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治天下”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一種非常重要和獨特的理念。歷史上,包括漢、魏、晉、南北朝、明等在內的多個朝代,官方都極力推行這一理念。“孝”原本是先秦儒家所推崇的一種德性,不過,它并非先秦儒家唯一推崇的德性,在“孝”之外,同樣得到高度贊揚的德性還包括了悌、義、忠、信、勇、誠等等。但為什么只有“孝”成為了中國古代王朝進行政治治理的指導性原則?“孝”作為一種對親子之間的道德規(guī)定,是如何用來治天下的呢?
“孝治天下”這一理念最初的依據(jù),就是來自《孝經(jīng)·孝治章》:“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在孔子的追溯中,上古時代的圣明天子,就已經(jīng)開始用“孝”來治理天下了。那么,古昔圣王是如何做的呢?孔子說:古時候的圣明天子,用孝道來治理天下,就連小國的使臣都以禮相待,不遺忘疏忽,何況是公侯伯子男這樣的諸侯國國君呢?
因此才會得到天下萬國愛戴和擁護,諸侯國的國君們紛紛前往天子都城,按照各自的職分幫助天子籌備祭祀先祖的典禮。治理一方國土的諸侯,連鰥夫寡婦都以禮相待,不敢輕慢,何況是對于他手下的士人和百姓呢?因此獲得了百姓的擁戴,百姓們都愿意獻出他們所有的東西,幫助國君祭祀先祖。治理采邑的卿大夫,不敢怠慢他的奴仆,何況對待他們的妻子和子女呢?因此就會獲得家中之人的愛戴,從而幫助卿大夫侍奉他的雙親。由此,父母在世的時候能夠過得平靜安樂,去世后也能得到妥善的祭祀,從而天下和順平穩(wěn),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可以看到,天子之所以能夠以孝治天下,首先是他作為天下之主起到的示范作用。正因有了天子的垂范,天子之下的諸侯國君、卿大夫才能夠紛起效法。但《孝治章》中所呈現(xiàn)的“孝治天下”的場景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并不是通過天子本人奉養(yǎng)雙親的舉動,號召天下人模仿,而是通過在政治上禮遇臣屬,獲得臣屬們的真心擁戴,從而能夠在天下人的傾慕和順服下,善待自己的父母。
可是,這些內容和“孝”有什么關系呢?在《論語》中,孔子曾經(jīng)對“孝”做過一個解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就是說,“孝”在就是要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善待他們,在他們去世后能夠很好地祭祀他們。因此,在國家政治中的“孝治”,最核心的內容其實是,在孝親的宏觀目的下,通過一種妥善的政治治理,讓從天子到平民的每一層級之人,都扮演好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只要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那么,對父母的侍奉和祭祀,也就會順利和自然地進行。
這也正是《孝經(jīng)》論“孝”有別于其他典籍論“孝”的關鍵之處:《孝經(jīng)》所討論的“孝”,遠遠超過了父子倫理的范疇,它不是教人如何在私人領域處理父子之間的相處道德,而是要在一種政治生活中對“孝”進行認識,通過“孝”,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政教體系。也正是由于《孝經(jīng)》對“孝”的這一定位和理解,因此,只有“孝”而不是悌、義、忠、信、勇、誠,承擔起了“治天下”的角色。