留意你語言中的預(yù)設(shè),它會無形中影響聆聽者的行為。記住,別人怎么對你,都是你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